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案引发了会计界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讨论和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呼吁。文章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企业应对策略。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虽然新会计准则从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企业应对策略。
一、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会计基础薄弱,新准则出台比较仓促
目前,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因知识水平、职业经验和实际驾驭能力的局限,理解不够、把握不准。例如:根据美国学者艾尔伯特?赫希曼著名的“水桶效应”理论,尚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多数会计人员可以如实地描述风险。为提高实质重于形式的可操作性、变企业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进而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相关性。企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按业务的绝对金额与相对比例,以及发生频率,规定由一定级别的会计人员对业务的经济实质作出判断后,再进行有关帐务处理。我国一些公司虽名为“股份公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沿用的计划经济时国有企业的一套核算方法,主管部门依然按计划经济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考核,会计报表继续沿用老的国有商业企业报表体系,这时要突然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位,执行新准则成为会计人员一项不小的负担,从而人为失误、混乱和惊慌失措在所难免。中国改革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改善公司信息披露及其可信度的努力之一。然而,这次新会计准则酝酿出台之迅速,推广运用之仓促,是令各界人士甚为惊讶和担忧的。新准则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留给企业评估测算影响、修订内部制度、培训、业务和系统转换的准备时间也较少,工作量、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公司面临巨大挑战,直接影响着新准则的顺利实施。这种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形成鲜明反差。如欧盟留给上市公司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准备时间为2到3年。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新旧准则变化很大,尤其理念方面的变化较大,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准则有些逻辑值得探讨
新准则是在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出台时间比较仓促,导致其与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财政部的一些专项规定有了很多矛盾和抵触。比如财政部去年出台的“关于股权分置的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就与新会计准则的金融工具准则不相一致,给企业执行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新准则体系的某些规定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上市公司游说的结果,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由于在准则应用指南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各利益方的意见,即缺乏充分博弈的过程,所以被迫把问题放在“专家组意见”中加以补充;另外,由于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没有作好调研和模拟工作,所以在衔接转换时才发现准则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新准则的实施。
3、准则缺乏法律法规配套
在执行准则进行衔接转换时,公司发现有些准则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不执行是违规行为,执行又没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新准则第27号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准则没有现实的法律义务要求,使公司处于左右为难的处境;税务机关尚未针对新准则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如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如何确定等,随着新准则与税收规定之间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如:产量法折旧、弃置费用折旧、公允价值重估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衔接转换和今后确认递延所得税和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我们的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未能衔接一致。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销售的确认,应当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主要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在此确认标准下,企业发出商品未必列入收入。这些都造成了税收与会计制度的冲突。
4、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我国会计准则在这两个方面做的都还有些不够。(1)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较差。(2)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二、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
1、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也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确立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目标中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l)会计信息优先为谁的决策服务?即信息提供的对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就必须能够使投资者从所制定的准则中获益。但是?投资者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并具有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应当也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2)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我国现行的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都没有对此进行说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了层次划分?可供借鉴。
2、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加快法规研究和建设。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在会计体系建设上缺乏经验,应该多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同时对国际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法规加以识别,达到发展自己和保护自己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其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些问题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会愈演愈烈。因此,应当加强针对新问题的有关法律制定和对已有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加强对做假账者的严惩,遏制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做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财政部应建议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使得新准则与法律、法规能相互协调,确保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
3、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IAS为参考范本?但同时又发布了较为详细的“指南”和“讲解”?因此可以认为类似于目标导向模式?这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成功之处。2000年实施的新《会计法》将原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由“真实、合法、完整、准确”修订为“真实和完整”?就是为了避免某些形式上合法而信息并不真实的会计操纵行为。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是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4、培养新会计人才,加大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人员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准则,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和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标准也要求掌握多种综合技能;尽快吸收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全面理解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加强人员培训,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务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会计理论功底的素质。加大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利用换发《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个契机,把广大财会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培训,并实行考试制度,以此来激发财会人员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目的,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加强,会计人员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良策,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尚维琛,实施新会计准则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及利弊分析[J],时代经贸,2006.
