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描述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来源 :中国茶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综述了定量描述分析(QDA)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在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茶叶中QDA技术和HPLC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茶叶品质;QDA;HPLC指纹图谱;评价
  Application Research Status of 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HPLC
  Fingerprint in Tea Quality Evaluation
  LI Xiang, NIE Qingyu*, XU Ya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415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 (QDA) and HPLC fingerprint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 quality was reviewed. The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research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ea quality, QDA, HPLC fingerprint, evaluation
  茶叶的品质因受茶树品种、栽培环境、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1],形成各茶类典型品质特征,从而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不少研究解析了不同产地茶叶的典型品质特征,对精准提升茶叶产品品质,助其找准市场定位,正确研判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4]。
  传统的感官审评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评判茶叶外形、色泽、滋味、香气、叶底等品质特征[5],并有《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作为标准[6],但感官审评方法依赖于评茶师个人的评审水平和尺度把握,且审评术语中存在“稍、较、尚”等不确切的程度副词,使得传统的感官审评缺乏标准化控制。因此,研究者开始了现代评价技术的探索,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发展非常迅速,本文综述这2种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QDA技术在茶叶评价中的应用
  QDA方法是在传统感官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定量评价和描述分析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严格的把控。首先,为了降低审评人员个体感官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审评员进行筛选和长时间培训,使其能够对所采用的描述词的感官表达和强烈程度量级客观准确地识别[7]。其次,对审评员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审评员对样品的区分能力、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李欢欢等[8]采用Panel Check 1.4.0软件对审评小组的一致性、区分能力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估,对审评小组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筛选,提高了审评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最后,对样品感官描述進行量化评价,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茶叶样品客观和全面的分析评价结果,并可用于和化学成分检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9]。QDA的结果表达亦非常直观,毛世红[10]用蛛网图的形式来展示工夫红茶多种滋味和香气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让风味的表达可视化。综上,QDA法具有科学、客观以及结果表达直观等优势,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感官审评中对人的主观判断的依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茶叶审评以及关键滋味成分的分析中[11-15]。
  二、基于茶叶基础化学物质
  的茶叶品质评价研究
  茶叶的品质与其内在化学物质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茶叶内含物质的含量可以反映其品质特征,例如用茶叶的氨酚比来评价茶叶的品质等[16]。然而,茶叶生化成分种类众多,仅被鉴别出的香气成分就多达600种[17],而茶中的氨基酸类[18]、儿茶素类[19-20]、黄酮醇及其苷类[21]、有机酸类以及糖类[22]物质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茶的滋味,且这些呈味物质之间又相互作用和影响[23-25],很多呈味物质又有多种属性和不同阈值[23,26]。因此,定性分析一种或几种化学成分不能全面地反映茶叶的风味品质特征。
  基于茶叶中生化物质的复杂程度,应用化学指纹图谱分析茶叶品质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27]。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以各种色谱、光谱、电化学检测为依托,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反映被测样品特征性共有峰的图谱,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样品内含物质的种类与含量[28-30]。其特点是整体性和模糊性,不能精密地得到组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但整体上可以准确地区分样品的类别[31]。通常结合化学计量法,如主成分分析法(PCA)、聚类分析法(CA)、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偏最小二乘法(PLS)等分析复杂的图谱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食品等含有复杂基质样品的质量控制、产地判别及品质评价中[32-33]。
