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哲理意蕴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徐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让人们感到唏嘘不已,小说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递。本文将对余华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理意蕴加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让这部小说的精髓被广大公众所获悉,激励人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始终不放弃希望,相信美好的明天终将会到来。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哲理
  引言:在新中国之前我国劳动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压榨和剥削之下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得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此过程中死亡人口数量达到了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在小说《活着》中,余华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笔触描写了徐福贵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不同的死亡历程,他的一生是悲苦交加的,在年老时身边只有一头牛相伴却仍然坚强的活着,让我们见识到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的求生意识将会前所未有的强烈,对于生存的热爱将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只要坚信明天会早于意外到来,中华儿女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一、生活中的苦难增加了人们活着的动力
  在小说《活着》中我们看到了徐福贵在年轻时的荒唐,热爱赌博、常去青楼,家中有着善良的妻子却不知珍惜,直到在赌博时被人诈骗,钱财挥霍一空时才幡然醒悟。本来以为该是柳暗花明,一家人齐心协力,却在为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等到辗转回乡与家人团聚后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变革。儿子输血死亡,被救者的丈夫却是昔日的战友;女儿难产死亡,医院与儿子死亡的医院又是同一个;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妻子也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女婿和外孙;女婿因女儿死亡而精神恍惚,最终死在了工地上;给患病的外孙煮豆子吃,却忘了叮嘱外孙不能多吃而导致其撑死。可以说,徐福贵的一生中面临了非常多的死亡,遭遇的苦难更是数不胜数,在亲人相继离世以后只有徐福贵还活着,没有对命运低头,正是因为他与死亡的不懈抗争,才换来了生的希望。
  生命是灿烂的,美好的,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那黑暗的年代是什么支撑了一个孤独的农民始终没有放弃生存,像一顆坚韧的小草一样默默的承受风吹雨打,做到不争不抢,淡然的面对生存和死亡。亲人的死亡带给徐福贵的无疑是巨大的悲痛,可是他没有一味的沉湎于怀念亲人,而是想象他们仍然活着,就在自己的身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他对老牛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对家人是非常想念的。然而在家人死亡后徐福贵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很快的就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原本的生活。他的人生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虽然历经苦难,却百折不挠,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无数像徐福贵一样的人,所以中华民族才能得以代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被不断的发扬光大。
  有些人在遇到生活中的不平时会选择大声的宣泄,想方设法的摆脱苦难;有些人在遭遇苦难时会控诉命运的不公,以死亡而结束自己的一生。余华另辟蹊径,他赋予了徐福贵对苦难的无限包容,让我们看到了在无法抵抗命运时只能忍受,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保持心态的平和,这样将没有任何苦难能够打倒我们。头顶上悬挂的死亡利剑就会转变成为对生命的无限期望,人的潜力将会被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来,点滴的幸福就会让人感到十分满足,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来迎接生活,会让人们感到无限的快乐。在此情况下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不会轻易的被苦难所打倒,苦难会丰富人的阅历,让人的生命更有厚重感,在回首往事时也会由衷发出感叹,还好没有放弃希望,否则将无法看到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对于活着的憧憬让人们坦然面对命运
  生命的宝贵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而且不能够重新来过,这让每个人都倍加珍惜,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无限的延长,变得更有意义。有些人的一生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年老时却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还有些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的思想坚定,意志强韧,活的坦坦荡荡,对生命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这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人的一生相比于路边的树木来说是非常短暂的,短短的几十年树木仍然充满了勃勃生机,人却已经垂垂老矣;人又是非常渺小的,在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会有人失去生命。但是我们要坚信的是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他人所无法取代的,认真活着是我们的使命,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未来才有可能被改变,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从《活着》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以福贵、老全和春生为例。福贵年轻时的生活是比较糜烂的,只知道挥霍家产而不思进取,对于活着的意义毫不在意。自从他上了战场开始见识生命的脆弱,结实了经常逃跑的老全和胆小怕事的春生,为了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打仗,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在看见了无数的死亡之后更是觉得生命弥足珍贵,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抱着强烈的信念,只有想活才能活,放弃生命的人会更早的迎接死亡。正是因为如此,在屡次接近死亡后老全告诫春生要努力的活着,这种信念支撑着春生走下了战场,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旅途。那么对于福贵而言,他的生存意义是什么呢?想必看到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看到了亲人一个个离世,他的精神一次次的遭到摧毁,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呢?可能是对活着的憧憬吧。
  死亡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点,任何生命的最终都要迈向死亡,没有生命可以幸存。尤其是在命如草芥的战争中,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降临,收割着战友和敌人的生命,在朝不保夕的战争中活着绝非一件易事,活下来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直到福贵与家人团聚后才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可是死亡仍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人的一家,一个个的收割着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生命。亲人的离世既有偶然也有历史的必然,却都是无法避免的。福贵的一生,死亡或为无法摆脱的阴影,也是余华有效消除受难者的一个支点。福贵的亲人都在遭受着生活的磨难,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解脱,带给活着的人的却是无尽的思念,这种痛苦最终是由福贵一个人来默默的承受。
