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化的历史古国,那么在我国古代是否有体育活动?如果有体育活动,那么有没有体育思想?如果有体育思想,那么他们具有哪些特点?本文围绕在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体育思想,对其体育思想的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代 体育思想 儒家
一、引言
“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这是由国外传入的,属于舶来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没有体育,只不过由于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不同,各自的体育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中国的古代体育是同社会上的其他活动紧密联系的,比如军事、艺术、教育、宗教等,所以我国古代体育的思想也是充分反映在这些内容当中。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流派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在他的《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对先秦百家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六个主要学派。①因此,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就是零散的存在于这些诸子百家的思想当中,在这些思想当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本文将围绕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进行论述。
二、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思想在千百年的流传当中受到各个时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推崇,但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不同,这些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的一些其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这其中古代体育思想的特点也随着时代的推移在不断的变化。总的概括起来,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以伦理道德为基本的体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在孔子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都是基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来表达和阐述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就有学校出现,当时所教的内容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其中礼、乐就是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后来在孔子开设的私学中,以六艺教授弟子,其中“礼”、“乐”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教授“射”的内容时都还是贯穿了“礼”的思想。例如当时的“礼射”,具体一点说,即“礼”中的“礼射”:周天子有大射之典,凡是有祭祖、神的事,就以射来选择诸侯贡士中可以参加祭礼的人。在祭祖祭神之前,先到射宫比赛射箭,数中者可参加,否则不准。②而且这样的大射之典还有严格的制度和等级之分。又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那样:“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继孔子之后,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后来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古代学者们都是围绕着伦理道德来研究的。由此可见,在儒家的所有思想中都是以伦理道德做为其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其指导方向的话都将偏离它本来的目的,体育活动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儒家体育思想最普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其基础。
(二)以礼仁为核心的体育思想
伦理道德的准则是由人定的,人的思想决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儒家伦理的思想就是以“礼”“仁”为核心的。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礼”就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射礼”活动,“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以此观德行”,巩固宗法统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③当时的射礼就有“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分别为不同阶级的人所进行的。这些“礼”的制度的出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使整个国家能够井然有序,而当时的“礼射”、“乐舞”就是通过体育的方式将这样的制度观念传达给社会民众。孔子还认为在“礼射”这样的竞赛中也应该有君子的风度,《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孔子的体育思想主旨并非探索体育之真谛,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为实现其“仁”的政治理想服务④如果说“礼”是孔子体育思想核心的外壳,那么“仁”就是他的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教导他的学子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无一不是反映了“仁”的思想。而体现在体育方面“仁”的思想主要还是表现在六艺当中的“射”上,《论语·八佾》中记载,子曰:“射不主皮,为力部同科,古之道也。”这一论断充分的表明了孔子在体育思想中“仁”的一面。《论语·阳货》中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一言论更是直接证明其对“仁”这一思想的重视。孔子在教授射、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以“仁爱”来陶冶弟子们的情操。而且经常引用《礼记·射义》中的话来教育弟子:“射者,仁之道也。”“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矢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这些言行都透出孔子体育思想中“仁”的特点。这样的观点在儒家的后世之人中也有体现,孔子的再传之人孟子就很好的继承了这样的体育思想,孟子直接就把射御之事等同于仁义,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⑤西汉董仲舒的“养义”的养生体育思想也是体现出一种儒家学者对“仁义”“德行”的重视。所以,古代儒家体育思想都是以“礼仁”为核心的。
(三)强调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体育思想
儒家体育思想中文武兼修、内外兼备的特点要从时代的特征说起,春秋战国处于奴隶制封建制过度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各种军事活动,直接推动了与军事有关的体育活动,诸侯间的攻伐不断,统治者需要大量的具有文武兼备的治世之才,即使有文,也必习武艺。⑥因此,在当时的私学中就针对这样的军事目的引进了射御的内容,这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各诸侯之间的混战要求学校能够为统治阶级提供文治武功的人才。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⑦这种思想观点很明显的将文武兼备的体育观体现出来。而这样的儒家思想在后世的继承者的观点中也得到体现。西汉年间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主张文武并重的同时,提出要先文后武,这种思想是完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以“礼”为核心的体育实践的思想。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也赞同文武兼备的思想,还有宋朝理学和武术中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也是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体育思想。我们看到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儒家体育思想中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特点却并没有因此而流失,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自战国以后,文武开始分途,此后武勇受到文人雅士的歧视,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因为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阴暗面被夸大而掩盖了很多史实的真相,或者是某些鸡鸣狗盗之徒狐假虎威败坏了整个武学界的名声,而实质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武学上的大家无一不是文武兼备,内外双修的典范。
(四)儒家体育思想中的寿夭观
