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暗语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of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材料目前成为国内众多美术表现门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自然属性转化为艺术属性的方式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属性经由艺术家多样方式的二次转化与重塑,在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得到深度研究,全面地诠释了综合材料作品的视觉呈现与艺术性表达。
  关键词:综合材料;自然属性;艺术属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艺术学院校级项目“云南高校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教学研究”(2018KYJJ35)研究成果。
  艺术评论家巫鸿在北京OCAT“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展览开幕式上提到:“当代并非就是画一些当代的画,而是当代的思想,是当代的观念,是当代的看问题的方法和想问题的方法。”
  当代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艺术家与材料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在哲学上,物与精神相对,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指所使用的具体的物质材料。艺术创作是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综合材料里材料属性的表述一般都基于材料的物理属性的范畴进行梳理与定义,材料在物理属性层面上具有颜色、质地等差异性较强的区别,其物理属性的确定反馈于艺术家表现的载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一旦明确,艺术家就需要寻找某个表达的艺术门类进行呈现,在利用综合材料作为绘画性表述的范畴里,所选择的材料除具有物理属性的天然基因外,赋予作品的深层含义需要构建于其物理属性层面上的提升。这种提升的方式是改变其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以审美方式介入,呈现具有绘画性的作品。以纤维艺术为例,其于20世纪80年代时期传入我国,在最初的挂毯编制基础上,由一种具有实用主义与装饰韵味的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成为了以纤维形态研究为主的艺术表现门类。
  目前,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国内的艺术家诸多的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材料自身具有物理属性,所以艺术家有了寻求二维空间表述之外的可能性,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以多维度的视角表现再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绘画领域中的绘画性是基于艺术家本身对于生活的感悟与物象的提取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作品,观者通过这类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感受,内心受到影响,综合体验绘画视觉、心理的二次表现。架上绘画的艺术家常用的绘画表现材料一般都以颜料为主,颜料可以分为水性与油性两类,主要运用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不同画种。传统艺术表现门类常常忽略相关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如架上绘画一般就是以色彩造型为主,并未全面研究其物理属性的可延展性,但是在综合材料表现中,其物理属性就被艺术家提到创作表现的重要因素层面,以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来传递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成为重点。
  以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为例,基弗从小成长于二战后环境中,受其战后伤痕与北欧神话的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伤痕意味。于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基弗在艺术创作中,从传统的油画材料延展到了使用风干荆棘、木板、石膏等材料塑造一个具有综合韵味的艺术作品。基弗的作品以厚重、灰色的基调呈现内心中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反思,独立于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之外,表现对材料艺术质感的认识体验。破碎的玻璃、游离的液体颜料、锈迹斑驳的二战冲锋枪、北欧天际的星空都成为其表现的视觉艺术,他以自我释放的方式诉说一切。通過审视基弗的作品,笔者认为具有绘画性的呈现是基于材料表现的背景的感受集合。
  材料分为天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在未经艺术手法处理之前,材料都以物理属性来展现其性质,艺术家在物理属性的视觉造型刺激下本能地根据自我意识进行视觉采集和归纳,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利用造型方式。在此过程中,材料物理上的某些肌理、纹样、空间展示都成为了艺术家可利用的必要属性,对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物理属性跨越到艺术属性,该过程是艺术家介入的思想提升与艺术修养的综合表现。
