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眼中的美国教育》中有这样的叙述:美国的老师给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是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每次一听到我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声情并茂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我便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因为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针对教材实际,收集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前,我针对学生对大榕树比较陌生的实际,便布置了预习作业:了解大榕树,并说明收集的材料要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才能有听说读写的内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孩子们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力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如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我利用晨间讲话时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活动分四个阶段。
1.泛读阶段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
2.精读阶段
对于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3.研读阶段
主要引导学生写读书心得。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随感的质量,适当点拨,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4.总结阶段
主要通过出专刊、读书心得体会交流、评比“读书新星”等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他们投入再阅读阶段作了心理上的准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渐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初中学生情趣不稳定。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弃。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我认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新课标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每次一听到我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声情并茂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我便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因为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针对教材实际,收集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前,我针对学生对大榕树比较陌生的实际,便布置了预习作业:了解大榕树,并说明收集的材料要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才能有听说读写的内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孩子们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力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如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我利用晨间讲话时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活动分四个阶段。
1.泛读阶段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
2.精读阶段
对于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3.研读阶段
主要引导学生写读书心得。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随感的质量,适当点拨,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4.总结阶段
主要通过出专刊、读书心得体会交流、评比“读书新星”等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他们投入再阅读阶段作了心理上的准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渐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初中学生情趣不稳定。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弃。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我认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新课标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