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藏族陶瓷器形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藏族陶瓷器形,内容涉及:一、探讨生活陶瓷器形的民俗性;二、讨论陶瓷器形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三、简析建筑性陶瓷,最后针对藏区陶瓷器形及陶瓷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试析 藏族 陶瓷器形
  Analysis of Tibetan Ceramic Shapes
  Zhang Xin—jie1 Huo Shou—yi2
  (1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Guangxi 545616,China;
  2 Fine Arts Academy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ibetan pottery shapes, content includes: one, investigate folk life ceramics shape; two, discuss relations of the ceramic shape and religious belief ; thre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ceramics, finally aimed at Tibetan pottery shapes and ceramic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analysis;Tibetan;ceramic shapes
  一、引言
  陶器的出现,有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意义,是先民最早通过化学变化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时期,东方人类的祖先已进行烧制陶器,它是人类懂得用火之后的一大创造,是火与土的艺术之始,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其中,陶瓷器形的演变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枝艺术奇葩,在东方灿烂文化中熠熠生辉。数千年来,藏区陶瓷工匠用他们巧夺天工的双手和聪明智慧,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陶瓷器形。
  当今,在藏区陶瓷器物已随处可见,已是藏族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为更多掌握藏区陶瓷器形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笔者依次对藏区的陶器文化遗迹和今天的制陶点进行实地考察:首先,前往卫藏的曲贡遗址、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山南的普部希嘎村遗址、德庆琼国寺、藏王墓等;后藏的夏鲁寺、白居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昌都的卡若遗址;阿里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进行参观。此后还实地考察目前依然进行生产中的制陶点,如墨竹工卡县塔巴村和帕若村;林周县的加孜雪村和吉隆村;扎囊县的泽玉村;江孜县的朗嘎等十二个制陶村。此番考察后,笔者结合大量藏族陶瓷典籍文献和多年从事陶瓷艺术研究、创作经历,现把藏族的陶瓷器形加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二、陶瓷器形
  今天,藏区人们常用的陶瓷器物大概保持在二十至三十类,基本为罐、碗、坛、壶、灯、缸、盆、瓶、锅、炉、灶及各种宗教和建筑用陶瓷等。藏族文献记载,据多方考证藏区陶瓷器类型曾经有八十至九十种之多。[1]藏族陶瓷器形各地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生活、宗教、建筑三大方面。
  (一)生活陶瓷器
  生活陶瓷包括:双体陶罐、杯、彩陶盆、“修秀”、酸奶罐、酥油茶壶、酥油茶热茶炉、贮茶罐、做饼模具、酿酒坛、青稞酒壶、“广莫”、青稞酒坛、保温缸、火炉、火灶、烙饼锅、粥锅、炒青稞锅、碗等。
  双体陶罐 新石器时代卡若作品,质地夹砂红陶,中温。其造型两体合一,单颈圆小撇口,双圆阔腹,圆腹外各一带孔小纽,两小圆平底,颈、上阔腹布满双重的弧形、折线、菱形图案。陶罐形象奇异、图案清晰美观、女性特征明显,充分折射出藏族先民的创造智慧和高超技艺,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生殖崇拜观念。器物功能学术界历来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至今无一共识。
