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美学是在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本质规律进行的探究,用于指导实际的音乐创作。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包含了人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和对立,并且引导着整个文艺发展道路的前进进程与方向。
音乐美学的产生
(一)学科基础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对现实的实际审美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它并不是研究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其中的哲学问题,比如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对象等方面。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美学的原有基础上对音乐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创造、标准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因为研究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其他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异同,以便于促进音乐美学的长远发展。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一部分,它对音乐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音乐的理论与技术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但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与归纳,而音乐学注重的是对于音乐领域所出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因此,音乐美学只是在理论上对音乐学进行进一步的反馈和指导,以提高音乐学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进速度和适应能力。
(二)音乐美学与实践的关系
1.音乐美学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从美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实践是美学产生的最早起点,脱离实践去讨论美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音乐美学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而产生的。
2.音乐美学影响实践。音乐美学在具体的音乐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般性的概括和总结,在人类的主观思维分析下,可以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反过来又影响了音乐实践。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感知
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广大观众,其他的产品也同样如此。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
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感知的产生也必须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客观的音乐艺术存在,人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对象进行感官感知,把音乐的对象化为可以感觉到、聆听到和触摸到的虚拟物体。如果音乐对象不存在,人类至今无法去感知,谈论音乐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
(二)审美评价
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环节,审美评价是指对音乐的好坏能够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人类的心理基础决定了其所共有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某一类型的音乐是认同还是排斥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共同感知”,它主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中产生的,因此其审美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受到人类社会本质的强烈影响,进而形成了普遍的审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审美标准要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改变,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三)情感体验
尽管音乐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的,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程度却一点也不比实际物体差,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把音乐物化和意象化,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凭借对音乐情感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断探索和揣摩,进而能够把虚拟化的音乐对象转化为实体,这种全新的对于音乐的完美诠释真实地展示出了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妙不可言。
音乐美学包含的文化意蕴
(一)制造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融
因为人类本身是一种感性动物,注重的是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而音乐美学是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因此,在探讨音乐的规律以及本质时,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但一定要尊重音乐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而又接近实际的,这是获取音乐美的最直接途径。
由于人类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理性的分析主要是指音乐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含义,找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和特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二)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演奏形式体现出来的,二者早已融为一体,而且不可分割。从某些方面来看,音乐的形式也是音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是音乐向听众展示了其外在内容,除了乐声之外别无其他,而音乐的具体内容又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形式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直接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三)顺应与制约艺术的前进脚步
音乐美学的产生是顺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结果。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可以用音乐、电影以及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寂寞,人类已经离不开艺术活动,艺术装饰了人们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音乐美学思想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它与同时期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音乐感知、审美评价以及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其文化意蕴更是多种形式、内容以及思维的融合,只有清楚地了解音乐美学与其文化意蕴的内在联系,才能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而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音乐学院
编校:郑明扬
音乐美学的产生
(一)学科基础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对现实的实际审美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它并不是研究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其中的哲学问题,比如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对象等方面。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美学的原有基础上对音乐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创造、标准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因为研究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其他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异同,以便于促进音乐美学的长远发展。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一部分,它对音乐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音乐的理论与技术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但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与归纳,而音乐学注重的是对于音乐领域所出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因此,音乐美学只是在理论上对音乐学进行进一步的反馈和指导,以提高音乐学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进速度和适应能力。
(二)音乐美学与实践的关系
1.音乐美学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从美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实践是美学产生的最早起点,脱离实践去讨论美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音乐美学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而产生的。
2.音乐美学影响实践。音乐美学在具体的音乐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般性的概括和总结,在人类的主观思维分析下,可以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反过来又影响了音乐实践。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感知
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广大观众,其他的产品也同样如此。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
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感知的产生也必须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客观的音乐艺术存在,人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对象进行感官感知,把音乐的对象化为可以感觉到、聆听到和触摸到的虚拟物体。如果音乐对象不存在,人类至今无法去感知,谈论音乐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
(二)审美评价
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环节,审美评价是指对音乐的好坏能够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人类的心理基础决定了其所共有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某一类型的音乐是认同还是排斥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共同感知”,它主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中产生的,因此其审美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受到人类社会本质的强烈影响,进而形成了普遍的审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审美标准要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改变,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三)情感体验
尽管音乐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的,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程度却一点也不比实际物体差,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把音乐物化和意象化,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凭借对音乐情感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断探索和揣摩,进而能够把虚拟化的音乐对象转化为实体,这种全新的对于音乐的完美诠释真实地展示出了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妙不可言。
音乐美学包含的文化意蕴
(一)制造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融
因为人类本身是一种感性动物,注重的是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而音乐美学是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因此,在探讨音乐的规律以及本质时,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但一定要尊重音乐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而又接近实际的,这是获取音乐美的最直接途径。
由于人类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理性的分析主要是指音乐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含义,找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和特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二)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演奏形式体现出来的,二者早已融为一体,而且不可分割。从某些方面来看,音乐的形式也是音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是音乐向听众展示了其外在内容,除了乐声之外别无其他,而音乐的具体内容又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形式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直接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三)顺应与制约艺术的前进脚步
音乐美学的产生是顺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结果。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可以用音乐、电影以及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寂寞,人类已经离不开艺术活动,艺术装饰了人们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音乐美学思想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它与同时期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音乐感知、审美评价以及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其文化意蕴更是多种形式、内容以及思维的融合,只有清楚地了解音乐美学与其文化意蕴的内在联系,才能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而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音乐学院
编校:郑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