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悖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常常探索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尤其关注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人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意义,充满了冲突与悖论。本文运用新批评相关理论来研究其两部宗教小说中精巧的悖论建构,以期有助于深入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价值,展现出其小说的精神境界的矛盾性,从而观照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启迪人们剖析和超越自我,寻求生存的意义与灵魂的家园。
  关键词:宗教小说 悖论建构 戏剧效果 艺术张力 精神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英国杰出作家,曾被冠以宗教小说家、社会小说家以及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名号。他从事文学创作60余载,共出版了近30 部长篇小说、30篇中短篇小说、3部传记、以及《没有地图的旅行》等游记、散文、戏剧和诗。综观格林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执着地关注着现代文明中破落、腐朽和黑暗的一面,善于通过一些“极端情境”显示人物的复杂品性。
  《权力与荣耀》(1940)与《布赖顿棒糖》(1938)是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的两部,可谓精巧的悖论建构。《布赖顿棒糖》是格林的第一部天主教小说,它标志着格林从感情到心理上的正式皈依天主教,是其文学生涯的转折点。《权力与荣耀》则是格林1938年墨西哥之行的产物,小说背景是20世纪初墨西哥进行的宗教大清洗。在两部作品中,悖论式的人物、悖论式的情节以及悖论式的主题展现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小说文本蕴含丰厚的美学弹性、建构了艺术的有机整体,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在本文中,悖论被置于这样一个基点之上,即从作品的某一个层面出发,都能导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个命题。文本中这样的悖论建构像是撒开遮盖着真理殿堂的帷幕的一条裂口,起初让人惊诧、难以捉摸,最终则通过悖论中对立因素的制衡、吸引和聚拢,达到一定程度的融解,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新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与沃伦所提出的“文学有机整体论”,“诗的戏剧说”以及有关悖论的阐述,对解读格林的两部宗教小说具有较强的适用性。1943年,继《文学入门》(An Approach to Literature)和《理解诗歌》(Understanding Poetry)之后,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出版的《理解小说》进一步倡导了在小说研究中推行“新批评”的方法和观念。如今,新批评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但它的理论营养还远未被充分解读,因此对当代人阅读和阐释文学作品仍在发挥作用。
  一 人物的悖论建构:崇高与卑微
  几乎每个人都向往崇高,而卑微则是源于个人认识到自身渺小时的一种痛苦。在人类身上崇高与卑微是共存的。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威士忌神甫和黑社会青年平基在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及道德品质三个层面体现出崇高与卑微的悖论特质:首先,他们既是上帝的信徒,又是上帝的叛徒;其次,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两个悖论式的性格特征:骄傲与堕落;再次,主人公们既是麻木无情的暴徒,又是坦然执着的英雄。同时,格林在小说中进行的公开评论和隐蔽评论,揭示了小说家对小说人物的双重态度在悖论建构中的作用。
  在宗教信仰方面,威士忌神甫与平基既是上帝的信徒,又是上帝的叛徒;在性格方面,他们分别是那格索斯与亚巴顿。前者骄傲而执着,后者自我而堕落;在道德品质方面,他们既是歹徒,也是英雄。前者行了很多有悖信仰的事情,却始终捍卫信仰人性,后者可谓兽般冷酷的歹徒,却坦诚地直面人性。悲剧总是表现一个完全成为“自我”的英雄,他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面对世界,他的欲念如此强烈,以至于无法接受任何的妥协。人性是混杂的,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在小说人物的悖论建构过程中,每对悖论的两个因素都经历了制衡—吸引—聚拢的过程。制衡是一种静态,包含着力的撕扯;吸引是指两个因素既否定又肯定,形成僵持局面;聚拢则是指两个因素撕扯开,显现出真正的内质,包含了向其中一个状态转化的能量和趋势。这样的文本建构达到了新批评理论所追求的“作品对立调和的性质所塑造的意义结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取得了“惊异”的“戏剧”效果。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善恶并不总是分明的,我们更关注确定性与模糊性的互动。悖论是一种智力游戏,展示了人的创造力及事物的模糊性与复杂性。
  二 情节的悖论建构:共存与抗争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总是被命运左右,生活的内涵包括了无限的复杂性及可能性。人到底应该如何穿越艰难和迷惑,得以重新发现自我,走出存在的困境呢?这是格林尝试解答的问题。在两部小说中,围绕着威士忌神甫为摆脱宗教迫害所进行的逃亡、布赖顿黑社会青年平基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谋杀以及与罗丝的爱情的这些主要事件,三对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呼之欲出:人性与神性、善良与邪恶、死亡与永生。