[2] 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历程与对策》,[J]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虽然新会计准则从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企业应对策略。
一、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会计基础薄弱,新准则出台比较仓促
目前,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因知识水平、职业经验和实际驾驭能力的局限,理解不够、把握不准。例如:根据美国学者艾尔伯特?赫希曼著名的“水桶效应”理论,尚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多数会计人员可以如实地描述风险。为提高实质重于形式的可操作性、变企业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进而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相关性。企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按业务的绝对金额与相对比例,以及发生频率,规定由一定级别的会计人员对业务的经济实质作出判断后,再进行有关帐务处理。我国一些公司虽名为“股份公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沿用的计划经济时国有企业的一套核算方法,主管部门依然按计划经济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考核,会计报表继续沿用老的国有商业企业报表体系,这时要突然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位,执行新准则成为会计人员一项不小的负担,从而人为失误、混乱和惊慌失措在所难免。中国改革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改善公司信息披露及其可信度的努力之一。然而,这次新会计准则酝酿出台之迅速,推广运用之仓促,是令各界人士甚为惊讶和担忧的。新准则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留给企业评估测算影响、修订内部制度、培训、业务和系统转换的准备时间也较少,工作量、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公司面临巨大挑战,直接影响着新准则的顺利实施。这种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形成鲜明反差。如欧盟留给上市公司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准备时间为2到3年。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新旧准则变化很大,尤其理念方面的变化较大,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准则有些逻辑值得探讨
新准则是在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出台时间比较仓促,导致其与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财政部的一些专项规定有了很多矛盾和抵触。比如财政部去年出台的“关于股权分置的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就与新会计准则的金融工具准则不相一致,给企业执行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新准则体系的某些规定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上市公司游说的结果,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由于在准则应用指南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各利益方的意见,即缺乏充分博弈的过程,所以被迫把问题放在“专家组意见”中加以补充;另外,由于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没有作好调研和模拟工作,所以在衔接转换时才发现准则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新准则的实施。
3、准则缺乏法律法规配套
在执行准则进行衔接转换时,公司发现有些准则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不执行是违规行为,执行又没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新准则第27号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准则没有现实的法律义务要求,使公司处于左右为难的处境;税务机关尚未针对新准则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如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如何确定等,随着新准则与税收规定之间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如:产量法折旧、弃置费用折旧、公允价值重估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衔接转换和今后确认递延所得税和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我们的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未能衔接一致。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销售的确认,应当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主要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在此确认标准下,企业发出商品未必列入收入。这些都造成了税收与会计制度的冲突。
4、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我国会计准则在这两个方面做的都还有些不够。(1)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较差。(2)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二、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
1、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也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确立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目标中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l)会计信息优先为谁的决策服务?即信息提供的对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就必须能够使投资者从所制定的准则中获益。但是?投资者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并具有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应当也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2)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我国现行的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都没有对此进行说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了层次划分?可供借鉴。
2、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加快法规研究和建设。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在会计体系建设上缺乏经验,应该多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同时对国际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法规加以识别,达到发展自己和保护自己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其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些问题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会愈演愈烈。因此,应当加强针对新问题的有关法律制定和对已有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加强对做假账者的严惩,遏制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做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财政部应建议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使得新准则与法律、法规能相互协调,确保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
3、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IAS为参考范本?但同时又发布了较为详细的“指南”和“讲解”?因此可以认为类似于目标导向模式?这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成功之处。2000年实施的新《会计法》将原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由“真实、合法、完整、准确”修订为“真实和完整”?就是为了避免某些形式上合法而信息并不真实的会计操纵行为。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是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4、培养新会计人才,加大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人员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准则,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和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标准也要求掌握多种综合技能;尽快吸收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全面理解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加强人员培训,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务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会计理论功底的素质。加大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利用换发《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个契机,把广大财会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培训,并实行考试制度,以此来激发财会人员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目的,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加强,会计人员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良策,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尚维琛,实施新会计准则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及利弊分析[J],时代经贸,2006.
[2] 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历程与对策》,[J]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