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老黑.鱼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着下了几天的雨,洱海的水位升高了,岸边那块草地缩小了许多。老黑把担来的鱼鹰放在草地上,自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然后就静静地望着他的鱼鹰。自从洱海恢复了清澈,老黑每次出海都要这么搞上一次,这已成了不可缺少的仪式。毕竟是就要出海了,哪只鱼鹰会为他立下功劳那是说不定的,所以他要把鱼鹰们挨个儿地欣赏一遍。
  早上的风柔,整个洱海宁静幽亮,蓝绸子似的铺向了遥远。这几年所有的机动船都不下海了,洱海里没有了以往的拥塞,剩下的就是这满眼的宽阔。一艘客轮悠缓地驶过,像从梦里钻出来的,身后还拖着长长的水纹。老黑的眼神儿极好,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他硬是看清了舱外的游人。有了那艘客轮洱海就更像一幅画了,云远远地歇着,水静静地亮着,天水之间塞满了融融的暖意。几只苍鹭低低地飞过,它们的影儿投到水面上,空气中立时就有了它们扇动翅膀的声音。
  老黑知道那些苍鹭也是来捕鱼的,他怕它们搅散了鱼群,就赶紧招呼鱼鹰们上船。可那些鱼鹰并没听懂他的意思,都已经喊了好几遍了,它们还是在那儿张惶无措。无奈之下老黑把竹竿伸到一只鱼鹰的肚子底下,等到那只鱼鹰踉踉跄跄地站上了竹竿,他就把它挑到了船上。这下鱼鹰们就明白过来,它们跟着被老黑挑到船上的鱼鹰,一个个地都上了船。对了嘛,老黑说,鱼鹰就得有鱼鹰的样子,不能呆头呆脑的!老黑这么说着的时候,手里的桨已划动起来,小船带着他的鱼鹰向着洱海的深处驶去。
  今天的老黑来了兴致,他想到远点的地方去。越往深划水就越蓝,湖水的蓝和天空的蓝连接了起来,这种颜色使他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他想起自己二十来岁的那个阶段,天空比这还要深邃,湖水比这还要清碧。那时候老黑每次出海捕鱼,总要站在村头朝洱海那边望望,每次他都看见洱海那边一片湛蓝。可当他划着小船驶进洱海的深处,他又习惯性地回头望望自己的村庄,每次又都发现村庄那边同样湛蓝。洱海就这么向他展示着它的纯性,那种纯让他时时地生出感动,因此他时时地保持对它的那份敬畏。
  可是老黑怎么也没想到,当岁月把他推进中年,这个洱海却渐渐地变了。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那么多的人,住房一盖再盖,工厂一座连着一座。人一多就开始“作”事儿,污水排到洱海里,垃圾倒在洱海里,生生地让这洱海暴发了蓝藻。在洱海受到污染的日子里,老黑望着如同绿豆汤一样的湖水,心境没有一天畅快。鱼鹰们也感觉了洱海的变化,它们每次下水都无功而返,偶尔捕到几条小鱼也不够它们自己吃的。时间一长它们就没了精神,全都耷拉着翅膀站在船上,懒洋洋的,任他怎么指使也不肯下水。
  洱海受到了污染,捕鱼的活儿就难干了,村里靠鱼鹰捕鱼的人家都改了行。老黑是村里驯养鱼鹰的世家,对于卖鱼鹰的事他十分反感,觉得那样做太对不起自己的老辈。初冬也好,早春也罢,无论苍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多么冰冷扎人,他都得到那溪水里趟上几回。溪水里的鱼虽然也少,但老黑肯下力气,他拎回的小鱼总够鱼鹰们的口粮。有时候他实在是抓不到,就到集市上买上些,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从没让自己的鱼鹰饿着。鱼鹰们可是他的衣食父母呢,如果不去好好地善待,那就坏了良心了。
  就在那个时期,政府下了大力气,说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洱海。老黑对保护洱海一百个拥护,无论政府对捕鱼户采取什么限制措施,他都严格地遵守。他觉得政府太有远见了,他们所做的都是关乎到子孙后代的事,而且每一招都那么扎实有力。封“海”的日子老黑寂寞,没事可干他就跑到“海”边站着,想他那些浮在湖面的往事。在老黑看来,凡是已经成为往事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历史,没有谁能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只是人总在想着要换个活法,这一换就把许多好东西破坏了,包括了在历史当中沉淀下来文化,也包括了在历史当中完美起来的自然。
