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語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其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詳细步骤
期刊
我是一把古琴,圆圆的面,平平的底,象征着天圆地方。我有金、木、水、火、土、文、武七根漂亮的弦。  我知道,我在远古的身份十分的高贵,所以我在众乐器中十分的骄傲。可是,长年累月的无人问津,我的身上积满了尘土和周围乐器们的嘲笑:“你看那段烂木头,怎么这么久都没人要!”  我也慢慢失去了信心,我可能就是那一无是处的“烂木头”吧!  直到有一天,盛我的盒子被轻轻的打开了,伴着刺眼的光束,一个小姑娘看了进来
有一年,我跟随野生动物学家克雷孟特先生一起前往澳大利亚大草原考察。在那里,我们看见了一大群羚羊席卷穿过整个草原,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羚羊的数量这么大,真是一件好事啊!”   克雷孟特先生笑笑说:“确实,否则它们很快就会灭绝。”我非常奇怪,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克雷孟特先生指着一只停止奔跑的羚羊说:“你注意到它了吗?它马上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了,它停下来不是因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为它
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其特性决定了教师要在学科系统和德育系统中把握其课程性质。新的形势不仅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继承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更呼唤着还原课程的主体性,追求新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因此树立课程文化自觉观念对于我们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新课程,全面建构思想政治新课程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对现实:多元文化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当今社会,
【释义】  考定功绩,给予奖赏。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会稽余姚出了个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学识渊博,颇有些名气。会稽太守王朗听说后很是赏识,召来并任之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虞翻知道孙策深受百姓拥戴,就劝王朗不要与孙策对抗。王朗不听,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孙策占领会稽后,仍让虞翻当功曹,并以友相待。   后来,孙策打算夺取豫章
哈佛大学有一句明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在学习中思索、研究,在思索、研究中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倡导一个师生共同合作探究问题的动态教学过程。以下谈谈本人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向。    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开始,根据教学内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许多人都把成功归结于外在的因素:机遇、金钱、贵人、家庭……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自己、拼搏。当面对困难时你退却了吗?当面对挫折时你灰心了吗?当面对失败时你放弃了吗?用心读读下面的文章,看看你有哪些收获?  有这样一个故事:波恩和嘉琳是对孪生兄弟。在一次火灾事故中,消防员从废墟里找出了兄弟俩,他们是火灾中僅生存下来的两个人。  兄弟俩被送往当地的一家医院,虽然两人死里逃生,
从初中起我们就学习到了氢气的检验,那是一个我们又爱又怕的实验。由于书本上讲氢气容易爆炸,于是我们对它产生了恐惧感,没想到高中我们又碰到了类似的难题。原来氢气除了与空气混合可以爆炸外,在与氯气混合光照时也会爆炸,威力也很大。我们在演示时都非常谨慎,很怕出现危险。我很想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到处搜集资料。  我首先借助网络。查阅网上有没有好的实验改进方案,通过搜索我查到如下:1.用一个盛饮料的无色透明塑料
海南有椰子树。云南的气候与海南差不多,有人就将海南的椰子树移植了过去。椰子树在云南长势喜人,云南人以为这下子可以喝到新鲜的椰子汁,吃到新鮮的椰子肉了。然而,事实让云南人失望了。海南的椰子树在云南只长个头,不结果,真把云南人急坏了。   聪明的云南人,没有对椰子树置之不理,更没有用斧头把椰子树砍掉,而是请来了专家,为椰子树的“不孕症”进行诊断。专家对生长在云南的椰子树诊断后,说椰子树不结果,是因为
午后的阳光,更加的猛烈了。太阳把地面烤得能煎鸡蛋,街上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我热得像一株脱水的植物——焉了。唉,要是能有一串冰镇葡萄吃,该有多幸福呀!  我頭昏眼花,踉踉跄跄的走着,一阵风吹来,些许的凉意安抚了一下我躁动的心,降低了我升高的体温。可是,再舒服,再凉快,又有什么用?  我继续走着,突然,眼角闪过一抹紫色。那是什么?眯起眼睛,仔细打量了一番,苍翠欲滴的叶子上,叶脉分明。一个个小圆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