  高足单耳杯 新石器时代曲贡作品,性质夹砂陶,较卡若窑温高,是采用磨光、渗碳生产技术制成的薄胎陶瓷器。其造型精巧、现代实用、图案美观,高原气息浓重,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卫藏地区制陶瓷技术的先进性。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青海藏区作品,为夹砂红陶。其形制大圆口,垂腹内敛,小圆底;盆内垂壁有手绘褐紫色舞蹈人物纹三组,翩翩起舞,这很可能是藏族锅庄舞的雏形。彩陶盆具有形式、性质与纹饰三者的天作之美,同时也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2]
  “修秀” 其造型椭圆体上方有一口,口部外沿三圈菱形装饰,颈细有划纹;椭圆体两侧各有一布满刻划斜纹的耳,上部有连接口沿与椭圆体的手柄,且有刻划纹饰;椭圆体的两端刻有莲座纹饰。“修秀”是后藏江孜一带提取酥油的生产性提炼酥油罐。藏民对使用“修秀”制出的酥油质量评价很高。
  酸奶罐 阔腹小口,两耳对立,耳上有浮雕纹饰,还有带手柄的罐盖。此陶瓷器皿专用贮存酸牛奶。
  酥油茶壶 阔腹细颈敞口,有盖,壶体两侧分别有壶流和手柄,二者大多塑有浮雕图案,地区有别。酥油茶壶是盛装新鲜酥油茶的最佳选择。
  酥油茶热茶炉 敞口细颈,阔腹圈足;炉腹腔制有通风气孔,两侧装塑有浮雕的耳;炉颈部位安装有三个放置酥油茶壶的支撑短柱。此陶炉内装满撒有暗火干牛粪,后放置酥油茶壶,长时保温,无烟无味,实属藏族民风民俗。
  贮茶罐 撇口对耳,有盖,大腹圈足;饰有莲座图案,多施铅锌矿红釉,家用盛茶必备。煮茶入罐,做酥油茶时随用即取。
  做饼模具 外形为圆,内有刻为传统吉祥图案的凹入饼形,且周边亦有纹饰。藏族人们用陶瓷模具做出印有吉祥图样的青稞饼或荞麦饼,既实用又美观,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酿酒坛 敞口束领,鼓腹圈足,腹壁外侧有对应器耳,下侧制有出酒流。此坛主要供酿造青稞酒之用。   青稞酒壶 鼓腹、垂颈、宽流;口沿前凸,呈檐状,前凸处与宽流融合;口沿与流相反方向呈两台阶状,终围合成一尖状造型。此壶口部酷似藏传佛教中僧帽的形状,又名“僧帽壶”,和流的巧妙设计,使得功能与美观完美结合。
  酒壶 敞口双唇,鼓腹溜肩,大耳平底,各地略有差别。
  “广莫” 在后藏江孜一带,藏族人们家中有一种仿雪鸡形状盛装青稞酒的陶瓷器皿,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藏语称“广莫”。在喜庆之日和招待宾客的宴会上,主人用“广莫”盛满青稞酒,后为客人斟酒或客人自斟自饮之用,功能同酒壶,实用、美观、气派。藏区人们在使用“广莫”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规矩,必须符合藏民族的民风民俗。
  青稞酒坛 一般存在有耳和无耳之分:前者撇口垂颈,双耳圈足,椭圆鼓腹;肩部刻划莲瓣纹,莲瓣内装饰漆片纹样或镶嵌双鱼图形;使用时用绳穿耳背起。此种酒坛在江孜卡麦民间普遍存在。后者敞口直颈、扁圆无足;坛身有同心圆纹样,圆内剔刺麦粒图案;出外时装入背筐携带。藏区家庭普遍备有青稞酒坛,其造型各地不尽相同,是藏民出外装酒的首选,使用频率极高。在南木林县,每到欢度节日和庆祝丰收活动时,藏族人们都会背来装满青稞酒的酒坛。
  保温缸 似直口圆缸,口部直径与缸深分别为65厘米,无釉陶体,壁厚约2—3厘米;在装未烧施釉陶坯时,扣其上,有保温增温作用,防止烧窑时温高釉熔粘连和污染,功能似匣钵。
  火炉 敞口双耳,直或斜领,阔腹圈足,肩部外侧常制若干通风孔。盐井火炉例外,斜腹圈足,腹部有双耳,上部三个相连圆形做炉口,三类煮食之器可同时尊其上。
  火灶 是曲松贡康萨乡、琼结县桑嘎村和朗县子龙村的特有产品,其形状之间也大不相同。贡康萨乡和桑嘎村的火灶,锥形鼓腹,圈足溜肩,灶体开梯形口及有一双耳或扁耳;子龙村的火灶,方形垂腹,灶顶制有三个火口,三煮器可同时用。
  烙饼锅 盆形撇口,浅边平底,有对应扁耳。曲松贡康萨乡另有炸饼锅,与烙饼锅同,底有两足。
  粥锅 垂口浅边,圆肩双耳,平底阔腹,常用煮粥。
  炒青稞锅 敞口鼓腹,圆肩平底,对应大耳,似粥锅。该锅是后藏、卫藏农业地区生活必须用具。
  石榴型碗 敞口稍深,阔腹圈足,仿石榴花形。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生活餐、饮具。[3]
  (二)宗教陶瓷器
  宗教陶瓷包括:酥油灯、圣水壶、净瓶、“擦擦”、桑炉、陶锅、香炉、香插等。
  酥油灯 撇口高足,刻有莲瓣纹的喇叭圆形底座,无釉或施铝矿石釉,出窑呈土黄或紫红色;样式主要为格桑式、丁玛式和土登式等,形状各异。酥油灯遍布藏区,藏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家中都设有佛堂,佛龛供桌上常年放有点燃的酥油灯,为家人祈福禳灾;藏区寺院佛堂普遍都供有许多形状多样的常明酥油灯,鳞次栉比 、壮观肃穆。藏族信徒们不断的加酥油添明灯,使之千秋万代。
  圣水壶 无耳、细口,器体似茶壶。
  净瓶 圆体鼓腹,敞口鸭嘴,腹存青稞,口插雀羽,在藏区各类宗教活动中,僧人使用的佛教法器。
  “擦擦” 常见有马蹄形、桃形、方形、长方形等,中间是高浮雕佛像,多带莲座,浅浮雕背光,常印藏文佛教六字真言,是藏族民间祈福禳灾的佛教工艺品。陶质“擦擦”制作过程:第一步粉碎陶土筛去杂质,加净水搅拌练泥,使其柔软可塑;其次,清理陶质、木质、石质或铁质的模具,把陶泥翻制成泥质“擦擦”,稍硬加工细部,阴干或晾干;最后,装入陶窑烧制,开窑后就完成了精美陶瓷宗教艺术品的制作过程。
  桑炉 大小不一,小口、阔腹、圈足,腹侧开炉门,方便燃桑。寺院桑炉大,家用的小。藏民家中,在房屋顶部女儿墙上安放桑炉,如逢藏历年、沐佛节、萨噶达瓦节等或有庆贺喜事之时,必向神佛放桑烟,以表心意。
