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利器应该是产业
重庆和成都,都公开提出要建立“西部金融中心”。至今,成渝两地已经各自举办多届以金融为主题的论坛,但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的官员学者,在发表演讲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回避提及另一个城市。
听众如果单独参加其中_地的论坛,往往为其宏伟蓝图所感染,进而误认为另一个城市的金融水平发展缓慢,但事实并非如此。
成渝实力
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起于1993年。在国务院发布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成都被明确定义为中国的“西南金融中心”。今年4月,成都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设定了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金融业成为成都重要的支柱产业。
和成都市政府一样,重庆市政府对此也是不遗余力。
重庆市政府力图在重庆形成一个以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形成金融、商贸、休闲等要素齐全,功能多元的核心区与政策辐射区两大区域;打造一个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引擎。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我们的目标是2012年,重庆的金融GDP能够占整个GDP的9%左右。到2015年以后逐渐到10%、12%以上。”
不愉快的指数
今年6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了“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该指数将全国金融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金融中心,可称为“全国性金融中心”,是具有全国性金融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第二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即形成一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广州、杭州、大连、宁波、南京、天津六个城市:第三级金融中心,则称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形成一定金融发展规模,并有潜力辐射周边区域的金融中心,成都和重庆被归类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值得思考的是,宁波这样的非省会城市超越了多数城市而位居全国第6位,西安则位居西部城市第一(全国第11位),成都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14位),而重庆第三(全国第21位)。
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主编张建森表示,中国金融中心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国金融中心是国家政策的结果;二是层级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金融中心往往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与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中国金融中心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四是各金融中心平均金融业增加值水平较低,绝对值分布相对较为不均,而占GDP的相对值分布较为平均。
可以想见的是,对这样一份指数评定,恐怕成都和重庆都不会认同。总的来说,成渝两地的金融建设水平可谓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从定义来说,如果要成为一个区域的金融中心,这个城市的金融GDP至少是其总体GDP的10%以上。但在中国一般的省市,金融GDP只占3%~4%(上海达到了12%以上)o在一般的定义上,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至少要占GDP5%以上,就说这个行业占整体GDP的10%以上才能称为支柱,这是金融中心的一个边界条件。
另一方面,金融中心还需具备集聚和辐射能力。所谓集聚和辐射,就是在这里开的各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不能光是为本地服务的,而是具备为腹地、为整个区域服务的能力。城市金融的辐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个指标来看,即其贷款余额比重。京沪比重提供了一种参考范本。北京的贷款余额是北京GDP的3倍,上海为2.5倍,其他一般省份差不多为1:1。
万银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开春认为,能否成为真正的西部金融中心,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的配套体系来看。重庆市与成都市的GDP差距不是很大,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GDP是重庆的2.5倍,在成都辐射范围内经济总量更大。与重庆相比,成都有更好的实体基础设旅建设,更多先进的办公楼宇,更易获得的金融人才和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并且成都还有充满吸引力的都市生活环境,这些基础使得成都更具优势。
然而,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锡良坦陈,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都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虽然金融机构很多,但是法人机构太少,无法完成对外辐射,这是成都市的最大一块短板;尽管金融中心很多,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严重不足;市场建设明显落后,成都建金融中心搞金融市场提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部门在持续推动,还有成都以金融中心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成都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回到本源
今年7月,重庆举办了以“金融中心”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论坛上,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似乎有些不留情面。
“近年来,我不断听到建立金融中心的各种议论,而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疑虑。”王君直话直说,“说到底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建不建金融中心,其实都不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觉得对于重庆或其他有志于打造金融中心的政府领导来说,应该看到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健全,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令其改善缺陷,但是在政府急于建造金融中心的驱动力下,反而适得其反。”
同样,在成都举办“第二届中国成都金融街发展论坛暨中国西部资本新力量会”上,对于全国各地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泼了盆冷水”。
他说:“重要的不是花很大财力和精力去讨论、去论证要不要搞区域性金融中心,不要把纳税人的钱反复用来讨论当地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应该集中精力和集中财力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抓金融创新,办实事。”
龙永图认为,要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利器应该是产业。所谓“金融为毛,产业为皮”,金融实质上属服务业,是服务于产业的。纽约、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是因为金融对那里的强大产业的追逐。因此,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都要加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最坚实的平台,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服务业是空中楼阁,缺乏牢固的基础。
作为圈内人,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江建议,成渝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可以确立为以把成都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为核心,以建立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网和深化成渝金融合作为主体,实现金融产品市场、金融信息市场和金融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目前,成渝经济区内有两家区域金融调控部门,即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管理部。他认为,可考虑建立一种新的成渝经济区金融调控机制:重新调整人民银行两个大区域的调控范围,组建成渝金融合作与协调分行。
周江建议,建立成渝金融服务机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以成都为中心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四川和重庆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功能,不斷向成渝金融合作区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成渝区域内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企业产权结构和金融资源的配置。
二是建立成渝资金协调中心,专门处理商业银行资金调剂和区域内企业大项目资金支持。
三是加快成渝金融合作网络的建设,使经济区内各金融机构早日共享客户档案信息、金融人才资源、结算服务系统等公共金融基础设施。