  自然万物皆可为师,确切地说,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源头的自然之美,无需雕饰。如同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说一样,自然的物理属性在演变进程中,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感知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利用艺术感知功能提取了物理属性的美感进行了艺术创作。故综合材料创作从物理属性演变为艺术属性的过程中,艺术家是核心。常规颜料使用方面,一般选择化工色素作为主要材料进行使用,化工色素常规用于陶瓷烧制与绘制方面,之前很少介入到综合材料作品表现领域。胡伟在日本留学期间,主要使用矿物色粉进行表现,回国后,由于矿物色粉比较稀缺,价格昂贵,大面积使用比较不现实,故在众多的材料中,找到了色素作为直接表现的颜料,且其可以反复使用,加入明胶水兑调后,一层层进行覆盖与剥落的效果呈现。腻子粉也经常被其使用来完成作品基底。在上述常规的颜色表现方面的材料外,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材料制作——腐银,腐银是利用化工材料铝粉配以烧碱,按照个人表现的经验,加入明胶水,让其兑调后可以实现流淌效果的银灰色斑状色块。珐琅则利用其粗细颗粒,采用清水进行漂洗,等颗粒沉淀后,最细的颗粒会沉淀于最上面,中度的颗粒分布于中间层,较粗的颗粒沉于底部,分层进行挑选,加入明胶进行效果表现。还可以运用箔、麻丝、纸、细沙、珊瑚石、矿物土、云肌麻纸、煤、蚕丝、敦煌土、沙等,其中矿物色的石青、石绿可以利用平底锅进行烧制,经过高温变色的石青、石绿进行研磨后,加入明胶水,在作品画面上会呈现颜色沉稳的效果。箔作为综合材料表现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其自然属性转化为艺术属性的过程也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变化。箔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金箔、银箔、铜箔、铝箔、彩箔,按照日本的名目划分为赤贝箔、青贝箔等。箔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在综合材料运用过程中,可以进行烧箔、贴箔等技法表现,贴箔是利用竹夹子把箔进行分割撕裂,然后根据作品的画面布局范围,在画面上刷明胶水,再把箔贴到相应的位置上,最后用羊毛排刷把没有明胶水的地方刷掉,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贴箔,造型的部分就显现出来了。烧箔的技法为前后烧制,可以在贴箔前完成烧箔步骤,也可以在贴箔后完成烧箔。具体烧箔是利用硫磺布覆盖于相关的贴箔的位置上,运用加热的电熨斗进行烧制,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箔会发生箔变,银箔上会呈现不同色彩,蓝色和紫黑色居多。在箔变过程里,需要掌握箔变的时间和温度,两者的差异性都会导致箔变的最终效果呈现。一般在贴箔的过程里需要结合背景底色进行融合与调整,控制好温度和时间。胡伟在中央美院的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的教学体系,是经过其30余年的实践积累进行构建,从普通的纸材料到箔的运用,从不同材料的颜色到以物理、化学方式改变其颜色,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完成了自然属性转化为艺术属性的典型案例。   以上论述为二维或浮雕的综合材料的表现技法与属性转化。在三维空间中,综合材料作品的材料种类更加多元化,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各种材料,艺术家根据每种材料的自然属性传递着特殊的艺术属性。一个组合完整的艺术作品,主题呈现上有着统一的艺术属性。以年轻艺术家王雷的艺术创作为例,王雷利用纸为媒介,通过折与编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他擅长于在纸的材料上加入个人观念,表现文化相融的艺术创作理念。使用旧书市场挑选回來的中英文词典、古书籍,并将其切割成条状进行编织,类似于毛衣编织的方式,完成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作品,每一条纸线上都有文字融合其中,中国不同朝代的服饰代表着东方文化意义的延展,具有特殊的暗示。王雷使用书籍词典进行编织,在空间造型上,除了服饰之外,还有一些意义特殊的物件,比如五角星、号角等。王雷的艺术创作过程也诠释了材料的自然属性经过加工再造,可以转化为富有文化意义的艺术属性。以人为方式改变材料属性的艺术创作,是综合材料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综合材料的主题性创作中,来自河南郑州的青年艺术家丁志伟通过使用相机拍摄与后期手工粘贴马赛克方式完成了系列主题创作。其代表作品《寻找焦裕禄》(尺幅:150cm×146cm),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荣获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他使用前期深入到河南各个地区拍摄了众多的人物肖像,经过精心挑选与裁剪,手工拼贴了焦裕禄的形象,画面呈现具有怀旧影像的空间感。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的法国,从达盖尔摄影术的历史发展沿革至今,数码的虚拟图像已经成为主流,丁志伟在其主题性创作中,把一种数码时代的虚拟影像作为材料进行输出展示,并主观裁剪其选择的可用部分,完成了富有时代意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创作。作品传递的众多人民形象以黑白质朴的影像语言进行诠释,在作品的自然属性到艺术属性转化中,具有了从虚拟性到实体呈现的转化,打破了综合材料创作中,对于固定物理形态材料的自然属性到艺术属性的常规转化方式,同时也形成了在综合材料研究领域里一个有待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迄今为止不足十年时间,但从事相关创作的艺术家较多,综合材料绘画成为了现今时代主流创作中重要部分,影响范围涉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等画种,在全国诸多的艺术类院校中,独立设置了综合材料专业的院系比比皆是,具有跨画种的表现性。材料的自然属性经过艺术家的改造后,形成了具有艺术性的视觉样本,展示着超越画种之间区分的包容性。在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开展中,综合材料的材料属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材料的属性转化,可以拓展相关的表现领域,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胡伟.东方的理想:日本东京艺术大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版画、油画、综合艺术表现。