古代儒家的学者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独有的养生体育思想。《孔子家语·五义解》中提到“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可见孔子对人的起居饮食的规律性,以及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的重视,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不能够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最终自己的疲劳将损害自己的健康,甚至直接导致自己的死亡。荀子在其的养生观点中明显的有重视体育实践的迹象。《荀子·天论》中提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一观点就是在强调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充分认知到体育实践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先秦时期的这种重生、贵生的体育思想后来在西汉及其后的时期都得到了发展。首先是西汉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养义、养气的思想和方法,以及东汉时期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提出的养气、爱精、养德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都反映了儒家学者们对身体健康的一种主观态度,他们在认识和遵循生活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动以养生”的生活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身心的健康,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五)因为受尊礼的限制,使得儒家体育思想缺乏竞争性
我们知道在儒家体育思想中对扬礼的思想是非常尊崇的,在孔子的礼射教育中也是以君子之争,有礼之争、有德之争。《孔子家语·辨乐解》中也有记载,孔子曰:“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提倡过度过量的运动方式。这也是与他所提倡的延长寿命的养生体育思想相违背的,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是与其反其道而行的,西方体育的观念是以不断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运动能力为目的的。而儒家体育中的这些思想与西方竞技体育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我们说儒家体育思想中缺乏竞技性。
三、小结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有关于体育方面思想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体育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军事体育发展方面以及体育养生、体育休闲等领域都有着儒家体育思想的影子。儒家体育思想是符合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状况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它的思想局限性和其不利的一面,所以我们在学习这样的思想时需要有选择的借鉴,取其精华,为我们的现代的体育发展指明方向。
[注释]
①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②曹东.关于儒、道两家体育思想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27-129
③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④曹东.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43-44
⑤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引自《孟子·公孙丑上》,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⑥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
⑦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引自《四部备要·史记》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外二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曹东.关于儒、道两家体育思想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27-129
[4]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
[5]曹东.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43-44
[6]单清华,王振涛,刘莹等.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探[J].体育与科学,2007,28(4):60-62
[7]万发达,梁向武.中国传统体育观的精神特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8-10
[8]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9]王继雄,张元.从“文”与“武”的社会意识中看中国古代体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4):141-142
[10]李长明.颜元体育思想研究[D].硕士,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丁翌,宋正义.浅析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J].科技信息,2008,25:211
[12]王妍.中国古代体育的两条线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85-87
[13]高大光,王润平.中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86-88
[14]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4:5-7
[15]汪伟信.论中国古代体育的文化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3:6-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关键词]古代 体育思想 儒家
一、引言
“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这是由国外传入的,属于舶来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没有体育,只不过由于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不同,各自的体育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中国的古代体育是同社会上的其他活动紧密联系的,比如军事、艺术、教育、宗教等,所以我国古代体育的思想也是充分反映在这些内容当中。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流派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在他的《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对先秦百家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六个主要学派。①因此,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就是零散的存在于这些诸子百家的思想当中,在这些思想当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本文将围绕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进行论述。
二、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思想在千百年的流传当中受到各个时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推崇,但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不同,这些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的一些其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这其中古代体育思想的特点也随着时代的推移在不断的变化。总的概括起来,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以伦理道德为基本的体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在孔子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都是基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来表达和阐述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就有学校出现,当时所教的内容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其中礼、乐就是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后来在孔子开设的私学中,以六艺教授弟子,其中“礼”、“乐”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教授“射”的内容时都还是贯穿了“礼”的思想。例如当时的“礼射”,具体一点说,即“礼”中的“礼射”:周天子有大射之典,凡是有祭祖、神的事,就以射来选择诸侯贡士中可以参加祭礼的人。在祭祖祭神之前,先到射宫比赛射箭,数中者可参加,否则不准。②而且这样的大射之典还有严格的制度和等级之分。又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那样:“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继孔子之后,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后来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古代学者们都是围绕着伦理道德来研究的。由此可见,在儒家的所有思想中都是以伦理道德做为其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其指导方向的话都将偏离它本来的目的,体育活动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儒家体育思想最普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其基础。
(二)以礼仁为核心的体育思想
