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书记柳洪建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7月9日《海南日报》,三版头条《敢啃硬骨头的“向民”书记》上面的小标题“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向民村驻村第一书记柳洪建”,映入了我的眼帘。惊诧之余,不得不为柳洪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3年来,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柳洪建是黑龙江佳木斯人,1980年出生。从1999年入伍,到2013年转业到海南省贸促会,他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了14个年头。两年半后,他被选派到白沙县元门乡向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向民村位于白沙县城牙叉镇南10公里,蕴含“民心所向”之意,75年前,白沙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村民大多为黎、苗族,是贫困的革命老区。到2015年,全村6个自然村240多户1000多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94户341人。
  从省政府机关到乡村,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工作对象,柳洪建心想,必须依托村“两委”,尽快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流程和方式方法,转换角色,融入村民之中,成为行家里手。村“两委”班子成员知道他不懂、也不会说海南话,纷纷为他充当翻译。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想,调研村情。
  结合向民村的实际情况,柳洪建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县委组织部提供的宣传资料、请乡政府干部到扶贫夜校用朴实的话语解读扶贫政策。利用村广播的优势,制作插播红歌的音频,由村小组组长每天早、中、晚负责播放半小时,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宣传的知晓度,探索与农民生活更贴近的宣传形式。并着手制定向民村扶贫和发展规划,经与县旅游局进行多次协调和论证,制定了“向民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政府和其它渠道,脱贫致富。
  2014年“威马逊”台风过境时,洪水冲毁了向民村通向外面的唯一一座大桥和饮水管道。利用修复向民大桥的机会,柳洪建与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经与海南省贸促会、县扶贫办等部门领导的多方协调,修建了总投资1830万元(含什龙水利修建2500米)的南伟水利工程;由省贸促会出资3.5万元,加固维修全村的饮水管道;投资72万元,解决新、老村美丽乡村入户通道硬化等配套基础设施问题;投资35万元,修建老村篮球场、文化室;投资100万元,完善向民一、二组入户通道硬化、排水沟;申请建设资金80万元,安装向民新、老村的一、二组太阳能路灯。今年,又计划投资1000多万元,解决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产业等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他还充分利用党和政府在扶贫、危房改造中对每家贫困户补助6.1万(国家补助4.1万危房改造款,贫困补助2万元)等利好政策,鼓励村民通过自身努力积累资金盖新房。仅二年多的时间,向民村人均年收入达到7560元,除1户1人没有脱贫外,大部分村民都搬进了新房,成为白沙县“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引进资金,千方百计解决向民村急需的饮水和水渠改造等切实问题时,柳洪建意外地发现,村民们却不怎么高兴,常常故意避开他讨论什么。
  凭着10多年的军旅生涯练就的洞察力和精准扶贫的高度责任感,柳洪建觉得其中必有隐情。通过调查,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2年,省内某企业承包了向民村什龙田洋总面积300亩的土地,租期十年,准备发展大棚瓜菜种植。2015年1月以后,企业因多方原因中止了该土地项目的运营,并拖欠了农民两年地租,导致土地撂荒闲置。看着土地上的野草疯长,123户500余名拿不到土地租金,也失去了土地经营生产权的农民多次向政府反映,却得不到解决。这其中,有5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8户为特困定期救济对象;8户为五保户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及残疾家庭。为此,村民们躲着他商议,准备再次去政府上访,要回自己失去的土地。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农民失去土地不但使脱贫工作受影响,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2016年3月初,柳洪建前往县城,到县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全国法援律师,请求法律援助。
  在与村“两委”班子先后召开5次村民大会,入户160余次做思想工作680人次及各部门和法援律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300亩土地终于依法收回。尔后,柳洪建与村“两委”引进企业对土地进行再次流转,发展仔姜、毛薯种植产业,引入资金240万元,盘活了土地,使农民重新得到了收益。
