英国电视业让女人走开?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英国大多数电视和广播节目基本上都由女性负责。从今年6月起, BBC1将由一位女性(总监Charlotte Moore)领导,而BBC2已经由女性(总监Janice Hadlow)主管了。BBC广播节目以及英国的第4频道也是如此。
  随着女性在广播电视管理层地位的提高,其他职位女性的处境却变得更糟。据报道,25%的女性电视员工遭受性骚扰,而且同工不同酬,女性比男性的平均收入少很多。在电视领域工作的女性人数也在下降,从以前的将近40%降至现在的27%。另外,大多数从业女性低于50岁,只有10%的女性是50岁以上,而超过50岁的男性却有30%之多。
  在摄像机面前,主持人、记者和被访专家也多为男性。能够留任的电视业女员工,被提拔的道路也非常漫长。前文所述的那些女性管理者,从进入这一行到总监的位置,都花了16-18年的时间,比男性员工的提升要慢很多。不过,情况正在好转。新任的BBC1总监在去年晋升到总监级别,此前她临时负责BBC白天节目。从去年到目前负责英国最受欢迎的BBC1频道,这个速度相当快。
  变化的原因何在?电视台们都清楚,观众的收视习惯在发生变化。大多数英国电视台的管理者都是年长男性,几乎都是白人而且通常来自英格兰南部。电视台担心,少数的精英阶层可能不会有准确的直觉发现并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那些有多元文化观点以及对性和性别问题持开放态度的观众。
  几个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观众对于电视和电影里对他们形象的描述不满意。其中一项调查发现,黑人英雄不仅很少而且大多被描述为罪犯;东欧人多被表现为穷人,年长女性很少表现出性别上的吸引力;相反,同性恋们的性行为总被过多关注。换句话说,电影电视没有与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保持同步。该调研得出结论,如果影视作品能真实表现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将“收获可观的商业机会”。
  BBC电视目前已显露出用更多元化视角做节目的痕迹。这种变化始于BBC任命第一位女性总监的1999年;尽管更大的变化是在2006年,BBC任命了第一位女性管理者负责整个电视分支机构。
  现任的BBC2女性总监,一直忙于引进新的女性主持人,其中几个是年长的女性,有一位同性恋主持人主持的是BBC2最成功的厨艺节目《大英烘焙》。上一任BBC总监还定制了BBC1的第一个以黑人侦探为主角的刑侦电视剧,以及黄金时段的一个同性恋主持的娱乐节目。
  虽然差异化的主持人和节目可能为主要频道带来更宽泛的收视群体以及更高的收视率,但也有潜在风险——失去不欢迎变化的老龄观众群体。这就是BBC1总监当前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而且需要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
  不过,英国的电视产业在制作层面越来越由“男性主宰”,这可能与经济不景气而导致的裁员有关。在困难时期,那些年轻而且阅历较浅的人总是最先出局。随着节目经费削减,工作时间延长和工作环境更为艰苦,电视机构也许会打消让更多女性加入或留在电视产业里的念头。
其他文献
相比往年,央视今年暑期编排的力度有所加大。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说:“以往,大多数电视台,包括央视,一般会推出精彩的收视较好的重播节目,大家对暑期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上,但是今年,央视做了非常特殊的设计。”  首先是全平台整合。从今年开始,央视第一次将整台资源汇集在一起,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暑期季”为主题的发布会;第二是着手时间早。罗明表示,今年春节一过,各个频道就开始为7月到9月的节目做准备;第
期刊
近期的电视综艺大片儿有几个趋同细节,“信息量很大”。  第一个细节,就像本期周云龙的专栏《中国好名字》所说,“大片”的名字过于相似,各种“中国XXX”。上一波综艺节目“重名成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各频道陆续上马的各色“大本营”和“总动员”。其时至今,电视综艺在节目起名这一最外显的创意层面,改观不大。  第二个细节,不少音乐真人秀,“导师”面对新上台的选手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到某某节目的
