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某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瓷的试验研究

来源 :现代矿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寻求某铁尾矿大宗、高附加值利用的途径,以其为主要原料进行了陶瓷制备试验.结果表明,按预设配方配料,经粉磨、造粒、陈腐、压制、烘干、高温烧结工艺,可获得陶瓷样品;样品的收缩率和抗折强度均随烧结温度的提高而提高;烧结温度超过1100℃以后,原料中的物相开始发生变化,石英转变成了莫来石,样品的结构由松散转向致密,因而使陶瓷样品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其他文献
为明确某铁矿在后续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趋势,研究了该铁矿项目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声环境、环境风险、景观旅游、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项目开发至今对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的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在采矿工艺、选矿工艺、环保措施等主体工程不发生重大变更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未来继续开采对环境影响也将很小.通过本次环境影响评估,明确铁矿在后续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马鞍山笔架山矿区所存在的区位敏感、土地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调查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治理模式,持续实施笔架山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第一步完成矿区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第二步完成废弃矿坑回填复垦,经过治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生态效益突出,可为长江经济带同类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为妥善处理马鞍山市某固体废物堆存场地,对该地块的概况和固废来源进行分析,对固废属性、水文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通过三维成像等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对堆存场的立体分布进行探查,并计算出固体废物的体量.通过固体废物属性和存量调查、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比选,提出优先采用“固体废物清挖+I类一般固废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技术方案.
为探究更科学准确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以典型矿区的地下水样品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为基础,选取总硬度、氨氮、挥发酚、Hg、Cd等水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传统的和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典型矿区的地下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将2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得出较为合适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典型矿区一些采样点的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程度污染,已无法满足人类的日常饮水需要;传统及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布图均表明,污染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业活动的布局是一致的,矿区及其附近点的水质较差;相较于传统
马鞍山市某沿湖区域堆存有大量的固体废物,为鉴别其危险性,进行了危险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浸出液腐蚀性不在标准规定的危险废物限值范围内,总铜、总铅、总锌、总镉、总镍、总砷、总铬、六价铬、总银、总硒、总汞、总铍、总锰、氟化物均未超出国标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限值,表明该固体废物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为了解马鞍山某露天铁矿排土场资源综合利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利用废气源强核算和数据分析等手段,预测研究了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项目采用一系列成熟的抑尘措施后,装卸扬尘产生量为6 t/a,破碎系统粉尘排放量为3 t/a,车辆运输粉尘排放量为112 t/a,临时堆土场扬尘量为13.05 t/a;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达标;项目地及其下风向监测点TSP、PM10、PM2.5日均浓度标准指数均小于1,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距离项目区域最近的敏感点村庄环境
为查清某受尾砂污染区域土壤的状况,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复耕,对区域内尾砂和土壤进行了环境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的pH在3.90~7.29,总铜、总镉超过了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未超过管控值;尾砂中铜、镉的含量高于背景值,该尾砂对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影响在可控范围内.结合地块的实际情况,根据土地复垦的要求,建议将该地块总体复垦为高质量耕地等(永久基本农田).
学位
学位
钛石膏是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时产生的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约为10%,是利用率最低的副产石膏.目前钛石膏绝大部分采用渣场堆存方式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对某堆场钛石膏进行反应性、易燃性、腐蚀性、毒性等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堆场钛石膏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属于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议后续重点考虑对钛石膏的综合利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