  沐晓熔(通讯作者),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综合材料艺术、民族美术。
其他文献
摘 要: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
期刊
摘 要:“美”与“丑”这对概念内涵丰富,绘画艺术主要以塑造形象来表现“美”与“丑”的内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章以西方美术史当中几个著名的绘画艺术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分析其塑造和表现方式,对艺术中“美”与“丑”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展开思考辨析。  关键词:绘画艺术;人物形象塑造;“美”;“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等有关省厅局科研一般项目“基于西方绘画艺术中
期刊
摘 要:青藏高原的高天厚土、皑皑雪山一直是许多艺术家心之向往的地方,而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唱响了大江南北,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知道了青海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李海旺先生在经历过人生劫难之后毅然选择去青海创作写生,让高原博大的胸怀接纳和抚慰受伤的身体和心灵。佛法有云,度人者自度,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修行,这便是李海旺先生远去青海写生的意义和缘由。  关键词:青海写生;自我度化;李海旺  佛法有云,度
期刊
摘 要:“至情”是《牡丹亭》的精神内涵,追求自由打破束缚的思想使它成为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但经得住时间洗礼和值得仔细品读推敲的艺术作品却寥寥无几。而高马得戏曲《牡丹亭》人物造型的意味、趣味、韵味均表现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传统文人情怀和简练质朴造型趣味。文章从绘画创作构思与风格角度分析他独特人物造型表现的成因,探究其表现方法,使这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写意特质的艺术题材衍化为当前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化艺
期刊
摘 要: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多以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为主题进行创作传达,呈现出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生活苦难的思考,反映了德国劳动阶级的生活苦难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反抗。文章通过对珂勒惠支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变化的研究,来了解其艺术人生。  关键词:版画;珂勒惠支;主题;母爱  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年),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版画家之一。其版画作
期刊
摘 要:王履,江苏昆山人,元末明初的文人画家、理论家;王履本业为医学,并在医学领域取得过颇多建树。他才华横溢,能诗能文,自幼喜爱绘画,《华山图册》是王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的绘画笔法大多源自王履对自然的学习,对造化的感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王履的笔墨技法与重要美学主张,浅谈 “师古人”与“师造化”对于创作的意义,以及《华山图册》对于笔者的启发。  关键词:传统;自然;写生;创作  写生在中国画的学
期刊
摘 要:始于中国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由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共同组成的,其加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西方各国贸易和经济、政治的友好往来。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之中,在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中,许多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也随之孕育而出,如在这不同凡响的交流中,碰撞出了一个别有特色的丝路沿线传统艺术文化——新疆油画。文章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丝路文化对新疆地区带来的影响,进
期刊
作者单位:   南寧市剑州陶艺有限公司
期刊
摘 要: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新艺术史;视觉文化;描述性;叙事性  
期刊
作者简介:   张建翔,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四川省中山画院副院长、蜀都画院理事。研究方向:艺术研究、油画。  作品简介:   川西高原系列是作者近年來,在川西高原写生创作的部分作品。作者把对四川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用画笔和油彩进行了自我艺术语言的描述,这些讲述雪山的绘画语言既有坚韧与豪迈,也有空灵和危机。作者试图通过具象与意象重叠式的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