期刊
近日,“冯小刚将担任201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的网络信息甚嚣尘上,有关2014央视春晚的话题就在这样的“重型炸弹”中开场了。  一直希望“卸任”春晚总导演的哈文终于如愿以偿,眼下,哈导全家正在国外休假,谁来执导春晚对她来说恐怕都是“浮云”。而冯小刚担纲无疑令2014年央视春晚有了一个不小的噱头。  对于冯导掺和电视圈儿的事,外界评价不一。赞同者认为,外部力量、冯氏幽默、电影范儿,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
期刊
和影视圈的朋友闲聊,说起内地电影的走势。我说虽然年初出现了几个破纪录的片子,但我对短时期内的前景不持乐观态度。国产电影近些年就艺术质量而论,由于人文指向的高度稀释或缺失,基本上已经趋向一种群体性的可放弃产品了。当然,这在目前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毕竟伴随着去年末今年初的票房业绩,业界许多人还都沉浸在超越纪录的喜悦当中,不能自拔。  过去的3年,内地电影票房屡创新高,过亿的影片阵容不断壮大,以至开始出现
期刊
5月19日,大型励志音乐真人秀《中国梦之声》(Chinese Idol)登陆东方卫视。作为占据“美国真人秀之王”地位长达12年、被称为“造星机器”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中文版,《中国梦之声》自启动之日起就备受外界关注,也为今年夏天本就热闹的电视荧屏再添一把火。  情侣选手、混血帅哥、花样美男、流浪歌手、高音哥、草帽哥……《中国梦之声》首期节目亮相的选手类型多样、个性十足。整
期刊
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甲乙方双方都遵守高于其上的游戏规则,并接受法律法规管理部门的约束与监督。在最近的电影界,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只要甲乙双方签约,执行合约就是公平,就是契约精神,就是市场经济铁律。但有很多案例说明,即使是契约交易,未必就合理、公平。契约精神的实质首先是平等。不平等常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发生的,尤其是资源掌握的不平等。掌握着某些大片专属发行权的公司,与院线签署的发行条约就很难保证
期刊
最近看了部美国电影《斯托克》(Stoker),导演是韩国人朴赞旭。这是我极为欣赏的一位影人。想当年,在我还固执地认为韩国电影不足论,至多也就能弄点《野蛮女友》之类爆米花的时候,正是朴氏的《老男孩》给了我当头一棒,至今仍然难忘初看该片时的震撼。时光飞逝,朴导如今早已走出了令他一举成名的复仇三部曲,《斯托克》是其首次在好莱坞执导的英语电影。  说起来,最近由韩国人执导的英语片真不少,韩国影坛引以为傲的
期刊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到《天机·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当一部又一部在激烈争议中票房大卖的电影频频出现时,不由得让我们担心:内地的电影“黄金时代”会不会比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更短命?  笔者从来坚定支持电影商业化,这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础。但电影商业化不等于电影就要鼓吹物质追求,就要满大银幕地炫富。毋庸置疑,大银幕上85%以上的电影都属商业电影,是商业电影才让电
期刊
考察一个市场,是否已经进入稳定的增长区间,或为健康快速增长做好准备,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定价机制是否形成。  比如,打了“八年抗战”的网络视频行业,各环节的定价机制就远未成熟——版权交易的价格,随着“烧钱买剧”的能力高低大幅震荡,从前年百万元一集到去年北京春交会零交易,再到今年触底反弹至三五十万元一集,堪比中国股市;作为最主要收入的广告,行业总收入虽不断增长,但基本源于贴片时长的机械增长而非技术创新的
期刊
2013年,中国电视上“大片”风靡,模式节目正当红。  自今年American Idol的中国版《中国梦之声》落户东方卫视,加上去年火爆荧屏的The Voice中国版《中国好声音》和再次落地的X Factor中国版《中国最强音》,全球三大顶级音乐真人秀节目终于会师中国。它们纷纷打上“国字头”的标签,用国际化的模式做着中国梦,而它们在海外的“宿怨”也必然延续到中国电视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