  其实人是否生活得舒适,不能只看盖了多少房子,关键还是要看你内心里有着怎样的感受。老黑认定的舒适就是和自然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就像是他驯养了鱼鹰鱼鹰也驯养了他,这是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融合。和鱼鹰在一起生活也就有了自身的韵味,所以在别家都在想办法卖掉鱼鹰的那段时间,他家的鱼鹰却发展了起来。小鱼鹰出世后不久就得让它下水,这就像信教的人要进行洗礼,老黑是很在意这个仪式的。通常他都选择小家伙儿们出生二十天左右的吉日,拿出祖上家传的木盆,然后就虔诚地把水淋在小鱼鹰们的身上。被洗沐过的小鱼鹰们活泼好动,目光炯炯有神,一个个地显出了斗士的样子。看到这种情形老黑就乐了,他知道鱼鹰已经感知到自己的爱意,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回想着和鱼鹰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回想着这个洱海由浊变清的过程,老黑从心里感谢政府。若大一个洱海呢,如果不是政府下了大力气,它又咋能说变清就变清呢?转眼间就是六十岁的人了,老黑从没离开过洱海,因此他的眼里只有洱海、只有鱼鹰。天天都和洱海、鱼鹰待在一起,老黑仍然觉出这“海”的新鲜,仍然觉出它生命的力量。洱海是牵系着他生命的地方,而鱼鹰则像是隔壁的张裁缝或李木匠,没有了他们那就很难生存。现在,鱼鹰们都并排地站在船帮上,一个个气宇轩昂,还没到地方它们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心思,也没有捕鱼卖市的计划,今天的老黑随心所欲。他停了手里的桨,一边在鱼鹰的脖子上结着不松不紧的草绳,一边在嘴里振颤着奇怪的声响。在所有养鹰的人当中,只有老黑在鱼鹰下水之前会发出的这种声音,如同琴弦发出的脆鸣,弄得鱼鹰们难以安分。老黑知道,鱼鹰们已经亢奋起来了,他喜欢看到它们的这种样子,这种样子表明了它们精神的激越和饱满。老黑开始敲打着船帮,大声地给鱼鹰们鼓劲,直到所有的鱼鹰都跃入到水中。
  在清亮的水里,鱼鹰们一改在岸上的笨拙,每一只都变得矫健非凡。一个个黑影婆娑浮动,时而逸兴遄飞,时而曲折婀娜。忽然间它们就分散开去,十几道黑影在水底翻卷腾挪,像黑色的闪电;忽然间它们又聚拢过来,对仓惶的鱼群形成包围,像乌云压顶。那只被他唤作“阿憨”的鱼鹰正追逐着一条大鱼,鱼潜则潜,鱼升则升,那敏捷的姿态风姿绰约。只是眨眼的功夫,鱼鹰们就有收获,它们喉下的囊袋鼓胀着,有的将鱼衔在嘴里,全都扇动着翅膀向老黑缴纳俘物。
  船上的老黑手忙脚乱,他用竹竿将鱼鹰们挑到船上,一边忙着收鱼一边高声喊着:别急别急,一个一个地来,水里的鱼还多着呢!老黑这么喊着的时候,他听到了一声悠长的气笛,一艘客轮向他驶来了。客轮是从下关码头驶来的,舱外站了很多人,有的还生着金发碧眼。老黑看得出来,对于船上外地人和外国人而言,这种使用鱼鹰捕鱼的情景恐怕早已成为记忆中的埋藏了,不然他们绝不会如此地惊奇。
  趁着那份收获给他们带来的兴奋,老黑把竹竿呈平形握在手里,双脚开始有节奏地踩踏他的小船。这是从他父亲那辈就传下来的赶鱼方式,踩踏中他用竹竿敲打着船帮,嘴里发出强有力的吼声。水的震荡使得鱼群惊慌失措,鱼鹰们在老黑踏出的浪花里上下穿梭,洱海里生生地多了一道原始的景观。客船上的游人们欢呼起来,但老黑却像没有听到,他依然如痴如醉地舞着,直到舞出了远古的意境,直到舞出了人生的滋味……
  尽管那艘客船已经放慢了速度,但它最终是驶过去了,老黑看见那客船上有许多人都在向他挥手。随着那艘客船的远去,洱海又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使他觉得意味深长。就好像静谧也会发出声响,老黑停住手倾听着本不存在的声音,却真就听到了洱海的诉说。这个洱海在诉说什么呢?他抬头朝远处望望,忽然决定要到更远的地方逛逛。当老黑划着小船朝深处驶去的时候,他的身体飘忽了起来,像是喝醉了的人。
其他文献
夏游苍山    云遮艳日好登山,  无限风光吟不完。  青山画屏花草地,  叠翠松间白杜鹃。  云移天开布鸟叫,  风动草飞鸟声喧。  清碧溪涌化银瀑,  绿玉泉水味甘寒。  七龙女池天工造,  峭壁龙眼望八仙。    仰泳遐思    仰游水面望蓝天,  云卷云舒形万千。  才见花开大雪素,  瞬间又成马蹄莲。  风急云涌似流水,  须臾白絮叠山巅。  遥望浩宇万象景,  遐想红尘几变迁。    
期刊
在我的家乡——剑川县象图乡核桃树村,有一口与众不同,富有传奇色彩的水井。  核桃树村是个300多户的大山村,虽然全村只有这口水井,但由于它不但清冽可口、水温适中,而且水源充足,一年四季都不枯竭,足够整个家乡的人、畜饮用了。家乡的山民向山外人夸家乡时,总是先把它拿出来炫耀:“我们村子里的那口水井,夏不溢,冬不枯。更稀奇的是井底有棵金兰花,在夜晚,你可以看到它在水中闪闪发光哩!”把山外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期刊
