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陶行知先生在论述中国乡村教育时曾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农村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孩子们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农村的幼儿教育是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的教育,是与大自然最为亲近的教育。自然是生命之源,也是教育之源,她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材料、途径和场所。然而,大自然的厚爱需要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们细心地体悟,以关爱之心、平和共处的原则进行富有智慧的挖掘和利用。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好奇好问走进孩子
众所周知,孩子幼时就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常常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对他们特别敏感,总是喜欢问这问那:“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若孩子的好奇心能得以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农村有着丰富自然的资源,例如:种子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把各类种子投放在区角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装饰物体、进行种子作画;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分类。记得当时我们刚投放下去不久,孩子们便对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一的种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为什么种子长得不一样?种子从那里来?种子有什么用?可以干什么?”针对孩子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首先建议孩子去收集调查种子,开一个“种子会”。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种子的主题也由此应运而生。孩子们从自己家、亲戚、邻居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鸡毛菜籽、毛豆、黄豆、扁豆、蚕豆、青豆、白云豆、红豆、荠菜籽、葫芦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面对这么多的种子,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从孩子的交流、介绍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已被激发。
二、利用农村资源,让心灵手巧走进孩子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开设了“美工区”、“生活区”、“建构区”等给孩子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注重在各区中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认知区有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水果的分类。我们还组织孩子缝制布制品。如“沙包”、“香袋”、“缝鞋垫”、“做鞋子”、“小衣服之类”。一开始许多孩子拿不住针,更不会穿线,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自身的参与,孩子们成功了,也建立了自信;在缝制沙包、香包时,有的孩子缝的针脚间距太大,且歪歪扭扭,出现了漏米的现象。于是教师就先组织孩子们进行直线的针脚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缝制曲线,并利用珠子等装饰材料装饰土布制品。在活动中孩子们提高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农村资源,让快乐自信走进孩子
在农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幼儿接触、使用这样一些材料,而是以此为媒介,让幼儿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需要的满足。如稻草,这在农村秋收季节可以说是捶手可得的资源,我们就把它用于区角活动,刚开始时我们用稻草编了一些花篮,长颈鹿、稻草人等制品;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干净的稻草与一些辅助材料,在教师作品的暗示下,孩子们都积极与稻草互动起来,过了几天,各种各样的稻草制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稻草人、稻草地毯、稻草相框、稻草蝴蝶、稻草蛇……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里与家长一起制作稻草制品,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们都给予展示的空间,幼儿园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将孩子们的这些作品公开展示,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展览,孩子们激动不已,这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感需要,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
四、利用农村资源,让想象创造走进孩子
对幼儿来说,能动的、富有变化的环境最具有挑战性,能使孩子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的材料的提供上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体现内容的挑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尽情地表现表达,大胆地想象创造。如春天,孩子们用各种蔬菜,经过粘贴、拼插,制成各种蔬菜娃娃。利用各种豆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摆弄出小鱼、小虾等各种小动物。秋天,孩子们在石头上作画,用麦杆编成可爱的小拖鞋,用玉米皮编成小篮子;孩子们有的给花生壳染上五彩的颜色,制作成项练,有的把玉米棒装饰成漂亮的娃娃,有的进行创意叶贴画、种子拼贴画等。孩子们边玩、边讲、边听,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许多知识。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最直接的作用是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孩子们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是充满童趣的动脑动手的过程,孩子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大大地增强了孩子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使孩子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又能引导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总之,充分利用并开发农村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不仅使幼儿强健了体魄,树立了自信心,还提高了幼儿认识自然的能力,促进了孩子动手,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好奇好问走进孩子
众所周知,孩子幼时就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常常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对他们特别敏感,总是喜欢问这问那:“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若孩子的好奇心能得以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农村有着丰富自然的资源,例如:种子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把各类种子投放在区角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装饰物体、进行种子作画;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分类。记得当时我们刚投放下去不久,孩子们便对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一的种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为什么种子长得不一样?种子从那里来?种子有什么用?可以干什么?”针对孩子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首先建议孩子去收集调查种子,开一个“种子会”。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种子的主题也由此应运而生。孩子们从自己家、亲戚、邻居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鸡毛菜籽、毛豆、黄豆、扁豆、蚕豆、青豆、白云豆、红豆、荠菜籽、葫芦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面对这么多的种子,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从孩子的交流、介绍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已被激发。
二、利用农村资源,让心灵手巧走进孩子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开设了“美工区”、“生活区”、“建构区”等给孩子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注重在各区中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认知区有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水果的分类。我们还组织孩子缝制布制品。如“沙包”、“香袋”、“缝鞋垫”、“做鞋子”、“小衣服之类”。一开始许多孩子拿不住针,更不会穿线,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自身的参与,孩子们成功了,也建立了自信;在缝制沙包、香包时,有的孩子缝的针脚间距太大,且歪歪扭扭,出现了漏米的现象。于是教师就先组织孩子们进行直线的针脚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缝制曲线,并利用珠子等装饰材料装饰土布制品。在活动中孩子们提高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农村资源,让快乐自信走进孩子
在农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幼儿接触、使用这样一些材料,而是以此为媒介,让幼儿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需要的满足。如稻草,这在农村秋收季节可以说是捶手可得的资源,我们就把它用于区角活动,刚开始时我们用稻草编了一些花篮,长颈鹿、稻草人等制品;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干净的稻草与一些辅助材料,在教师作品的暗示下,孩子们都积极与稻草互动起来,过了几天,各种各样的稻草制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稻草人、稻草地毯、稻草相框、稻草蝴蝶、稻草蛇……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里与家长一起制作稻草制品,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们都给予展示的空间,幼儿园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将孩子们的这些作品公开展示,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展览,孩子们激动不已,这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感需要,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
四、利用农村资源,让想象创造走进孩子
对幼儿来说,能动的、富有变化的环境最具有挑战性,能使孩子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的材料的提供上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体现内容的挑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尽情地表现表达,大胆地想象创造。如春天,孩子们用各种蔬菜,经过粘贴、拼插,制成各种蔬菜娃娃。利用各种豆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摆弄出小鱼、小虾等各种小动物。秋天,孩子们在石头上作画,用麦杆编成可爱的小拖鞋,用玉米皮编成小篮子;孩子们有的给花生壳染上五彩的颜色,制作成项练,有的把玉米棒装饰成漂亮的娃娃,有的进行创意叶贴画、种子拼贴画等。孩子们边玩、边讲、边听,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许多知识。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最直接的作用是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孩子们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是充满童趣的动脑动手的过程,孩子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大大地增强了孩子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使孩子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又能引导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总之,充分利用并开发农村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不仅使幼儿强健了体魄,树立了自信心,还提高了幼儿认识自然的能力,促进了孩子动手,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