伦理道德的准则是由人定的,人的思想决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儒家伦理的思想就是以“礼”“仁”为核心的。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礼”就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射礼”活动,“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以此观德行”,巩固宗法统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③当时的射礼就有“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分别为不同阶级的人所进行的。这些“礼”的制度的出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使整个国家能够井然有序,而当时的“礼射”、“乐舞”就是通过体育的方式将这样的制度观念传达给社会民众。孔子还认为在“礼射”这样的竞赛中也应该有君子的风度,《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孔子的体育思想主旨并非探索体育之真谛,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为实现其“仁”的政治理想服务④如果说“礼”是孔子体育思想核心的外壳,那么“仁”就是他的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教导他的学子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无一不是反映了“仁”的思想。而体现在体育方面“仁”的思想主要还是表现在六艺当中的“射”上,《论语·八佾》中记载,子曰:“射不主皮,为力部同科,古之道也。”这一论断充分的表明了孔子在体育思想中“仁”的一面。《论语·阳货》中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一言论更是直接证明其对“仁”这一思想的重视。孔子在教授射、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以“仁爱”来陶冶弟子们的情操。而且经常引用《礼记·射义》中的话来教育弟子:“射者,仁之道也。”“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矢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这些言行都透出孔子体育思想中“仁”的特点。这样的观点在儒家的后世之人中也有体现,孔子的再传之人孟子就很好的继承了这样的体育思想,孟子直接就把射御之事等同于仁义,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⑤西汉董仲舒的“养义”的养生体育思想也是体现出一种儒家学者对“仁义”“德行”的重视。所以,古代儒家体育思想都是以“礼仁”为核心的。
(三)强调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体育思想
儒家体育思想中文武兼修、内外兼备的特点要从时代的特征说起,春秋战国处于奴隶制封建制过度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各种军事活动,直接推动了与军事有关的体育活动,诸侯间的攻伐不断,统治者需要大量的具有文武兼备的治世之才,即使有文,也必习武艺。⑥因此,在当时的私学中就针对这样的军事目的引进了射御的内容,这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各诸侯之间的混战要求学校能够为统治阶级提供文治武功的人才。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⑦这种思想观点很明显的将文武兼备的体育观体现出来。而这样的儒家思想在后世的继承者的观点中也得到体现。西汉年间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主张文武并重的同时,提出要先文后武,这种思想是完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以“礼”为核心的体育实践的思想。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也赞同文武兼备的思想,还有宋朝理学和武术中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也是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体育思想。我们看到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儒家体育思想中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特点却并没有因此而流失,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自战国以后,文武开始分途,此后武勇受到文人雅士的歧视,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因为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阴暗面被夸大而掩盖了很多史实的真相,或者是某些鸡鸣狗盗之徒狐假虎威败坏了整个武学界的名声,而实质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武学上的大家无一不是文武兼备,内外双修的典范。
(四)儒家体育思想中的寿夭观
古代儒家的学者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独有的养生体育思想。《孔子家语·五义解》中提到“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可见孔子对人的起居饮食的规律性,以及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的重视,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不能够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最终自己的疲劳将损害自己的健康,甚至直接导致自己的死亡。荀子在其的养生观点中明显的有重视体育实践的迹象。《荀子·天论》中提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一观点就是在强调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充分认知到体育实践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先秦时期的这种重生、贵生的体育思想后来在西汉及其后的时期都得到了发展。首先是西汉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养义、养气的思想和方法,以及东汉时期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提出的养气、爱精、养德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都反映了儒家学者们对身体健康的一种主观态度,他们在认识和遵循生活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动以养生”的生活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身心的健康,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五)因为受尊礼的限制,使得儒家体育思想缺乏竞争性
我们知道在儒家体育思想中对扬礼的思想是非常尊崇的,在孔子的礼射教育中也是以君子之争,有礼之争、有德之争。《孔子家语·辨乐解》中也有记载,孔子曰:“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提倡过度过量的运动方式。这也是与他所提倡的延长寿命的养生体育思想相违背的,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是与其反其道而行的,西方体育的观念是以不断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运动能力为目的的。而儒家体育中的这些思想与西方竞技体育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我们说儒家体育思想中缺乏竞技性。
三、小结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有关于体育方面思想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体育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军事体育发展方面以及体育养生、体育休闲等领域都有着儒家体育思想的影子。儒家体育思想是符合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状况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它的思想局限性和其不利的一面,所以我们在学习这样的思想时需要有选择的借鉴,取其精华,为我们的现代的体育发展指明方向。
[注释]
①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②曹东.关于儒、道两家体育思想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27-129
③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④曹东.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43-44
⑤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引自《孟子·公孙丑上》,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⑥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
⑦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引自《四部备要·史记》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外二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曹东.关于儒、道两家体育思想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27-129
[4]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硕士,广西师范大学,2007
[5]曹东.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43-44
[6]单清华,王振涛,刘莹等.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探[J].体育与科学,2007,28(4):60-62
[7]万发达,梁向武.中国传统体育观的精神特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8-10
[8]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9]王继雄,张元.从“文”与“武”的社会意识中看中国古代体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4):141-142
[10]李长明.颜元体育思想研究[D].硕士,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丁翌,宋正义.浅析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J].科技信息,2008,25:211
[12]王妍.中国古代体育的两条线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85-87
[13]高大光,王润平.中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86-88
[14]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4:5-7
[15]汪伟信.论中国古代体育的文化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3:6-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