  三、HPLC指纹图谱在茶叶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在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研究中,HPLC指纹图谱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分离性能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真实反映茶汤中的滋味成分,而滋味又是决定茶叶风味品质的主要权重因子。因此,HPLC指纹图谱技术是构建茶叶指纹图谱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广泛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进行了茶叶原产地判别[31,34-36]、茶叶类别和等级的判定[37-39]、茶树品种的区分[40-41]、品质评价[42]、茶树树龄[43]以及产区海拔[44]的鉴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极大推动了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中的鉴别和判定中的研究与运用,为茶树品种分析、茶叶产地鉴定和等级区分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当前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用于构建HPLC指纹图谱的数据信息还不够全面。目前茶叶的HPLC指纹图谱多以儿茶素和咖啡碱类物质来构建,然而仅靠单一分析方法或检测技术获得的指纹图谱往往难以完整表征样品复杂的化学指纹全貌[45]。虽然有研究获得了儿茶素、咖啡碱、黄酮醇及其苷类物质、游离氨基酸的HPLC指纹图谱,并通过多元信息融合将3种色谱图以串行方式进行像素级融合,构建了龙井茶三大产地的HPLC多元数字化指纹图谱[29],但直至目前,构成茶汤滋味的成分物质有机酸[46]和可溶性糖类[47]未被纳入指纹图谱数据考察;其二,用于构建HPLC指纹图谱的数据缺乏对滋味品质特征及关键滋味物质的表征。目前,用于构建指纹图谱的是样本中相对峰面积较大的共有峰[48],并没有考虑到成分滋味活度值以及滋味成分间的相互影响,构建的指纹图谱可能会偏向一些对滋味品质贡献不大的成分,而弱化了对关键滋味成分的关注。这样的指纹图谱可代表某一类茶的共性特征,但不能判定其滋味品质的成因,进而缺乏对品质控制和提升的意义。
  四、建议与展望
  目前,茶叶中HPLC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主要侧重比较有分辨度的样本,如不同茶类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或是名优茶类不同产地或品种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1,35,40],这些样本往往都是已经公认的,茶类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其固有的类别建立指纹图谱并进行判别验证已逐渐成熟。而国内有很多新兴特色茶叶产区,由于产区小,发展时间短,生产加工较为分散,亟需对此类产区的茶叶根据品质进行分类和梳理。
  QDA技术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感官审评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可进一步研究其与HPLC出峰物质的相关性,筛选对滋味影响较大的成分作为指纹图谱特征峰,进而使HPLC指纹图谱技术具备表征风味特性的能力。利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方法,有望从滋味品质角度解析茶叶的滋味品质特征,这不仅对新兴茶叶产区快速厘清品系分类,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凸显区域茶叶典型品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茶叶质量标准制定、工艺技术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KIM Y. 铁观音产地品质差异及其HPLC化学指纹图谱身份判别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2] 张颖彬, 周苏娟, 于良子. 湖北省英山县茶叶品质区域特征研究[J]. 中国茶叶, 2016, 38(4): 17-19.
  [3] 沈程文, 邓岳朝, 周跃斌.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1): 38-48.
  [4] 范捷. 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5] 施兆鹏. 茶叶审评与检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9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 GB/T 23776—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7] 姚月华, 刘昕, 王洪伟. 蒸蛋糕感官特征的定量描述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7): 277-282.
  [8] 李歡欢, 王超, 傅冬和, 等.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条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8): 284-290, 297.
  [9] LI H H, LUO L Y, MA M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and sensory analysis of jasmine scented black tea produced by different scenting process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8, 83(10/11/12): 2718-2732.
  [10] 毛世红. 基于风味组学的工夫红茶品质分析[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11] ALASALVA RC, TOPAL B, SERPEN A, et al. Flavor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 grades of black tea produced in Turke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 2012, 60(25): 6323.
  [12] 陈躬瑞, 林惠玉, 刘志彬, 等. 武夷岩茶的感官定量描述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13, 13(7): 222-228.
  [13] 金孝芳, 罗正飞, 童华荣. 绿茶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及滋味定量描述分析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33(7): 343-346.
  [14] 戴前颖, 叶颖君, 李明泇, 等. 定量描述分析法和Flash Profile法在
  祁门红茶香气评价中的应用[J/OL]. 食品科学, 2021, 3: 1-14[20
  21-03-2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210323.
  1427. 046.html
  [15] 岳翠男, 秦丹丹, 蔡海兰, 等. 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特征及关键化合物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2): 260-267.