  此案调解结案,被列为白沙县“十大为民办实事”,省司法厅拍摄成“经典案例”进行宣传,并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十大法援经典案例”。柳洪建深深感到,脱贫攻坚绝不是政府干部的独角戏,有了群众的信任才能有所作为,离开群众的信任必将一事无成。
  向民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橡胶,其他增加收入的渠道较少。担任向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后,柳洪建一直寻找为村民增收的途径,让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
  向民村一直有種植地瓜的传统,但不成规模。“既然来村里当第一书记,让村子发展起来是我的第一要务。”于是,柳洪建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先让贫困户规模试种地瓜80多亩。为打消村民的顾虑,2016年10月,村“两委”与企业签订地瓜种植产销协议,按市场价格回收地瓜,保底收购价3元,确保农户的收益。有企业兜底,贫困户就有了积极性。协议签订后,有36户参与地瓜种植。其中,一组8户、二组9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户均种植面积2亩。接着,他又协调白沙电商办等部门,与农户对接,借助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发展了30名微商,帮扶60户贫困户乃至全村农户开微店卖地瓜,把向民村的地瓜搬上了互联网“货架”,一举打通了销售渠道,销售额达到35万多元。
  2017年3月,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向民村甜糯地瓜开始被收购,至4月份完成,远销至黑龙江、广州、杭州等地,两个月共销售约80000斤,金额达32万余元。同年5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到白沙视察扶贫工作,对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地瓜一事赞不绝口。
  村民们看到自己种植的地瓜如此受欢迎,主动找到柳洪建和村“两委”干部,要求扩大种植规模。经商议,村里把规模扩大到150亩,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以产业基地带动农村主体经济转型。2018年4月,征得元门乡政府同意,他以乡政府的名义向博鳌亚洲论坛提供了100箱共1000斤的地瓜,供参会代表食用,并被指定为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优秀食材供应商,还颁发了证书。   柳洪建清楚地知道,向民村增收的渠道依然狭窄。在省贸促会和白沙县、元门乡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他与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村民种植了47亩果蔗,请技术专家对果蔗种植农户进行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组织企业到村里收购,为村民创造经济效益近28万元。还争取到了省贸促会6万元的前期产业发展资金,发展竹狸养殖产业。通过柳洪建与村“两委”班子的努力,2017年12月,省某旅游单位到向民村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签订了10万斤毛薯和1万根黑甘蔗的采购意向,并对向民村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柳洪建透露,向民村还将规划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进一步做大产业,造福百姓。
  2017年4月,向民村的橡胶树患上了“两病”,出现大范围病变掉叶的情况。本来四月中旬就可以开割的橡胶,却要等到六月份才能开割。
  橡胶是向民村主要经济作物,一旦橡胶减产,不仅减少农民的收入,还会出现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返贫的现象,对脱贫攻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为及时防治,保证橡胶丰产,确保农民增收。柳洪建多次主动邀请中国热科院、白沙县农业局、白沙县青年农场的专家,为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联系海南省贸促会、白沙县信访局、劳动监察大队等帮扶单位提供部分资金支持,结合村民们自发筹集的资金,共筹集帮扶资金10万元,购买了相关的救治药物,帮助村民们开展橡胶救治工作。
  通过有效的救治,橡胶“两病”带来的影响被降到最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保障。看到村民们一张张喜逐颜开的笑脸,柳洪建的心里,说不出有多么高兴。
