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了?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算看明白了,孩子周末回家,根本不是看望父母的,他是回家看望他的宝贝电脑的。上周末在家整整两天,总共也没跟我们说上三句话!”在一次家教分享会上,一位初中生的家长抱怨说。
  跟这位家长一样,很多父母心中有一个共同困扰——为什么孩子越长越大,却越来越不爱跟我们说话了?那个整天缠着大人问东问西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
  也许,要帮助这些被关在孩子心门之外的焦虑父母,找到改善两代人之间沟通空白的终极答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问题还原为更客观的提问方式——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不爱跟我们说话了?这样精准地描述问题本身,常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在这之前,我曾经听到过很多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有什么可说的?跟他们说他们也不懂。他们知道口袋妖怪(一种网络游戏)吗?知道吴亦凡是谁吗?”
  “嗨,不用张嘴,我也知道他们想跟我说什么,翻来覆去就那点儿东西,从我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六年了,整天就惦记教育我好好学习。”
  “我没什么理由,就是不想跟他们说。难道我就不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我喜欢和爸爸说话,不喜欢和妈妈说话。妈妈总是说奶奶的坏话,我喜欢奶奶。”
  孩子跟我们说话是为了什么?
  孩子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的家长应该有所了解,相信会有助于家长做出适当的改变。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孩子跟大人说话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呢?如果他们不想说,是不是也表明家长没有满足他们渴望从交流中获得的东西呢?
  儿童的语言和社会行为,不论具体内容还是交流形式,都随着他们的年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跟谁说话、说什么话,遵循着一定的发展心理学的规律。一两岁的小宝宝,在与爸爸妈妈“咿咿呀呀”的对话过程中,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模仿并逐渐习得母语发音的最基本元素,而在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方面,主要是从父母期待和惊喜的眼光中获得最初模式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而三五岁的孩子,黏着爸爸妈妈追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大大小小出人意料的问题,是把父母视作连接现实社会的结实桥梁。他们需要大人给出标准答案,从而获得各种知识和间接经验。
  等到上学以后,孩子在与父母的言语交流中的主动成分就开始与日俱增。经过了一天学校里的精彩生活,孩子常常会在回家的路上,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说个没完。今天学习了什么课程,班上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与大人的语言交流中,自我表达的意味开始变得浓厚,他们开始对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真诚地希望和父母分享。
  遗憾的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在孩子试图将家长从权威变成朋友的同一时刻,家长却经常习惯性地拒绝孩子的这番好意。有些家长只关注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事情,比如课堂知识掌握了没有,有没有破坏纪律,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评价和判断——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开始逐渐与家长疏离。
  等到当初的顽童渐渐长大,变成传说中不可理喻的青春期少年,与家长交流中,想自身获得和给予对方的东西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剧——孩子(确切地说他们早已不是一个索要简单答案的孩子了)通过交流想要实现的最主要意图,几乎就和每一个成年人在与人交流中想要满足的需要完全一致:找到一个愿意听我说话,并且可以懂我内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着指导我该怎么办的好老师。
  家长心底需要什么
  几乎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于孩子与家长之间——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们实际的状态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们经常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超越他们实际能力的很多问题;而家长眼中的孩子,又常常比实际状态小得多,幼稚得多,他们经常认为孩子还不能面对很多他们实际上可以很好完成的任务。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冲突,也在孩子与家长“说不说话”的问题上得到了深刻体现。
  孩子渴望家长把他们当作大人来对待,来进行交流;而父母明知有些话“说了孩子就会烦”,也要坚持整天唠叨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其中隐藏了一个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的自私的愿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如果家长愿意,就不难回想起被年幼的孩子用充满崇拜的眼光注视时,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满足和兴奋。
  当老师,当指导,当榜样,当人生领袖……担负起类似这样的人生角色,总是一件让人感到很舒服、很痛快的事情。所以,如果孩子永远只是那个需要标准答案的好宝宝,永远揪着你的衣角追问“为什么”,家长就可以永远在感慨为人父母实属不易的同时,偷偷享受着被需要、被敬仰、被崇拜等等隐秘而复杂的快感。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畅销多个国家的儿童教育学名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一书中,作者阿黛尔·法布提示家长的第一原则,就是学会去体会并接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能感受到他在与你交流的那一时刻的任何感受,而不是简单传达你希望他应该做出的反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秘诀会帮助两个人迅速拉近内心距离。