  陶锅 收口鼓腹、两侧有耳。藏族人们用陶锅熬土巴饭、煮茶和为逝世的家人送亡灵之用,这些用途与藏族民风民俗息息相关。
  香炉 专供燃香,各式各样,大小不一。藏区的大香炉,阔腹圆口,腹部下侧有投香草炉门,如仁布香炉;小的圆口垂腹,炉盖有许多小孔,既可释放烟香又极具装饰效果,如拉萨香炉。
  香插 造型多仿雄狮、鹿、羊、猴、狗、鸟等动物形象,稚拙优美,活灵活现,充溢着藏族民间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藏区,家中佛堂和寺院佛殿都常年放有供燃香用的香插。近年来,江孜卡麦乡制陶村的民间老艺人创作了一些仿猴的工艺香插,特征突出,形象夸张,富有创新意识 。
  陶质法器 贡嘎德庆琼国寺存有一件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烧制的佛教用品,形状似海螺,浅紫红色,制作精良。据主持介绍,此法器还能吹出乐声,确属藏式文物级陶艺作品。
  (三)建筑陶瓷器
  建筑陶瓷包括:陶砖、陶瓦、装饰件等。
  陶砖 初建大昭寺烧制的五色砖,大小为34×21×6厘米,应是藏区最早的砖;桑耶寺用砖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梯形、子母口形、半圆形等。藏区其他地方还发现有空心砖、亚字形砖等。
  陶瓦 桑耶寺用瓦种类有板瓦、滴水、筒瓦、瓦当;建夏鲁寺用了五种瓦形,施绿釉;罗布林卡则是黄色琉璃瓦,质优较薄,塔巴产品。藏区琉璃瓦多用于碑亭、桥、寺庙等建筑上,如布达拉宫下面的御制平定西藏碑亭、御制十全武功碑亭和拉萨琉璃桥等。随着陶瓦的发展,瓦当与滴水先后被发明,与瓦体联合共同推进建筑用陶发展。此外藏区还发现带尖角长方形瓦和扇形板瓦。
  装饰件 藏区陶瓷装饰件大多安装于寺院、佛塔等建筑上,如建筑顶部陶质饰品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兴建的大、小昭寺建筑上,继而桑耶寺、夏鲁寺、拉萨琉璃桥和罗布林卡等都出现了陶质或釉面建筑饰品,部分饰件作品尚存。佛塔陶质饰件多分布在: 桑耶寺佛塔、扎唐寺大塔、土旺屯旦塔群、 日吾其金塔、江卡大隆寺塔、均米隆寺塔、卓德寺塔、夏鲁日普寺塔、古格佛塔、托林寺佛塔等。[4]
  藏区建筑陶瓷饰件主要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基本创作源泉, 如: 浮雕、鳌头、宝瓶、喷焰未尼、法轮、双鹿、宗教人物、供果脊饰等, 这些建筑陶艺饰品都安装于建筑顶面。   此外,还有陶轮、陶托、陶热、茶壶、奶壶、钵、盆、便壶、花盆、熔油壶、陶罐、盛水罐、炒蛋锅、火盆、火锅、烟缸、鸟形壶、有盖执壶等。
  三、结语
  藏区陶瓷器形发展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也深深蕴含着藏族制陶瓷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智慧。上述可见,藏区陶瓷造型大多保留着最传统的样式,又具有民俗、宗教等显著特点。总结如下:
  (1)藏族陶瓷器形历史悠远亘古,可追溯到石器时代。[5]藏区陶瓷器形品种曾多达八十至九十类之多,但目前仅有二十余种,器形相对较少。当今,新材料春笋怒发,如不锈钢、钢化玻璃、塑料、树脂等,对陶瓷产品发展如雪上加霜,使藏族一些传统器形渐趋消失。政府文化部门应有足够认识并及早挽救,进而使这一濒危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展。[6](2)“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鲁迅)。藏族陶瓷器形民族、民俗特点显著,如生活陶瓷“修秀”、酥油茶壶、青稞酒壶、青稞酒坛、“广莫”、炒青稞锅、盐井火炉、子龙火灶、贡康萨火灶等;如从现代陶瓷艺术发展思考,认为藏区创作素材丰富。(3)“宗教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家园”(稻梁),宗教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藏民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其陶瓷器形与宗教信仰关系亦密切,如酥油灯、圣水壶、“擦擦”、海螺法器、桑炉、香插等。这些具有特定宗教用途的陶瓷器形是藏族的特色文化。(4)藏区陶瓷器成型法较少,工具简易多为木、石、皮等,也影响了陶瓷器形的发展。当代,藏东地区陶瓷器成型仍沿用石器时代纯手工捏制,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如从洛隆到昌都南部的无陶轮制陶瓷区。[7](5)总之,笔者认为藏族陶瓷器形的形成与历史、民俗、宗教等因素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藏区陶瓷器形深深烙有藏族先民的精神文化符号,笔者认为这是珍贵的文化资源;而藏区陶瓷业、现代陶艺要提高和发展,必须不断强化陶瓷产品与藏文化的深度结合,凸显民族特色。如今年6月29日塔巴陶瓷工业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成,并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帮助下,开发了近千件现代藏式陶艺作品,拉萨雪顿节展出时深受好评;青藏高原神秘灵动、藏学国际热及第五届国际藏学研讨会《中华大典—藏文卷》的启动为基础,国家大力支持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藏区整体发展。我们可从两方面发展藏族陶瓷旅游业:一、以传统作坊为主,发展藏式制陶体验游览,如墨竹工卡塔巴制陶七日游;二、开发藏民族风格工艺品,如香格里拉尼西藏族黑陶艺术旅游纪念品。[8]此外,藏区陶瓷器形的开发还应向内地陶瓷发达地区学习(景德镇、黄堡镇[9]、神垕、石湾、宜兴 、钦州等),与发达国家长期交流(美国、韩国、日本等),以提高藏区陶瓷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意识。