重庆和成都,都公开提出要建立“西部金融中心”。至今,成渝两地已经各自举办多届以金融为主题的论坛,但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的官员学者,在发表演讲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回避提及另一个城市。
听众如果单独参加其中_地的论坛,往往为其宏伟蓝图所感染,进而误认为另一个城市的金融水平发展缓慢,但事实并非如此。
成渝实力
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起于1993年。在国务院发布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成都被明确定义为中国的“西南金融中心”。今年4月,成都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设定了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金融业成为成都重要的支柱产业。
和成都市政府一样,重庆市政府对此也是不遗余力。
重庆市政府力图在重庆形成一个以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形成金融、商贸、休闲等要素齐全,功能多元的核心区与政策辐射区两大区域;打造一个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引擎。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我们的目标是2012年,重庆的金融GDP能够占整个GDP的9%左右。到2015年以后逐渐到10%、12%以上。”
不愉快的指数
今年6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了“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该指数将全国金融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金融中心,可称为“全国性金融中心”,是具有全国性金融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第二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即形成一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广州、杭州、大连、宁波、南京、天津六个城市:第三级金融中心,则称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形成一定金融发展规模,并有潜力辐射周边区域的金融中心,成都和重庆被归类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值得思考的是,宁波这样的非省会城市超越了多数城市而位居全国第6位,西安则位居西部城市第一(全国第11位),成都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14位),而重庆第三(全国第21位)。
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主编张建森表示,中国金融中心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国金融中心是国家政策的结果;二是层级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金融中心往往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与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中国金融中心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四是各金融中心平均金融业增加值水平较低,绝对值分布相对较为不均,而占GDP的相对值分布较为平均。
可以想见的是,对这样一份指数评定,恐怕成都和重庆都不会认同。总的来说,成渝两地的金融建设水平可谓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从定义来说,如果要成为一个区域的金融中心,这个城市的金融GDP至少是其总体GDP的10%以上。但在中国一般的省市,金融GDP只占3%~4%(上海达到了12%以上)o在一般的定义上,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至少要占GDP5%以上,就说这个行业占整体GDP的10%以上才能称为支柱,这是金融中心的一个边界条件。
另一方面,金融中心还需具备集聚和辐射能力。所谓集聚和辐射,就是在这里开的各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不能光是为本地服务的,而是具备为腹地、为整个区域服务的能力。城市金融的辐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个指标来看,即其贷款余额比重。京沪比重提供了一种参考范本。北京的贷款余额是北京GDP的3倍,上海为2.5倍,其他一般省份差不多为1:1。
万银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开春认为,能否成为真正的西部金融中心,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的配套体系来看。重庆市与成都市的GDP差距不是很大,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GDP是重庆的2.5倍,在成都辐射范围内经济总量更大。与重庆相比,成都有更好的实体基础设旅建设,更多先进的办公楼宇,更易获得的金融人才和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并且成都还有充满吸引力的都市生活环境,这些基础使得成都更具优势。
然而,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锡良坦陈,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都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虽然金融机构很多,但是法人机构太少,无法完成对外辐射,这是成都市的最大一块短板;尽管金融中心很多,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严重不足;市场建设明显落后,成都建金融中心搞金融市场提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部门在持续推动,还有成都以金融中心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成都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回到本源
今年7月,重庆举办了以“金融中心”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论坛上,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似乎有些不留情面。
“近年来,我不断听到建立金融中心的各种议论,而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疑虑。”王君直话直说,“说到底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建不建金融中心,其实都不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觉得对于重庆或其他有志于打造金融中心的政府领导来说,应该看到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健全,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令其改善缺陷,但是在政府急于建造金融中心的驱动力下,反而适得其反。”
同样,在成都举办“第二届中国成都金融街发展论坛暨中国西部资本新力量会”上,对于全国各地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泼了盆冷水”。
他说:“重要的不是花很大财力和精力去讨论、去论证要不要搞区域性金融中心,不要把纳税人的钱反复用来讨论当地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应该集中精力和集中财力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抓金融创新,办实事。”
龙永图认为,要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利器应该是产业。所谓“金融为毛,产业为皮”,金融实质上属服务业,是服务于产业的。纽约、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是因为金融对那里的强大产业的追逐。因此,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都要加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最坚实的平台,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服务业是空中楼阁,缺乏牢固的基础。
作为圈内人,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江建议,成渝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可以确立为以把成都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为核心,以建立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网和深化成渝金融合作为主体,实现金融产品市场、金融信息市场和金融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目前,成渝经济区内有两家区域金融调控部门,即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管理部。他认为,可考虑建立一种新的成渝经济区金融调控机制:重新调整人民银行两个大区域的调控范围,组建成渝金融合作与协调分行。
周江建议,建立成渝金融服务机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以成都为中心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四川和重庆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功能,不斷向成渝金融合作区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成渝区域内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企业产权结构和金融资源的配置。
二是建立成渝资金协调中心,专门处理商业银行资金调剂和区域内企业大项目资金支持。
三是加快成渝金融合作网络的建设,使经济区内各金融机构早日共享客户档案信息、金融人才资源、结算服务系统等公共金融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