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产生了平行班,有些人对平行班以“没希望,成绩差”等态度评价,教师同时在教学中往往产生职业倦怠感,造成平行班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优点也得不到释放,因此,教师应找到适合平行班教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找到自身的价值与目标,本文笔者对平行班分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平行班;分层教学;动态分层;目标分层;方式分层
“平行班”的学生由于科学文化知识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加之自觉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率低等情况,因此,加强平行班有效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这一方法的落实不仅可以自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自身的发展,而且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心,本文笔者以初三数学教学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评价方式分层”三个方面对平行班分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学生动态分层,立足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对数学学科都有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一言堂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灌输知识,加之数学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导致学生在不能够在已知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产生思维认知障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应主动发现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认知水平,并及时进行动态分层,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把学生分为A、B、C三层,鼓励A层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B层的学生进行拓展基本技能,鼓励C层的学生注重思想的培养,循序渐进,A层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想进入B层的范围内,B层的学生找到与C层学生的差距,进而努力进入到C层的门槛里,C层的学生想要保持在原水平上,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实践证明,一段时间后,处在A层的学生越来越少,处在C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达到平行班分层教学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层,促进每个学生自身发展
目标是驱使学生产生行为动机的主要因素,由于教师进行了动态分组,立足于学生对数学不同水平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也要明确学习目标的差异性,目前教师往往以统一的目标作为教学的依据,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吃力、困难的情况,有些学生产生心有余力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重视目标分层机制的设置,使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活动,达到目标的实现,得到自我效能感,同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我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笔者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中得以提高,对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A层的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模的分析,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每个学生明确了目标,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同样问题设置也需要有层次性,对于如“一元二次方程”判断与求解这些难度较小的基础题目,尽量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同时鼓励表扬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请B层次或者C层次的学生做出其他的解题思路或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互动交流后,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自身的提高。
三、评价方式分层,树立每个学生学习自信
在学生层次与学习目标分层的基础上,评价也需要分层,主要针对作业评价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只是把作业统一的进行布置,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数学水平的认知程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某些题目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应把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来提供给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机会,A层次的学生通常是把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識灵活的运用到一些基础性题目的解决中,如果超出范围,也可对其他题目进行解决与完成,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成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综合性题目的选择,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探究性题目的选择,针对不同的题目,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较好的完成,同时,教师在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时,对A层次的学生以表扬为主,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对B层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促使他们再进一步,对于C层次学生的评价以提高竞争意识为主,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同一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为依据,对平行班的学生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评价方式分层”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与自我的提高,从而不断地建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黄乐平.初三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实验报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1):114-115.
[2]梁彩云.(2010).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时代教育(9),215-215.
关键词:平行班;分层教学;动态分层;目标分层;方式分层
“平行班”的学生由于科学文化知识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加之自觉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率低等情况,因此,加强平行班有效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这一方法的落实不仅可以自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自身的发展,而且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心,本文笔者以初三数学教学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评价方式分层”三个方面对平行班分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学生动态分层,立足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对数学学科都有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一言堂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灌输知识,加之数学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导致学生在不能够在已知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产生思维认知障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应主动发现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认知水平,并及时进行动态分层,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把学生分为A、B、C三层,鼓励A层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B层的学生进行拓展基本技能,鼓励C层的学生注重思想的培养,循序渐进,A层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想进入B层的范围内,B层的学生找到与C层学生的差距,进而努力进入到C层的门槛里,C层的学生想要保持在原水平上,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实践证明,一段时间后,处在A层的学生越来越少,处在C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达到平行班分层教学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层,促进每个学生自身发展
目标是驱使学生产生行为动机的主要因素,由于教师进行了动态分组,立足于学生对数学不同水平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也要明确学习目标的差异性,目前教师往往以统一的目标作为教学的依据,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吃力、困难的情况,有些学生产生心有余力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重视目标分层机制的设置,使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活动,达到目标的实现,得到自我效能感,同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我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笔者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中得以提高,对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A层的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模的分析,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每个学生明确了目标,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同样问题设置也需要有层次性,对于如“一元二次方程”判断与求解这些难度较小的基础题目,尽量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同时鼓励表扬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请B层次或者C层次的学生做出其他的解题思路或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互动交流后,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自身的提高。
三、评价方式分层,树立每个学生学习自信
在学生层次与学习目标分层的基础上,评价也需要分层,主要针对作业评价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只是把作业统一的进行布置,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数学水平的认知程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某些题目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应把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来提供给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机会,A层次的学生通常是把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識灵活的运用到一些基础性题目的解决中,如果超出范围,也可对其他题目进行解决与完成,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成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综合性题目的选择,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探究性题目的选择,针对不同的题目,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较好的完成,同时,教师在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时,对A层次的学生以表扬为主,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对B层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促使他们再进一步,对于C层次学生的评价以提高竞争意识为主,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同一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为依据,对平行班的学生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评价方式分层”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与自我的提高,从而不断地建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黄乐平.初三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实验报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1):114-115.
[2]梁彩云.(2010).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时代教育(9),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