  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呈现出彼此交缠而又抗争的状态。威士忌神甫的“朝圣”是对神性的忠诚与质疑,平基的杀人罪行则体现了其人性的异化与对神性的渴望。在复归上帝的“天路历程”中,威士忌神甫一方面沉湎于世俗的欲望,另一方面却充满了对神性不舍的追寻。平基是罗马公教教徒,虽对教义的了解很不完整,但却从中得到了不可动摇的优越感,他信赖上帝对世人的施恩赦罪并对神性充满着渴望。他的人性经历了一个异化的过程,善良和诚实等人性的闪光点几乎被粗鲁地从他身上彻底剥离。在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几乎打消了自赎的念头,默认了自己终将坠入地狱的结局。同时,恰恰是因为他发现了自身人性的扭曲,而对神性产生了既向往又惊恐的复杂情感。他们身上的人性与其对神性的追求相冲突。在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中,两者之间的结合与斗争主要体现在威士忌神甫在逃亡过程中与其他人物的相遇,如牙医坦奇先生、印第安妇女以及将军的女儿等,其精神信仰和道德品质饱受拷问,俨然一位不断进行内省的殉道者。威士忌神父的逃亡充满了善与恶的较量,而平基与罗丝的爱情则是善与恶的依存和戏剧性的结合。在故事的结局里,平基这只坠入地狱的迷途羔羊摔下了悬崖,他的灵魂究竟归于何处,格林并未给出任何暗示。我们可以感受到平基依然渴望永生,他似乎踏上了通往天堂的逆旅;而威士忌神甫则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最终达到了精神的超脱,他虽然选择了死亡,实质上却是超越死亡,达到了“永生”。他使自己变为“a soil laborious and of heavy sweat”。情节是活动中的人物,是一种逻辑,更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情节的悖论建构不仅揭示了小说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更彰显了其通过冲突创造意义有机体的杰出艺术。
  三 主题的悖论建构:宗教沉思与人文关怀
  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悖论建构最终推向了整部作品悖论建构的顶峰:小说主题——文本最核心的部分。“所有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置都是朝着主题思想发展下去的,目的是使打乱的平衡重新得到恢复,并产生和推进一种新的意义。主题是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东西,它是小说在其展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性内容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在整个作品中对生活深刻而又融贯统一的观点”。格林从人类整体的宏观角度,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他认为,现代人因为信仰的犹疑和缺失而陷入精神焦虑的困境,无法找到生命的依托与意义。
  针对现代人如何走出精神困境这个问题,格林以宗教沉思和人文关怀两个悖论式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并且达到了平衡,接近问题“真实的内质”,杰出地完成了对整部作品的悖论建构,创造了瑰丽的“幻象”世界。在宗教沉思方面,他探讨了灵魂的堕落与救赎。一方面,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灵魂自我放纵;而另一方面,灵魂已满是迸裂的伤口,却仍在寻求救赎。人文关怀方面则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沉沦与拯救:一方面,在苦难与矛盾之中,精神自我沉沦;而另一方面,在虚空与绝望之中,精神努力寻求自救。那么,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是转向上帝还是自我挽救?围绕这个问题,读者可以结合小说文本,探讨哲学、宗教等可能的解决途径。“活着的精神在成长着,甚至长得比其早些时候的表现形式还要快;它自由选择要生活在谁的身上,谁又把它显示出来。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活着的精神是永远在更新,并以多种多样而不可思议的方式追求着它的目标”。可见,现代人在通往精神拯救和升华的路途中,正不懈地追求着。
  “每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是具有两重性或者矛盾资质的一种结合”。格林的宗教小说自然充盈着浓厚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既与小说所表现的宗教内容有关,又不完全指向宗教本身,它仍然是根植于格林的人文精神世界,是一种普泛的宗教情怀。从小说中不难发现,格林在宗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之间更倾向于后者,他更加倡导的是现代人精神的自我拯救,主体清醒的自我意识与顽强的理性精神,张扬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绝不是对宗教信仰的一种亵渎,而是一种延伸,因为宗教究其本质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
  悖论建构为小说制造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使情节紧张逼真,勾勒出灵魂在罪恶深渊里受到惩罚和熬煎的图景,鞭辟入里,扩大了故事的容量。它既克服了对作品意义单一性的提取,也尊重了文本构成的多样性及其内在的非同一状态。小说身后的生命也就是它们的被接受,这构成它们历史的一个方面,发散在不让你理解与渴望你理解之间,这种张力是艺术居于其中的氛围。正是由于小说的悖论建构,使得作品本身具有了一个意义的可解释之域,我们在这个场域中游移,这就是文本解释的多样性与主体性的前提,而文本身后的生命正是源自这种张力的存在。或许柯林律治的话最能表达悖论的真谛:“rationality in divergence,universality in concreteness,thought in visualization,uniqueness in typicality,freshness in obsoleteness and familiarity,unusual emotion in usual order.”文学是一种探索和表达真理的特殊方式,它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另一个意义世界,充满了广阔的诗意空间。格林的宗教沉思与人文关怀并非旨在寻求终极答案,而是启迪读者去反思和判断。
  四 结语
  格林小说的特征之一即在那种似非而是、矛盾对立的事物上,打破常规和成见,挖掘事物本身蕴涵的、与其表象相反的本质。悖论建构突出了概念的对比,形成了强大的张力。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还是观照世界和生命的独特方法。在作品中,它能使文本获得新的平衡和有机性。Paradoxical,正是解读格林作品的关键词。
  格林的两部宗教小说《权力与荣耀》和《布赖顿棒糖》是精致的悖论建构。通常作家对人物的刻画及叙事是美学的,而表达的思想却是哲学的。格林以悖论的矛盾性提升了故事的容量和张力,展现了现代人精神境界的复杂性,即处于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外部生活与内部生活之间的焦灼状态。在当今世界,人们总是能够感受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在既存现实和理想现实之间,各种各样的紧张关系正发生着。格林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所进行的深邃的观照,启迪人们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与精神拯救的途径。尤其是其对现代人内心焦灼和意识感觉产生的可能因素的挖掘,对于剖析和超越自我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Greene,Graham.Brighton Rock[M].London:Heinemann Ltd.,1938.70,263.