车窗外,向后  飞速流动的事物  像汹涌的洪水  强劲、急速  像要淹没、埋藏  我害怕极了  我担心我会成为其中之一    坐在座位上  车身带我向前冲去  那些流动的事物  从前方恶狠狠砸来  又迅速消失在身后  我害怕极了  我的手溢出虚汗    夜深人静了  静下来的空气里  我似乎听到  那些向后流动的事物  在狂笑,在怒吼  它们凝视着  包括我和车子在内的所有事物    车身带着我向
期刊
天池牧马  我州父子作家赵阔、赵晶晶合著的小说集《狐狸·青龙》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捧读这本300多页的集子,发现许多篇章曾在《滇池》《边疆文学》《春城晚报》上拜读过,是父子齐上阵的文学结晶。这本父子合集,正如赵阔所言:“父子两代尽管时空相距、生活经历、内容表现各各不同,但追求生活真实的风格是相一致的,用真诚的眼光探索生活,追求质而不是壳的真实”。原在《春城晚报》上连载,收入集子里的《迷人的游戏
期刊
因为盐  诺邓才没有变馊  被有滋有味地  保存下来    一口地道白族话  儒雅的诺邓  把一个地名  喊了一千多年  乡音和口语  像水雾像白云  养活一个千年山谷    煮火腿的那口锅  响着叮当的马铃声  把红土地浸染得很香  盐的历史  写在两面山坡上  潺潺流淌的山箐水  歌唱着马锅头爱情小曲    千年风霜  涂抹在云龙的脸上  香而不腻  抗老防皱啊  石缝里的大青树  举在诺邓头
期刊
云龙虎头山,在县内名声不小。然而整天忙于俗事,晃眼几年没有探访,于是在夏日午后,才忙里偷“闲”匆匆到虎头山一游。   马不停蹄赶往虎头山,竟忘却入口的位置。一路寻来,煞是辛苦,本土人如我都如此,何况外人就更难知晓。于是妙想天开想对名山大川叙上一语:风景名胜,亮出你响亮的金字招牌来。你的知名度应该让世人共晓,你的美丽度应该让世人同赏。  独具特色的大门永远铭记于心,看一眼就让人难以忘却。终于发现入口
期刊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一部《五朵金花》,一首《蝴蝶泉边》,让人们心驰神往于由神话中的彩蝶、溪涧中的灵泉和大山中的古木所构成的斑斓意境之中。  其实,早在300多年前,蝴蝶泉就已蜚声天下了。  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曾说:“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并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期刊
岁次己丑四月十九日,阳光明丽。正午时分,随着三声大爆竹的巨响,父亲在他的远亲近邻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向朝霞山故土进发。是的,他该回去了,回到那块没有忧愁,没有病痛,只有流水花香的故土。父亲一生热爱自然,爱清风朗月,爱丽日碧空,爱奇花怪石,爱流水清音……如今,他终于回到了它的怀抱中,真为父亲高兴。  送行的亲邻在古河堤上停止了他们的脚步,一阵裂心撕肺的痛哭之后,他们便拖着疲惫的身影渐渐离去,我与弟则要
期刊
燕子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益鸟,素来逗人喜爱。古往今来,歌咏燕子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诸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时候,我的故乡到处都有飞翔的鸟儿。麻雀、铁链夹、豆丁鸟、斑鸠、黑头翁、白头翁、八哥、咕咕鸟等等,但就是难得见到燕子。要是谁家有一巢燕子,总是令人羡慕不已。乡亲们会说:“看呵,连燕
期刊
盛哉漾濞,古之蒙巂,昔之样备。六乡之设,三镇之辖;东邻大理、巍山,西界永平、云龙,南抵昌宁,北接洱源。系州府之卫星城,大理之后花园。地形恰如灵芝,东西走窄,南北狭长。群山巍峨,峰高岭秀,逶迤山外之山;百溪激荡,瀑布流翠,叠裹水外之水。诗曰:云岭哀牢分水岭,横断山麓镶明珠;四时春风花弄影,温泉水滑涤灵魂。  漾川春秋,历史绵长,文明起之久远:苍山崖画,惊现彩云之南,五千年文明之始,人文恒昌。自古驿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