  参考文献:
  [1]牛治富.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07
  [2]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
  [3]李家驹.日用陶瓷工艺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220
  [4]更堆.试析西藏陶质饰件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J].西藏大学学报,2006(11):43
  [5]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55
  [6]张新杰.西藏与内地陶器起源、制作工艺及陶瓷业现状比较[J].西藏研究,2009(02):28
  [7]齐美多吉,加藤瑛二.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土陶器生产[J].西藏大学学报,1999(2~3):20
  [8]陆斌.藏族传统制陶工艺现状的调查[J].中国陶瓷,2007(12):75
  [9]王芬.耀州窑陶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7~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西藏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EF098。
其他文献
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南,阅读是获取英语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扎实有效开展阅读教学,需要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深研教学策略。文章从强化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0247-01  每次评析完地理试卷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反思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时教师还就考试问题与学生交流,以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与学习情感。但在与学生的深入交谈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中通常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两种语言相互干扰,即双语互扰的问题。受双语互扰影响,教师的话语,无论是英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的重要尝试,而通过整合城市间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则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该文从区域协同视角出发,论述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式,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利益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对推
基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文献,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中俄财务制度建设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影响中俄财务制度主要因素,并通过对各种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找到中俄财务制
目的探讨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绿色物流、绿色港口是都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
选取6个养鸡场3万余只肉鸡,随机分成3组,在10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灭活苗,连续观察21 d,记录各组情况,并抽样作抗体检测.结果表明,15日龄时免疫过疫苗的比没免疫过疫苗的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