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高中地理课堂的“绿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m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怎样把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如何分析教材,从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营造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让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关系,让地理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展开论述。
  一、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增强生态伦理教育效果
  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生态伦理知识理论性较强,不少案例生动具体。但有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多列举一些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实例,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与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生态伦理教育的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把家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同时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例如:在教学“水资源保护”时,就引入本地的某一化工厂任意排放污水造成附近水体变黑,致使鱼类死亡,且导致附近村庄的居民饮用水也遭到严重的污染的事例。这样把这些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具体原因,寻找积极的对策,意识到水污染对生存的危害,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在学习矿产资源时,用多媒体播放滥采乱挖煤铁资源造成当地文物惨遭破坏的视频,以及有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居民饮用水困难的情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回首过去,我们发现过去的两百年里,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奇迹,也进行了掠夺性开发,虽然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巨大的财富,但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这引起有识之士的觉醒,他们奔走呼号。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震惊世界的环保著作《寂静的春天》,揭开了环保事业的新篇章。同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的核心思想是《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被誉为“地球宪章”,1982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编著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论。原来,每个人都是生态链的一环,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影响地球。但我们不很清楚正在失去什么。生态理念的提出,表明人类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与利用的对象,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与认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是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
  三、认识环境恶化的后果,用生态伦理审视世界
  人类对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道德品质上的巨大飞跃。在人的主观意识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时,环保法规、经济制裁将限制人的行为,控制环境的继续恶化。但如果人们把环保意识上升到一种理念并严格遵从,那么一切资源与环境问题就都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例如:美国在向西部平原开发过程中大量砍伐森林,大面積滥垦土地,尤其是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加速了草原的破坏,滥垦滥牧导致1933年、1934年与1937年三次灾难性的黑风暴。还有我国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在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黑土地平均每年表土流失的厚度大约为0.6到1厘米,如果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开发,不久的将来就会流失殆尽。实践证明,对自然的掠夺一定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保护环境的关键就在于要维持这种平衡,所以,我们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今天,人类终于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大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大自然的荫蔽下才能得以生存、繁衍、发展。
  四、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知识与原理探究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设计思路。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城市交通运输”时,就要求学生对当地的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交通运输的特点、道路网的组成、交通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展出一幅香港城区电子地图,并提出相应问题,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阐述当地交通运输状况,思考本地区与香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区别。在教学“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时,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分析本地区交通方面面临的问题,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的设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认识到了经济的发展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汽车的大量增多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危害。汽车排放的尾气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提高对生态环境理性认识
  生态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要加强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境活动,在实际经历中相互探讨,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性认识,这种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学实践发现,可以采取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带领学生到野外开展实地考察。老师可在备课时充分准备考察内容,组织有意义的野外考察活动。与学生一起走进自然中,感受大自然中的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关系的认识,开展能源资源储存、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亲自收集各类数据与相关信息,并讨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真正原因,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一些诸如“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和“地球日”时,开展有主题的宣传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与课堂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为课堂生态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平等交流,进一步促使地理课堂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方向迈进。
其他文献
媒体中时不时会出现国内某个明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无知回答、个别年轻人身着侵华日军的军服庆生等事件的报道。此类事件正说明我们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中学阶段。  一、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如果说明星们忙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而忽略了历史常识的学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也就罢了,那么我们对史实倒背如流的在校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有多深呢?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抗日战争史,为了使学生更直观
我们正经历着“第四次教育革命”,即教育多媒体化。这对广大思品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有压力。机遇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好,可以一改传统思品课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一改以往枯燥、沉闷、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压力是指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是个新课题,对广大思品教师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思品教师来说,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很多误区。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谈谈体会
本文用有限排队服务系统(M/M/C/m)对某露天煤矿电铲—汽车工艺系统的机动配车和固定配车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两种配车方法的车镐效率.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从而进行比
组合台阶剥离方法,在一些欧美国家,很早就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黑色金属露天矿山,采用组合台阶剥离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组合台阶剥离方法的实质,就是在保证产
黑钨矿的可浮性较差。因此,在浮选过程中,常采用金属阳离子作为黑钨矿的活化剂。在黑钨矿的疏水性团聚过程中,这种活化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提出,多价金属阳离子的羟
摘 要: 唐朝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这就是情境一词的最初起源。现代情境教学是李吉林女士在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基础上而首创的,后来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多少年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情境教学法一直处于低层次化发展的状态。自素质教育提出和新课标施行以来,情境教学法又逐渐兴起,尤其是随着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赋予了课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情境教学模式的意义,探讨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着重分析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的参考。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研究  1.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情境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形象的、情感色彩丰富的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鸡的产蛋机理,不但有助于加速高产蛋鸡品种或品系的培育,而且对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鸡的遗传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研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HE)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HEV主要经消化道,以粪口途径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HEV既可以在一些公共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