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感恩之心,在感恩中成长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要将“懂感恩,知回报”放在德育的首位,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与教育中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今社会,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再加上网络上虚拟世界的不良冲击,使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尤其是缺乏感恩意识。经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与人的交往和相处中,都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表现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诱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感恩教育。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接下来,笔者就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将感恩意识根植在学生心中
  “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为:喜欢把从别处得到好处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且有回赠他人的情感行为。汉语中的恩字由“心”和“因”组成,因随口大,含有彼此相亲相依赖的意思,即我与他人交往的情谊。《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是: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由衷的谢意。虽然解释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意在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感恩意识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笔者认为,感恩意识内涵广泛,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他人的帮助之情,更是道德文化的体现。懂得感恩的人是善良的人,是心存美好的人,是受他人尊重的人。对学生而言,想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灌输,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习惯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校德育教育,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双管齐下,将感恩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内心之中。
  二、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目前,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大自然滋润万物是自然现象,不存在滋养的恩情;父亲养育的艰辛付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养育之恩;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导是老师的义务,不懂得师恩难忘,更不能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培养之恩。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缺乏感恩气氛,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只求获得不讲付出,这样的恶性影响导致社会的人情味淡薄,感恩意识自然也会被遗忘;二是家庭缺少感恩教育,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常常导致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成绩可以放弃一切,并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解和吸纳;三是学校缺乏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导致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学校难辞其咎,并且是最主要的原因。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驱使教师“一切向分数看”,致使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不能均衡发展,没有感恩的人,更没有感恩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习上不知道互相帮助,生活中自私自利,即使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培养感恩意识的策略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环境的培养和熏陶,感恩亦是如此。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学校,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的熏陶中养成感恩的习惯,这其中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不断引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在教育中渗透感恩意识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从认知的角度帮助学生认清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项得到都是他人付出的结果,要用心去体会别人的付出。教师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的作用,把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然后,还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再现情景、讲故事、走访身边事迹、查找资料等途径,捕捉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学校里帮老师拿作业本,给老师递一杯水,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得到帮助不忘说声“谢谢”;在家里关心父母,帮父母做家务,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信等等,从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开展活动践行感恩
  如果想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抓住每一个细节,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让感恩扎根在心中,体现在行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与感恩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1)感恩父母
  抓住一年中重要的几个节日,例如“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父母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2)感恩老师
  感恩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每年教师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老师教育学生所付出的艰辛,帮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只有通过努力的学习,才能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
  3.感恩重视“身教”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是口头上的传授,更要以身作则,在亲身实践中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率先做一个感恩之人,例如,学生帮老师做了事情,要对他说:“谢谢你!”或是“辛苦你了!”让学生感受到付出换来的回报。此外,我们学校围绕“善根福德”提出了“日行三好”和“每日三要”的要求,所谓“日行三好”就是倡导全体师生每日都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每日三要”就是倡导全体师生每天做到“要微笑,要问好,要助人为乐”。笔者平时走在上课的路上,很多学生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还有学生特意跑到我面前敬礼,然后说声“老师,您好!”而这时,笔者都会高兴地回礼“你好!”不论是多少个学生说“老师,您好!”笔者都会一一回应,从不落下,教师的回应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将这种人际交往的礼貌表现给学生,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而且能够影响他们的言行。教师在身体力行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我们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发展,让学生明白恩情是无处不在的,它有养育之恩、教诲之恩、激励之恩、培育之恩、关怀之恩……
  懂得感恩,是求善的本能,是一切德育的源泉,因此,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习惯的养成,而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虽然感恩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它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努力。让感恩成为一种美德,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态度走进生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笔者将继续坚持下去。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九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其他文献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会”代表们在教育扶贫、学前教育免费、生态环境保护和玩具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提案、议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就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出:第一,确保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精准倾斜。第二,利用“互联网 ”手段,向贫困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第三,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各项计划、政策、项目的落实。第四,组织年度监测和减贫效果评估。此外,她还就青
谭虎,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理论刊物分会顾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首批兼职教授、《中国家庭教育》杂志副主编、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合作共同体顾问。  《中国教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两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
雷露,北京十一学校德育主管,负责十一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中国教师》:十一学校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在你们学校,职业与生涯规划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雷露:十一学校非常推崇“个别化”教育,我们提倡根据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所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是我们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贯穿始终的实施理念。学校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及职业需要的学科课程与职业课程,也会请资深人士为学生推荐图书、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到洛阳师范学院工作,“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半年之后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从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师转到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担任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工作。我在参加北师大教育系的教育基本理论函授班过程中开始一步一步了解教育学,弥补专业上的严重不足。那些年头教育学的专业书籍稀缺,我有幸读到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初稿》,如久旱遇甘霖一样心情十分畅快,但有许多的不懂和懵懂,便写信请教这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4年11月26日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指出,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家足球发展水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围绕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天火之谜》的教学目标,我们几次调整了教学内容,在不断舍弃中确定了本课最终的教学内容。下面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加以评析。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
2013年12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北京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关注差异、关爱学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交流研修会暨名师大讲堂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二小召开。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原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徐志芳,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显军,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
曹亚男  1984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东洲小学语文教师。全国青年吟诵名师,新教育榜样教师。2015年获全国首届“全人教育奖”入围奖,2016年获“阅读改变中国”十大点灯人。  自画像  我是教师,也是八岁孩子的母亲。  我爱生活,爱事业,爱学生。  与生俱来的“瓷心”让我看不得孩子的苦。  精心打造“心灵阅读”课程体系,  并将其由家庭延伸到学校辐射到全国,  渴望孩子们都成为“幸福的小豆豆”
作为一名教师,建设自能高效的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经过一线实际教学的经验积累,为构建音乐学科特色的自能高效“活力课堂”,笔者特别设计了“我相信!我能行!我最棒!”的响亮口号,并对如何构建小学音乐特色自能高效课堂提炼出以下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自能高效课堂,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这样能够促进实际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我肯定意识
如果以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角色适应期、技能发展期、探索发展期、专业成熟期、资深专家期五个阶段,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呈现出的角色特征、发展问题、提升需求都不尽相同,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采用的学习形式也不完全相同。[1]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作为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基地,以培训研究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实践改进为指向,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