  [16]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Ⅰ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0, 10(2): 59-63.   [17] YANG Z, BALDERMANN S, WATANABE N. Recent studie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 tea[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53(2): 585-599.
  [18] 张丹丹, 叶小辉, 赵峰, 等.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6(5): 515-520.
  [19] YU P, YEO AS, LOW M, et al. Identifying key non-volatile compounds in ready-to-drink green tea and their impact on taste profile[J]. Food Chemistry, 2014, 155: 9-16.
  [20]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等.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7, 37(1): 1-9.
  [21] SCHARBERT S, HOLZMANN N, HOFMANN T. Identification of
  the astringent taste compounds in black tea infusions by combining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human biorespons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4, 52(11): 3498-3508.
  [22] 姜晓辉, 吴华玲, 陈栋, 等. 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1): 126-131.
  [23] KANEKO S, KUMAZAWA K, MASUDA H, et al. Molecular and
   sensory studies on the umami taste of Japanese green te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 2006, 54(7): 2688-2692.
  [24] SCHUH C, SCHIBERLE P.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ey aroma com-
  pounds in the beverage prepared from Darjeeling black tea: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 leaves and infus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6, 54(3): 916-924.
  [25] RAWAT R, GUALTI A, BABU GD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Kangra orthodox black tea by gas chrom-
  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Food Chemistry, 2007, 105(1):
   229-235.
  [26] ZHANG Y, YIN J, CHEN J, et al. Improving the sweet aftertaste of
   green tea infusion with tannase[J]. Food Chemistry, 2016, 192: 470-
   476.
  [27] 范杰文, 罗一帆, 凌彩金. 茶叶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14): 228-231.
  [28] 沈涛, 狄准, 赵艳丽, 等. 民族药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 分析测试学报, 2018, 37(3): 363-374.
  [29] 谢培山. 中药制剂色谱指纹图谱(图像)鉴别[J]. 中成药, 2000, 22(6): 391-395.
  [30] 陈慧贞. 芪参益气滴丸多维指纹图谱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31] 徐鹏程. 龙井茶HPLC品质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32] 梅明华. 化学计量学在某些中药或食品指纹图谱中的应用[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1.
  [33] 邹纯才, 鄢海燕. 我国中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30年(1988—2017年)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10): 1969-1977.
  [34] 王丽鸳, 成浩, 周健, 等. 绿茶数字化多元化学指纹图谱建立初探[J]. 茶叶科学, 2007, 27(4): 335-342.
  [35] 成浩, 王丽鸳, 周健, 等.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扁形茶產地判别分析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2): 83-88.
  [36] 马存强, 周斌星, 杨超, 等. 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景迈茶区晒青毛茶鉴别中的应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4): 379-388.
  [37] ZHAO Y, CHEN P, LIN L Z, et al. Tentative identification, quanti-    ta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green Pu-erh, green,
   and white teas using UPLC/DAD/MS.[J]. Food Chemistry, 2011, 126(3): 1269-1277.
  [38] SHARMA A, KAUR R, BARI S S, et al. Chemometric assisted
   RP-HPLC for fingerprinting of Indian orthodox black tea[J]. Analytical Methods, 2014, 6(7): 2189-2196.
  [39] 王淑慧, 宋沙沙, 曹学丽. 基于滋味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判别分析及相似度评价在信阳毛尖茶分等定级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9, 40(8): 180-185.
  [40] 成浩, 王麗鸳, 周健, 等.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绿茶原料品种判别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8): 2413-2418.
  [41] ZHENG X Q, NIE Y, GAO Y, et al. Screening the cultivar and pro-
  cess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flavonoid profiles of dry tea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2018, 67: 29-37.
  [42] WANG Y X, LI Q, WANG Q,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Oolong tea Camellia sinensis: Quality
   control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PLC fingerprin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 256-260.
  [43] 王飞权.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44] 魏建华, 陆奕娜, 黄学泓, 等. 不同海拔岭头单枞茶的分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2): 204-206, 212.
