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国学经典凝聚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我国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在现阶段,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有针对性的引导当代青少年汲取国学经典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助力当代青少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全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102-03
  【本文著录格式】叶华.论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102-104.
  国学经典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凝聚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同时还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国学经典诵读能够让人们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情操与人文修养,它是古人的文化精髓,是新时代引领文化创新的明灯,是一种纯性而美丽的文化。国学经典中营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欣赏诵读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以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要求规范自己,加强学生情感精神的重新构建,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国学经典辞藻华丽,意蕴深厚,行文流畅,气势磅礴,凝聚我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塑造品格。《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文化优秀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新的理念,更加凸显诵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道德与先进人文理念能深化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完善学生人文素养,与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现阶段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却在衰退,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国魂与气节需要新一代学习、传承与发扬。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养料,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實的基础。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一)陶冶品德情操,提升人文修养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学艺术的大成,不仅映射中华文学之美,同时还彰显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国学经典中传递出的真善美可以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正如“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所说的一般,通过学习国学启蒙,学生能够培养豁达的胸怀,养成乐观的态度,培养坚定的意志,具备正义的操守,凝聚人文的智慧。“少时熟读,终身受益”,国学经典的诵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经典诵读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为而无不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人生哲理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学生会不知不觉的按照国学经典中的做法去实践,用圣人的言行规范自己,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国学经典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经典诵读养成懂礼貌、知礼仪的良好习惯,消除当代快节奏物质生活带给自己浮躁、傲慢、困惑、焦虑的不良影响,使学生以更加坦然从容、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人生态度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人生的收获与成长。
  (二)开阔知识视野,强化学习能力
  许嘉璐副委员会长曾说过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诵读古典优秀文章,在诵读过程中不断开拓自身知识视野,汲取名著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感受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民族人文精神,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经实验证明,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专注力提高,记忆力加强,写作能力提升,语言能力提升,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更加宽广,更有深度。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养成专心致志的阅读习惯,抛弃头脑中的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名著作品中,记忆能力明显加强,有的学生甚至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本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学经典中的“文言文”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传递的道理一般,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思考、探索,循序渐进的理解国学经典中表达的文学意境与思想情感,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典故、格言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学生在充满寓意、哲理的文学作品中深受启发与打动,形成博览群书的优秀阅读习惯,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学功底,让学生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品格。总而言之,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可视野开阔,智慧流溢,其形成的良好学习品格,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强大的益处和深远的影响。
  (三)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没有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在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时代,国学经典诵读能够凝聚中国气,塑造中国魂,向世人传递支撑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现阶段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却在衰退,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国魂与气节需要新一代学习、传承与发扬。由此可见,当代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学经典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意蕴丰富,凝聚传统文化道德和先进人文理念,是联系各族人民的文化纽带,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国学经典诵读是学习、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让学生立足国学经典肩膀上进行发展与创造,给予国学经典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国学经典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抵御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带给学生浮躁、傲慢、困惑、焦虑、厌倦、质疑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树立“立功,立言,立德”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抱负。此外,国学经典中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内心的论述可以为当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相对应,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问题与困惑
  (一)国学经典誦读认知出现偏差
  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部分人对诵读内容出现认知偏差,认为凡是古诗词、古文、古典小说、名著作品就是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与小学阶段强调的国学经典诵读概念相矛盾。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多强调朗诵与阅读,即国学经典诵读篇目难度不能过高,要在学生易于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同时能够带给学生启迪与启发,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学生在小学阶段认知理解能力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选择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时,应结合学生自身的诵读能力,盲目的将“经典”“诵读”范围扩大将会使学生的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浪费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水平。
  (二)国学经典诵读时间不足,途径单一
  经调查研究,现阶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存在时间不足,途径单一的问题,学生国学经典诵读难以得到持续性、连贯性、系统性的保障,往往是想到诵读才去诵读,并为制定详细周密的诵读计划,时间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有时学生心血来潮,一整天都在诵读国学经典,有时学生性致不高,好几天都没有想起诵读国学经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国学经典诵读并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诵读印象。此外,部分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形式单一,未能将朗读、吟咏、熟读、背诵有效结合,单一枯燥的诵读形式容易打压学生的诵读兴趣,对学生后续的国学经典诵读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国学经典诵读成效不佳
  国学经典诵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领略高尚的道德情怀与先进的思想智慧,诵读是手段,是工具。部分学生在国学经典诵的过程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一味强调记忆背诵,但对国学经典中传递的人生哲理、处事态度全然未知,只依靠死记硬背的形式将内容印在脑中,并未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与智慧,也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国学经典诵读成效不佳。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并未感受到带给自身的收获与成长,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逃避国学经典诵读的想法与态度,学生以被动消极的姿态投入到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效率大大降低,与最初的国学经典诵读目标背道而驰。
  四、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方法
  “少时熟读,终身受益”,国学经典的诵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国学经典的诵读要讲求方法,以“精”“熟”“悟”“用”“巧”“新”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诵读效果。
  (一)优选诵读内容
