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红楼梦》女性塑造对《世说新语 · 贤媛》的承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ui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士人的言谈琐闻、轶事清谈,开中国古典小说中纪事写真之先河,其中《贤媛》篇对女性人物专门论述,为后代写人记事小说中女性形象提供了典范和借鉴,从惊世之作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对其的承袭。
  【关键词】 贤媛;女性塑造;《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30-02
  《世说新语》虽篇幅短小、行文简练,对把握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不比后代长篇小说宏大精致,但其塑造的外似放诞、内实怀忧的“风流名士”形象成为时代的标签,被文人历代传诵和追求,也为后代纷呈异彩小说的迭新打下了基础,其中《贤媛》篇对女性人物专门藉集,自然真切的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后代小说女性塑造的审美追求和赏鉴标准。学界已有学者指出《世说新语》中“风流名士”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影响和魏晋风流对作者曹雪芹不随流俗的个人性格的影响等。[1]笔者拟从《红楼梦》对《世说新语·贤媛》在塑造闺阁女子外貌气质和性格共性的继承上去阐发其相似的文化共性。
  一、外貌气质的承袭
  《世说新语·贤媛》中通过外貌传达内在精神气质的书写与曹雪芹笔下女性人物追求自然外在之美和内在精神气质的搭配统一有着相似性。
  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第21条)[2]
  当桓温之妻带领十婢“拔白刀袭之”打开门见李氏之貌后“惭而退”,其惭而退的原因不仅仅是李氏之语令人动容,更因为她外在气度的震慑作用,李氏长发委地、肤色如玉与面对外来人时的镇定自若相映衬,其超凡气质可谓是魏晋理想女性形象的典型。这种外貌的震慑之美并不是偶然出现,贾充妻郭槐见李氏前,“盛威仪,多将侍婢”,但一跨入门内,“李氏起迎,郭不觉脚自屈,因跪再拜。”(第13条)[3]这一段看似没有对李氏进行外貌特征的渲染描繪,在李氏没有任何行为的前提下,折服郭槐的只有她外貌的神韵风采,读者似乎可以透过郭槐被震慑的情态想象到李氏气宇轩昂的外貌风韵,这已将外貌与内在气度高度融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第15条中王湛看到郝普之女在井上汲水时“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断认为她有“令姿淑德”有母仪贤妻之气度,更是将外貌气质直接提升为品评人物的第一要义。曹雪芹在继承《世说新语》以形貌品评人物的基础上,更鲜活的将外貌和性格高度融合,从而塑造真实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在王熙凤的首次出场中,作者借助语言、动作、外貌,让人物性格特点在第一次出场便展露无遗:“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所有人敛声屏气的礼教大家庭中单此一人风风火火的出现,可见其大方泼辣的性格,外貌穿着更是凸显着其个性:
  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蛎螭璎珞圈;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4]
  通过服饰穿戴的珠光宝气、辉煌绚丽透出她爱财、贪婪、俗气的性格;通过丹凤眼、吊梢眉又可见其风骚、蛮横、刁钻;通过“威不露”“笑先闻”可见她阴险和城府之深……作者精细且淋漓尽致的将外在形象与其性格达到高度统一,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这种书写还体现在林黛玉身上,曹雪芹屡以“风流”形容黛玉的仪态,用“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点出黛玉的自然风流之态,以显示出她不拘礼法的气质;因她性格孤傲、又敏感多情,作者借体态的娇弱和身姿的清虚去塑造其内在气质。又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写泪似秋露常含眼中的悲愁天性;以“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身似弱柳的娇弱之性;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步步留心、敏感多情之由。将孤高清虚之志与风流袅娜之美相匹配可谓是曹雪芹的独到之处。
  二、性格气度的共性