  [45] 孙国祥, 侯志飞, 李文颖, 等. 中药多元指纹图谱特征与构成方式及评价方法研究[J]. 中南药学, 2014, 12(6): 497-504.
  [46] 刘爽, 杨停, 谭俊峰, 等. 绿茶滋味定量描述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4): 40-46.
  [47] 许伟, 彭影琦, 张拓, 等. 绿茶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9, 40(11): 36-40.
  [48] 王淑慧, 龙立梅, 宋沙沙, 等. 3种名优绿茶的特征滋味成分研究及种类判别[J]. 食品科学, 2016, 37(2): 128-131.
其他文献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causing considerable damage to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around the world. Biocontrol provides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nematode control. Previously, Asp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补充脂肪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平均胎龄为(3.2±0.4)的72头二元母猪(妊娠110 d)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25.5 g/kg大豆油和小麦-豆粕型日粮+25.5 g/kg大豆油.结果:对照组和玉米组母猪断奶体重、断奶数、断奶窝重、仔猪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小麦组(P<0.05),但断奶-发情间隔显著小于小麦组(P<0.05).玉米组母猪断奶时背膘厚度显著高于小麦组(P<0.05)
蜂蜜品种鉴别与功能评价的意义和评价程序rn蜂蜜的品质特征及营养功能与蜜源植物、蜂种、产地环境、气候等密切相关,不同品种蜂蜜之间差异显著.明确不同品种蜂蜜,尤其是特色蜂蜜的品质特征和营养功能,有利于解释蜂蜜“知其好,不知其为何好”,也有助于回答特色蜂蜜“特征或功能组分不清”“与其他地区或品种蜂蜜无法区分”等制约其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问题,实现寻求产品销售亮点、助力企业打造优质特色蜂蜜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公众接受度和附加值的目的.
期刊
为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部署,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养殖场(户)主要养殖种类的全覆盖.通过此次普查,摸清资源家底,有效收集和保
期刊
期刊
摘要:贡尖茶是安化黑茶的特色品类之一,在我国黑茶历史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产品传承创新的过程中,這一产品类型发展缓慢。作为安化黑茶湘尖系列重要组成部分,贡尖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文章结合史料研究与实地调查,梳理了贡尖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点,以期更好地挖掘其经济价值,助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  关键词:安化黑茶;贡尖茶;发展前景  Historica
摘要:茶饮料与茶食品是我国深加工产业重要的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文章简要总结了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饮料;茶食品;“十三五”;进展;“十四五”;发展方向  Tea Beverage and Tea Food Processing
张老师您好:rn我饲养的都是双王群.每到换王季节,我都是先将各群老王提走,时隔一日,在蜂群插新王台,培育10多天后,多数交尾群交尾成功,新王产卵活跃.少数失王群我都及时补齐,配足产卵王,生怕工蜂产卵.为了能使蜂群快速复壮,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分别在晚间喂了两次糖水,为的是刺激新蜂王产卵.争取让蜂群在6月10日之前完全复壮,力争蜂群在冬青树花期多采一些蜂蜜.数天后查看蜂群情况,却有4个蜂群出现工蜂产卵,蜂群上下都是雄蜂脾,好像有千万只工蜂在产卵,蜂王的体态已很暗淡,一点活力也没有.请教张老师,我哪一步做错了
期刊
摘要:奶茶是新式茶飲中最普遍的品类,新式奶茶在原料选用、制作工艺、风味口感和营销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奶茶有很大区别。文章在阐述新式奶茶的定义、分类及产品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式奶茶、奶盖茶、珍珠奶茶的原料选用和制作方法。  关键词:新式茶饮;新式奶茶;奶盖茶;产品设计;调制  The Design and Concoction of the  Product of Novel Milk Tea 
福安是著名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是福安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也是福安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文章概述福安产茶历史,基于福安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发展瓶颈,提出思路与对策,以供重点茶产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