  如果家长现在正苦于无法从孩子那里听到一句“真心话”,不妨从以下几个小突破开始,走向孩子们原本就渴望被人了解的内心。
  ●保持耐心。听孩子把他的故事讲完,而不是急于给出你个人的建议和评价。
  ●在你想要给出一些忠告之前,想一想你的孩子真的不知道吗,还只是因为说了以后自己会舒服一些。比如,学习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
  ●承认生活中的有些事情自己不懂,并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寻找答案。不要担心,承认不完美只会有助于孩子觉得你是一个真诚的人。
  ●跟孩子讲讲自己年轻时候的糗事,而不是只讲你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班级第一名的丰功伟绩。
  ●尊重孩子不说的权利。毕竟,他的世界不再像婴儿时期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
  ●当然,你一定还会找到其他属于你独享的好办法。
  编辑 刘建淑
其他文献
“除夕”大家应该不陌生吧?除夕的习俗是: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晚……《小水的除夕》是不是不同寻常呢?  作家祁智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留守孩子的故事:寒假到了,四年级的小水和小伙伴在腊月里发生了许多趣事。如:善于奔跑的刘锦辉反应力和速度在学校、市里都能排第一,起跑时总比别人快一点,造成大家误以为他抢跑了;小麦和小水当众拉了手;孙定远把山羊藏在了自家的大槐树上;熊一菲的爸爸是位军人,为了救一名士兵至今下
期刊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朋友都会掰着手指数数,有些幼儿园老师、家长担心孩子形成依赖,总是会及时制止。掰手指数数对孩子来说,真的不好吗?  俗语讲“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句话用到孩子的学龄前教育上再恰当不过。孩子的身心每天都在成长,但对于某种行为、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些孩子“越学越笨”。其实,有一种“笨”是学来的,而让他们变“笨”的是以下三种教育方式:  1.过高的学习目标。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学,每次尝试都失败,很少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样,不用家
期刊
G  因为儿子乎乎,近年我在动画片领域突飞猛进,已成资深观众。《马达加斯加》系列,《冰河世纪》系列,宫崎骏系列,《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长发公主》……还有些非常有艺术风格的动画片,如《凯尔经的秘密》,水彩与壁画风格的镜像,加之悠扬的爱尔兰配乐,整部动画包含了梦、自然与诗性。在灵性画面背后,兼有宗教与救赎的庄严——当然,乎乎对此还不能领会,但片中灵逸的美与音乐他已完全能感受。片尾字幕时,当时5
期刊
提起现代教育理念,不少人会想到“尊重儿童”四个字。那么,何为尊重?  如一位幼儿园教师曾和我提起:一天,她发现班里一个女孩头上绑着价值不菲的翡翠吊坠。于是赶紧哄着孩子把它拿下来,并打电话给孩子妈妈。可她妈妈却不紧不慢地说,“她想绑在头上,我也没办法,我们家是很尊重孩子意见的。”  家庭教育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有个孩子早上3点钟就醒了,吵闹着要去逛公园,于是家长就带着去了。家长挂在嘴边的话是“我
期刊
“一二三”是教子神器吗?  江苏南通一读者来信咨询:那天,我要带4岁的女儿彤彤去外婆家玩,可彤彤磨磨蹭蹭,我数了“一二三”,女儿动作变麻利了。我觉得这招很管用,以后经常使用。结果用得多了,我不数“一二三”,女儿根本不做事。看来,我数“一二三”有弊端?  答:家长把数“一二三”当作教子神器,短期内可能有些效果,一是因为这给孩子留了一个心理缓冲期,在行动之前有一个心理过渡期;二是因为孩子怕“一二三”之
期刊
2016年4月,备受小朋友们喜爱的“诺米姐姐”凭借《西圆圆公主新传》首次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而她的妈妈李秀英更有着“儿歌大王”的美称,曾连续6次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  “诺米姐姐”许诺晨说,妈妈的童谣是她飞翔的翅膀。  妈妈的童谣伴我长大  李秀英,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性格开朗,又会讲故事,常常将课程内容编写成一首首小歌谣来教孩子们记诵,所以深得小朋友的喜欢。  女儿小诺晨1岁
期刊
孩子没玩伴,怎么办?  江苏泰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家女儿今年8岁,平时在家基本都是我们陪她玩,但我们也有各自的事情要做,没人陪时,她就自己看电视或电脑。我们觉得电子产品会影响她视力,所以很矛盾。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答:一、孩子所需要的  1.需要小伙伴  在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化功能才能得以发展。这是父母陪玩所不能替代的,因为父母很难像一个8岁的孩子那样,跟自己的女儿互动。另外
期刊
林永健,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7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携儿子林大竣参加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父子星光灿烂。光鲜背后,又有多少坎坷多少磨砺!  1  林永健和周冬齐是影视圈里备受羡慕的一对夫妻。2010年8月25日,对林永健夫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他们的儿子林大竣出生了。从那之后,周冬齐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儿子身上;而林永健工作上更加拼命,拍的戏越来越多。尽管辛苦,但每次拍完戏回家,只要看到儿子
期刊
同事结婚,给我班三个老师发了喜糖,包装精美的盒子里有6块巧克力,我随手就放在了教室里的柜子上。中午,当我打开盒子时,却惊异地发现里面的巧克力不翼而飞。  这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这是伟偷吃的。”“对,对,是伟偷的。”又有小朋友在旁边连声附和。“伟偷吃了巧克力,他就是小偷,小偷是要被抓走的。”另一个小朋友大声喊道。  偷?这个字强烈地刺激了我。  我知道,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嘴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