  向民村的美丽蜕变,引起了省内媒体的关注,多次不惜版面和时段宣传。2018年春节期间,海南电视台播放的25分钟专题片《向民村的美丽蝶变》,更让向村民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黨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为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的向民村“两委”和柳洪建。向民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柳洪建连年被评为先进,并被海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岗位学雷锋标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军转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柳洪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一心“向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潮头;为绘就向民村发展的新蓝图,履行了应尽的职责,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其他文献
打开一层一层旧巴巴的牛皮纸  依然看得出那年的春色  为此很多光阴,白白流失  很多种尝试都没有跨过那道门坎  在紧闭的心扉外,把天地画得再灿烂  也不过是草木一春  再陈旧的思念  也抵不过一捧明晃晃的火焰,一壶  滚烫的水,抵不过起落之間  血脉涌动,岁月枯黄,一些情书  化作了泥土,荡开人世间的浮华  你一定品尝出是浓是淡  就说浓的吧,你可知道  在零度以下的氤氲里,藏了好多年
期刊
石头呓语录  ——兼致镰刀湾古墓前的聆听者  “我属于谁的祖先守候过的黄昏?那时  山色微微起皱你的祖先喊醒更多的祖先  我被一只手搁置在苍茫中我的疼痛  是岁月隐忍了多年的剧烈疼痛……”  (石头的声音有些沙哑。像被焚烧过的怀想  石头的倾述,有些迟疑——)  “我垫高了你祖先的脊骨他们是山河间  最好的善意与挚爱……你的祖先  将翠绿的焰火捧在掌中他们  总无法辜负一代代人坚守过的赤诚。”  
期刊
寒山寺  一首诗因一座寺传诵千年  一座寺借一首诗香火日盛  诗与寺,一言之隔  是不可言说的意境  此岸与彼岸,一川之遥  是无法言状的曼妙  如水的佛性似火的诗情  圆融于红墙绿瓦  和合于绿树森森  一百零八响钟声  声声敲去昨日之烦忧  敲去情尘欲垢  声声抚慰今日之心神  抚慰冷暖悲欢  月落乌啼,往事如风  在虚幻的真实里  觉悟于佛性  江枫渔火,世事如梦  在真实的虚空中  迷失于
期刊
二月,种花人翻开泥土  野草的根须比胡子还白  雏燕的啼叫如韭菜般嫩黄  屋檐下蛛网摇动,粘住一缕春风  他撒下一粒花种  五月,种花人种下老伴  没有开花的植株,正好作为墓碑  不久以后,一阵唢呐吹开房门  花轿载着哭声冉冉而去  从此,种花人的眼神一直在山路上颠簸  九月,笑纹和花瓣一起展开  灭了一朵又挣扎出一朵  种花人蹲在花地里,与老伴交谈  一朵花垂在他們之间  风是麯子,把雨水调如浓
期刊
今夜,让我把祝福给一对逃亡的鹦鹉  再替它们画满纸月光,照亮归途  那是两只绿色的鹦鹉,锦衣华服  我曾经为它们做窝、喂食  它们看起来也安于现世  彼此争吵、打闹,又互相梳理羽毛  直到有一天,鸟笼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两只鹦鹉都销声匿迹  百度了一下,我才知道  这可爱的精灵!其实野性未泯  一边用甜言蜜语与人周旋  转身又把嘴当成越狱的利器  还是忠于爱情的家伙  如果一只死了,另一只绝不苟活
期刊
一杯茶。从窗口往外看  花园桥的一角  已近秋天,一位老人的地摊上  摆出一堆不合时宜的蒲扇  无人回头,一些落寞隐迹于蒲扇之下  歌手弹着电吉他,黄衬衫发白  嗓音干燥,往瞳孔深處跑  他的面前,摆着父亲病重  请求支援的信,有人往纸箱里  投币,再远一点,两个盲人仰着脸  在给人按摩,听得见来自骨骼的  暗中快慰的呻吟  楼上的大屏幕,旧电影在换片  赶路的黄昏暗了下来,晃动的影子  在小城沉
期刊
果实的余温,还在手心萦绕  一粒种子撩动着我的又一季憧憬  沿着丰收的方向  落叶,舞动在诗中  一树枝头默默眺望着又一片梦境  就在我原来出发的地方  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  去触摸那些新鲜的事物  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守候不再盎然  的旧绿,野菊花终究会告别  那是令人心动的时刻  蠕动的泥土,飄逸的云雾
期刊
今 夜  今夜,看不到流水  但能够听见流水  摔倒在远处的声音  今夜,听不见狗叫  但能够看到石榴树的影子  像极了一只回过头来  似乎有话要说的狗  今夜,山风吹散着我  莫名又悠长的感想  也奇异地吹散了自已  稍远处的石头  像一尊坐佛  站在他后面的几棵苦竹  极有可能受惠于他  无法比拟的庄严  和静默  今夜,我的心  等于那枚落单的月亮  今夜,我的泪  还是不肯落在故乡  我在
期刊
“我在找。如果在的话,一定能找到的。它只是在哪个环节上出错了,它没长脚,不会飞。”  方院长已不下十次劝许小寒。  “什么原因弄丢的都不重要,说多了倒像借口。”  许小寒的字丢了,这是事实。对于这件事,谁都很无辜,除了直接受害者——许小寒。  这弄丢的是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前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啸天先生题的七个字——霓裳羽衣舞翩跹,许小寒即将出版的长篇都市情感小说的书名。  孔子书画院与逸草堂裱画
期刊
是虚构的面包吗?我喃喃地  面对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身体  有一部分曾以战斗的姿势  被狼性的动物吞食  有没有一滴泪来喂养欲望  從山谷爬到山巅  有没有月光宝盒  可以救活处于黑暗边缘的影子  疼痛不断反刍  唤醒身体里的另外一个自己  把夜色焚烧了吧  如果它不能做一件填补空洞的外衣  这不是一个赌局?但在这茫茫的莽原上  我走得像一个失败的赌徒  想起以后还得摧枯拉朽地走下去  我的肩胛骨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