  在选择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时,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激活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发现国学经典诵读带给自己的智慧启迪与处世教导。国学经典凝聚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诗词、文言文、故事形式多样,《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优秀诗文》《宋词精选》等。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计划的规定诵读时间,养成良好诵读习惯,将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感悟进行积累,如读《弟子规》,学生了解到孝顺父母的内容,可以在生活中具体的实践,自己主动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帮助家长做家务等,将自己国学经典诵读中形成的正确思想、良好习惯付诸实践。经实验证明,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专注力提高,记忆力加强,写作能力提升,语言能力提升,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更加宽广,更有深度,真正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助力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二)掌握诵读方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朗读和背诵,《论文偶记》中曾提到诵读是“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器出矣”。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和技巧,调动眼、耳、口、脑多种生理机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诵读过程中,将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可能诵读的篇目内容一时之间难以理解,但此时最需要做的是多次重复,加强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的诵读效果。训练自身的诵读语音,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力和话语情感,做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老舍先生曾说诵读不仅要注意文字的意义,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国学经典很多篇目具有语言美、韵律美,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变化,节奏的快慢可以使自身的诵读更具水平,更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诵读印象。在诵读过程中,依靠自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想象意境,营造画面,或宁静深沉,或悠远绵长,或气势磅礴,或豪情万丈,达到“寻言以明象”的深味涵泳。在捕捉国学经典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外,还要悟理知意,学以致用,用国学经典中的为人处世人生哲理净化自身的心灵,陶冶自身的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
  (三)感悟诵读乐趣
  国学经典中的古诗词、文言文都具有音律美与节奏美,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诵读内容的音韵节奏以演唱的形式表现国学经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诵读效果。以歌曲的形式诵读国学经典打破单一的诵读方式,带给诵读者更多的新奇与乐趣,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诵读能力与诵读兴趣。此外,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配以古典绘画、书法、武术等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诵读印象,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达到最佳的速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将国学经典诵读给他人欣赏,寻求他人的建议与指导,帮助自己不断提升诵读水平与能力,真正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典故、格言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学生在充满寓意、哲理的文学作品中深受启发与打动,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视野开阔,智慧流溢,其形成的良好学习品格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强大的益处和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国学经典是博大精深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从浩瀚的文字中了解传统文化道德和先进的人文理念,感受真善美,变得更加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处事大方,从容自信,知礼,守礼,懂礼。诵读国学经典中的精词、雅句,锦绣华章可以开阔自身文化视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国学经典带给自己的心灵净化与情操陶冶。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养料,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正华. 走进名著“享受”经典——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探寻[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5):90-90.
  [2]周美华. 浸入其中 润泽灵智——略谈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14(13):22-24.
  [3]王丽华. 以“学”为中心,巧妙“帮扶”——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课外语文:下,2017(9):135-135.
  [4]李军. 生活的即是大众的,大众的即是共鸣的——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共鸣原则之遵守[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1).
  [5]徐光华,王金华. 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3-47.
  [6]朱丽凤,金惠华.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首届教学观摩大赛掠影[J]. 小学教学设计,2017(13):F0002.
  [7]马夏黎.入情入境、感悟诗意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情境教学的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2).
  [8]殷翻平.让经典诗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浅议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青春岁月,2016(21):335-335.
  [9]许菲.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的教学实施[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7):6-9.
  [10]崔京菁,马宁,余胜泉. 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8,v.28;No.207(7):45-51.
  作者简介:叶华(1969-),甘肃武威,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国学诵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卡卓语的声调进行研究,并对其基频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该语言声调的类型及分化情况,讨论其基频变化和音域范围,最后得出卡卓语中共有八个声调,分别是55、54、44、33、13、31、24、35。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卡卓语声调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描写,为今后深入研究卡卓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卡卓语;声调;语音实验  【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民族手工艺品不仅倾注民族情感,还渗透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逐步相互融合,民族旅游手工
【摘要】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刘三姐作为壮族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歌手,其人物具有聪慧机敏、勤劳勇敢的特征,歌声具有歌如泉涌、优美动人的特点。壮族乃至全国人民都对刘三姐有着很高认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刘三姐的故事,在壮族地区,每年三月三日已经成为刘三姐的纪念日。本文对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旨在通过刘三姐的相关故事阐述女性主义
时间副词在语言交流中是一种层见迭出的现象,研究它对避免交流和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类型,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然而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现代汉语新词汇的造字方法。伴随时代不断发展,社会的包容程度也越来越高,自然开化程度也随之提升,作为社会劳动的产物,用于交流信息的语言工具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全新词汇的接受能力,因此很多汉语新词汇也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词汇的产生,呈现出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如何创造汉语新词汇成为语言学
【摘要】《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是18—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长诗,诗歌生动描绘了苏格兰一带的风尚习俗,是研究苏格兰文化的重要文本。苏格兰成为大不列颠的一部分后,苏格兰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英格兰主流文化掩盖的状况,中国译者在翻译苏格兰文本之时也往往未能足够重视苏格兰文化,导致译本苏格兰性缺失。本文以《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植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且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文化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区域的文化相互交织、交融,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局面.这虽
【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整体格局虽然呈现出“东升西降”趋势,但是中西方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发展的源源动力在广大乡村地区,“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合,具有民族性、开放
【摘要】本文以J.H.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燕赵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梳理,分析燕赵舞蹈的文化生态适应。燕赵文化的产生是由历史决定的,燕赵舞蹈的形成是受到其密切的影响而产生,这其中包含文化、历史、环境等诸多生态因素,其文化适应在形成、发展、成熟多阶段具有相互的适应性,这也是燕赵舞蹈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燕赵舞蹈;文化适应;文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709.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客家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客家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并对客家音乐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也提出地区政府合理保护、客家音乐艺术合理传承的客家音乐保护措施。  【关键词】客家音乐;艺术特色;客家音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4198(2021)08-122-03  【本文著录格式】杨靖.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