  福贵对待家人的死亡态度是比较坦然的,死亡在这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亲人的别离,这种别离似乎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逐渐成为自然,他在不知不觉中坦然面对死亡的痛苦,在对亲人的思念中继续活着,虽然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死亡,但他却能把死亡变成一种希望,这是福贵想要教给读者的超然。对待生活要抱有期望,这会让生活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即使生命的终结也不能放弃梦想,终有一天梦想会得以实现。生活就是人生的天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不管人们面对着这样的辛酸和坎坷,都要去坦然的面对苦难,坚强勇敢的活着,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的来临,将苦难彻底远离,这就是《活着》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结语:综上所述,《活着》让我们看到了徐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在无法抗争的命运面前只有坚强的活着才能收获圆满的人生,人的一生才能更有价值。这部小说虽然是一个悲剧,却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知道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生命的长度无法被增加,可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忍耐,学会热爱,使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
  参考文献:
  [1] 舒敏.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死亡与荒诞[J].大众文艺.2019(07)
  [2] 潘富莲.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6)
  [3] 朱怡然.余华小说《活着》与电影的不同之处[J].汉字文化.2018(S2)
  (作者单位: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里基本都是3到6岁的小孩,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敏感时期,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所以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具有天时地利的条件。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科都是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幼儿的想象力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并且教师和家长要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还要多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形成想象的心理习惯,这样幼儿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动画,早期以中国独特的技术手法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惊艳世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黑猫警长》等等,很多的优秀作品问世。但90 年代末,由于国外大量商业动画引入,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动画产业,中国动画逐渐走向了没落。近些年中国动漫很多倾向于低幼化,欠缺故事的逻辑性,亦没有大胆的创新力。虽然,在漫长的创作摸索中也诞生了像《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以中国传统故事为
期刊
2011年1月10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阳台上的花架子。乳白色的房间里,我正静候着一个热血沸腾的时刻。  上午8点,随着发动机的启动,汽车尾部喷射出一簇簇黑灰色的尾气,载着一家三口的银灰色比亚迪越野车从红旗小区飞奔出去......  这是我们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回家之旅,它标志着我们从此成为三口之家。为了这个梦想,一个家族已经等待了好几年。  2010年11月27日,在武汉的一个医院里面,发出一声“哇”
期刊
摘要:高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学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就显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普遍存在德育弱化的现象,高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对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当代高中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提供相应的对策,就成为我国高中教学阶段极为重
期刊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刚要》中明确提出了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让幼儿意识到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重要性,而对于这样的环境建设是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支点。相较于成年人,幼儿园的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必定有所限制,而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就是幼儿不能准确的表明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幼儿便容易养成不愿说话,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的情况,对于课堂上的积极性
期刊
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业诗歌和盛宴诗等诗歌相比,战争诗歌内容丰富。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情,既反映了人民苦难的苦难,也反映了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歌被深刻地反映出来。了解和研究战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写作,作文之流,才可以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提高习作的有效性就要让我们的孩子离生活近些,再近些。我们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体验,都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做法。  一、走进自然,感悟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来自素材的积累。而小学生作文多是记叙
期刊
摘要:当今中国油画作品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就是只关注描绘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注重对物象的模仿,只是完美的再现物象,忽略挖掘物象表面背后的抽象构成等因素的训练,缺乏对物象的主观处理,以及对画面结构的分析,造成的画面效果基本雷同,缺乏自己的绘画语言及风格。本文将通过对莫兰迪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变化,作品的正负形、色调、黑白灰、构图、光影、疏密关系及造成的视觉效果等分析,让大家更关注到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
期刊
摘要:“濠梁之辩”是 《庄子·秋水》里的一个经典故事,流传至今,已有许多读者和学术研究者进行研究。本文从思辨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庄子和惠子在辩论过程中采用的辩论技巧有哪些及其合理性分析。  关键词:濠梁之辩;逻辑谬误;隐含假设,归谬类比法;循环论证;转移论题  一、故事简介  “濠梁[1] 之辩”是 《庄子·秋水》里的一个经典故事,辩论双方分别是庄子和惠子。双方围绕的辩论主题是: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的先贤们留下了许多的中华文明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是其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宝物之一,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提供了宝贵的启发,本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管理改革;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国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文化精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思想,在古代的时候就作为古代管理者管理的思想,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粹为我国企业管理进行改革,是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