  《世说新语·贤媛》塑造的女性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即使整个魏晋名士群体也难掩其光辉,她们高瞻远瞩、见识气度的气度与《德行》《任诞》等其他各篇中所提及的名士无二,《贤媛》开篇陈婴之母在陈婴欲王时,告诫曰:“不可!自我为汝家妇,少见贫贱,一旦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5]其母有主见、知时事,在福祸面前能高瞻远瞩、有大将之风,其子备受拥戴,品性著称的原因离不开母亲的言传身教;山涛妻韩氏,在山涛与嵇康、阮籍交往时,评价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第11条)眼光独特、切中肯綮,她不仅能识三人的品性优劣,并且中肯地给出与名士交往如何扬长避短,以成美名,其度量眼光如文将谋士一般令人钦佩;《红楼梦》中的女性群体同样光彩照人,在大观园女性似乎更处于主导地位,她们能言善辩、见识独到又有处事掌家之风,在贾府掌握着实权的王熙凤有极强的理家才能、在数日就能勠力将两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令全府男女主仆无不钦服;还有“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显出男儿气概“补天济世”的情怀和强烈的自尊,在抄检大观园时唯独探春一人抗争,且感受到家族背后隐藏的危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而起来,才能一败涂地。[6]”其言语铿锵有着男儿般的刚烈和敏锐的直觉、刚正决绝的背后又有无限的担忧。
  在《贤媛》篇中还记录了像班婕妤、王昭君这样有耿直气节、任气简傲的高洁女子。汉武帝宠幸赵飞燕,飞燕诬告班婕妤,但班婕妤被馋后面对汉武帝的质问,她依旧表现出正气凛然之态:“若神鬼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7]”显得知性而不卑不亢、得体而不屈不媚,令人折服。(第3条);王昭君姿容甚丽,却因没有贿赂画工,被画工丑画了容貌,阴差阳错被送去北方边疆和亲,在叹惋的同时却被其“志不苟求”的高洁品质打动,这种精神气质大概许多男性亦无法企及。《红楼梦》中所描绘的主要女性形象常常有这种林下之风和名士的高洁气度。从探春的闺房之名“秋菊斋”可见其旷达洒脱的高洁之志;从林黛玉的闺房潇湘馆可窥其高洁脱俗的文人风骨;甚至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可见曹雪芹对魏晋名士的倾心,特别是对女性人物具有风流气度的钟爱。   同时,魏晋时士人普遍的自我觉醒,在开始追求个体价值的同时,也给予女性更大的空间去追寻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本我的进一步探求。因此《贤媛》篇中还有执着率真、自由热烈的女子形象[8]。郗超死后,他妻子的兄弟想接回她,但她始终不愿回去,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第29条)在《列女传》中有不少的关于年轻女子在丈夫死后以死殉节,甚至以更残忍的方式自毁其容。但郗超之妻愿“以死殉节”,明显是将个人感情放在第一位的,而非礼教之束缚,是一种更高一层地对自我的忠贞,是妻子对丈夫的发自肺腑、对纯真情贞的向往。在《红楼梦》中司棋就是这样一个冲破层层束缚、热烈为情而死的的女子,当被翻查出情郎的信物时,司琪脸上并无畏惧惭愧,司棋这种冷静与坚定正是源于对心中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就是他一辈子不来,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9]。在她知晓这段感情终不得善终时,宁可以死明志也不愿了枉此生,其刚烈自由的性格令人动容。
  三、結语
  在魏晋那极其混乱的年代里,人的个性生存却被极大重视,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0]对于女性精神人格的关注也由此发端,虽未从根本上改变以男性为主体审美风貌,但已展现出与时代风气相对应的重才情品性而轻性别、地位、身份,刘义庆将她们列为“贤媛”,可见其时女性地位和独立个性在逐渐脱离男性附庸,同时大量人物品评出现,讲求形貌之美且更重视外貌和气质共存的品鉴方式由此发端。《贤媛》所塑造的女性之美和女性典范,无疑为《红楼梦》所塑令姿淑德、个性丰富的女性群像提供了借鉴。此外,魏晋时能言善辩、极富思辨性的女性备受关注与时下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必然联系。女性在社会中拥有了话语权,这将女性与男性地位置于同一水平,可以突破礼教的束缚,去表达个性诉求、展现女性魅力。但《世说新语》对女性典范和个性自由的拓展只是在具体人物上照应“风流名士”的精神气质,《红楼梦》中由此生发尽管有更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但对理想女性的性格刻画仍可看出对《世说新语》女性塑造的踪影。
  参考文献:
  [1]刘伟生.《红楼梦》中的《世说》踪影[J].红楼梦学刊,2007,(01).