  [2] Greene,Graham.The Power and the Glory[M].New York:Penguin,1984.65,374.
  [3] 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华伦,主万等译:《小说鉴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4] 卡尔·G·荣格,王义国译:《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5] Brooks,Cleanth.The Well Wrought Urn[M].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47.8.
  [6] Greene,Graham.A Sort of Life[M].London:The Bodley Head,1971.
  [7] Greene,G.raham.A World of My Own:A Dream Diary[M].London:Penguin,1992.
  
  作者简介:李蓓蕾,女,1985—,贵州清镇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以哈利·安斯特朗(绰号“兔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深刻探讨了宗教、道德、性、家庭等社会问题。出现在第一、三、四部书中的鲁丝是唯一使哈利难以忘怀的人物。本文将以第一部《兔子,跑吧》为重点,从精神分析层面探讨鲁丝这一形象,诠释女性在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兔子跑吧》 鲁丝 虚无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故
期刊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欢乐之家》主人公丽莉悲剧的心理根源。着重探讨了丽莉在婚姻问题上的补偿心态,指出丽莉的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其自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否定是不可忽视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自卑 补偿 婚姻 自我否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许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的女主人公秀拉是一位叛逆、勇敢、另类的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她都是读者和评论者争论的焦点。而本文认为,秀拉是一个敢于背叛故乡、敢于背叛传统生活方式、敢于挑战困境和强势、敢于欣赏自己的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秀拉 致敬 理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的女主人公。莫里森这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艾丽丝·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黑人女性主题的分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探讨了其受害根源,指出了黑人女性的解放是任重而道远的,并为黑人女性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友谊和支持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更加有力地反对双重压迫,获得彻底解放。  关键词:黑人女性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解放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历史题材、“文革”题材和新时期题材在哈萨克族小说创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来论述新时期哈萨克小说的题材特色。  关键词:新时期 哈萨克族 小说创作 题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能够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生活。中国哈萨克小说题材广泛,进入新时期以来,哈萨克族作家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选
期刊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探究了黑色幽默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五号屠场》 黑色幽默 反英雄 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色幽默”,是用冷漠、诙谐、调侃的嘲讽态度,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虚伪等阴暗的“黑色”东西,是把荒诞悲凉的人生看成痛苦的玩笑,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让人感到笑语背后隐藏
期刊
摘要:罗格·齐灵渥斯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心理阴暗、冷酷、偏狭、复仇欲望强烈的卑鄙小人。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齐灵渥斯的前半生是努力、勤奋、平和、幸福的,符合伦理学关于善的理念。只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失去了方向,致使他在后半生走向了善的对立面。最后当仇人逝去,仇恨亦不复存在,齐灵渥斯内心深处的善重又复苏、回归。这是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是由他自己的个人
期刊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人们一般将之视作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典范。本文拟从人兽、生物遗传、环境决定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角度分析小说中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法国社会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受实证主义、遗传学
期刊
摘要: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中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在其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她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背景,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地方文学的威力和普遍性。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石头天使》,鲜明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位性格倔强、不肯屈服于权威及世俗禁锢、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倔强 困惑 挣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玛格丽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选取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中母亲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饥饿意象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揭示华裔女性尤其是华裔母亲长期受压制的欲望与身份寻求的困境,以便深刻认识和理解第一代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及母女关系。  关键词:《女勇士》 食物意象 女性饥饿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籍华裔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