  [2][3][5][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6][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8]齐郑艳.《世说新语》与《红楼梦》之人物精神特质论[D].浙江工业大学,2015.
  [10]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张晓亮,女,甘肃武威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常态化主题党日活动时,主要有主题不明确、走過场、形式单一、党支部管理缺位等四个问题,为保障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笔者探索“互联网+”视域下学生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新姿态,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跨地域的主题党日活动资源的共享;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性,让党日活动面容焕然一新;利用互联网的互通性,推动“信息化三联体系”主题党日的开展。  【关键词】 互联网+;主题党日活动;
期刊
【摘要】 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本文以其代表作《嫉妒》为例,浅析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特色。小说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对嫉妒进行了纯粹、客观的描写,体现了一种“物化”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嫉妒这种强烈的人类情感,开辟了现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新途径。本文从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放逐心理和“物化” 的心灵小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小说;《嫉妒》;放逐心理  
期刊
【摘要】 对于理雅各(James Legge)和辜鸿铭的《论语》翻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理雅各和辜鸿铭对于《论语》的翻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语言表述。本文着重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论语》时主要的目的、两篇译文的显化程度以及目的和显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在了解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两版译文的显化现象,致力于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希望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以及其他类型翻译文本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关
期刊
【摘要】 英国印度裔著名作家维·苏·奈保尔在195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引起了文学界广泛反响与热烈讨论。这部小说作为维·苏·奈保尔早期描写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之一,在写作上呈现出鲜明的飞散特征。本文将以单元人物生活中出现的“转折”为切入点,从人物形象、女性角色和双重叙事视角三个方面分析《米格尔街》小说的飞散特征,深刻把握小说的思想主旨与深远借鉴意义。  【关键词】 《米格尔街》;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 《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小说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行文风格和写作技巧,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价值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本文从多角度入手,剖析这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林家铺子》;故事结构;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22-02  《林家铺子》诞生于1932
期刊
【摘要】 海子的一部分短诗如《活在珍贵的人间》《历史》和《重建家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本雅明谈到的“自然史”的观念。本雅明反对宗教的救赎历史观,试图将人类社会重新放到自然中去,客观地重新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寻觅并书写一个自然发展的而非主观臆断的历史。海子在他的诗歌中赋予了人类与自然物同等的性质,他书写的历史是在其自然史观的指导下重写的历史,他眼中的家园是人类与自然和解之后重建的家园。诗人在此推翻了人
期刊
【摘要】 德国小说《生死朗读》以其富有争议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施林克深厚的文学造诣成为当代文坛的一枝奇葩,更是通过电影改编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作品以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道德与法律、审判与宽恕、反思与成长、朗读与尊严等多个维度考量人性,体现了对于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本文拟从代际集体记忆传递的角度探究战争对于民族身份自我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历史疼痛的桎梏下,完成迷失身份的找寻和集体记忆的重塑。  【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实例入手,从崇高、沉郁、荒诞、悲剧等审美范畴出发,分析戏剧作品如何体现出审美意识及美学品格,并提出研究中国当代的戏剧作品审美意识,需要结合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出发,从戏剧文本、导演手法、人物塑造、舞台布景等角度结合实例,进行综合分析,以起到透过特征表象分析审美意识实质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当代戏剧;审美范畴;实例;美学品格  【中图分类号】J892 【
期刊
【摘要】 明清两朝科举与堪舆兴盛起来,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二者,因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形成了靠堪舆获取科举功名的病态现象。本文从《儒林外史》中分析小说所反映清代社会对堪舆的接受,批判世俗过度依赖堪舆进行科举的病态行为。  【关键词】 科举;堪舆;《儒林外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24-02  一、科举与堪舆的联系
期刊
【摘要】 享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的文坛巨匠,特殊的家庭经历及挣扎的情感阵痛都无形中塑造着他的处世态度和文学气质。他善于从平凡细琐的小事入手,运用冷静克制的笔触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秘密,其中渗透着鲜明的怀疑主义、宗教抒怀、心理关照。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领域颇有建树,作品题材发展顺应历史教训、文明开化、社会与现实的线索,融合多种表达技巧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研究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