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目标。近些年来,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农民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对生态乡村建设理解不够等困境和问题。为破解这些困境,文章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以期对顺利推进我国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生态乡村 桂林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52-02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广西依据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力争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目标。桂林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正在加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生态乡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但是,近些年来,因为部分基层政府盲目追求GDP和不合理地扩展城镇,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当前,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加强生态乡村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采取个别访谈、实地走访、查询资料等多种方式,对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既着力分析该市生态乡村建设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又深刻剖析当前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相关分析,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以期对顺利推进我国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一、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现状
通过对桂林市部分典型乡村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前,基层政府在进一步巩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和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精神,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本着以民为本,对环境负责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工作。经过努力,各县(区)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生态乡村建设,农村交通、饮水、环保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不用进城也能享受到城镇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民就地城镇化。二是生态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阳朔遇龙河生态示范区建成后,沿线19个自然村大部分老百姓通过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或进遇龙河漂流有限公司就业,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现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三是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阳朔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太平洋建设集团、深圳华侨城、美国世纪成功集团等一批知名大企业到阳朔洽谈合作事宜;又如龙胜县吸引了很多客商到龙脊梯田、龙胜温泉生态乡村示范区经商做旅游开发,做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二、当前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中,各县(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生态乡村建设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农村群众对生态乡村的建设主动参与性不强,在政府积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许多群众只是被动的参与,而未形成主动投身建设生態乡村的意识;另一方面是项目资金和工作协调不到位,许多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持续开展;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对“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度、广度的理解需进一步拓展,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点和盲区,少数干部存在松懈情绪等。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参与主体意识不强。生态乡村建设是群众性的活动,农民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乡村,是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群众作为活动“主人翁”的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然而,纵观之前清洁乡村的建设情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众多的群众积极地投身到了乡村建设的活动中来,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在被动的参与,还未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探访部分老百姓时,调查组发现许多村民说不清“三化”是什么,不了解活动的意义;有的则认为这完全就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是群众需要考虑的。大部分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在开展了“清洁乡村”活动后,又进入了“生态乡村”环节,但环境卫生反弹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2.建设资金相对不足。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近几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善配套的旅游设施,相对于旅游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目前,农村的污水处理厂、排污沟、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垃圾箱等均未得到全面建设和保障,农村垃圾仍未得到有效处理。生态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许多村庄缺乏规划性建设,农村电线路乱搭,民房建筑风格各异,村容村貌与周边生态环境极不协调,要逐步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在“美丽广西”系列活动中,自治区出台了配套的政策和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但这对广大农村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二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生态乡村建设许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资金,即使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的投入。三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桂林市广大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较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融资明显不足。
3.对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解不够。在生态乡村活动的开展中,许多群众甚至较多干部认为村屯绿化就是种树,饮水净化就是通水,道路硬化就是修路。其实,这些工作相关部门一直在做,而且都是常规工作。但是,在许多乡镇和乡村,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仅仅只片面地停留在种树修路上,而忽略结合乡村环境改善、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升华去整体谋划和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照搬城市规划,存在“千村一面”现象,没有鲜明突出的乡村特色;二是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调整政策,但由于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加之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危机。三是农村产业发展规模过小,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目前桂林市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难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新农村主导产业难以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经济的制约也影响生态乡村建设的全面持续开展。 三、生态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1.强化思想认识,调动群众自觉。生态乡村建设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群众主体性的集中展现。在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推动群众解放思想,调动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一是逐步改造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要意识到,广大农民长久以来对农村环境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认为农村脏、乱、差很正常,最多就是扫扫自家屋舍,没有维护整体环境的自觉意识,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改变这一错误认知的思想,所以要转變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潜移默化影响,领导干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二是拓展生态乡村活动的宽度和广度。要改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不能把生态乡村建设仅仅局限于种种树通通水修修路那么片面,而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扶贫攻坚、村屯建设去整体规划,结合人居环境、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升华去整体推进。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宣传生态乡村建设知识、主要内容、重要意义,让农民了解、支持、参与生态乡村建设,树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理念。还要宣传不维护生态环境,不保护地球家园对未来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意识到建设生态乡村的重要意义。四是注重完善推动工作持续开展的相关制度。活动的开展是否顺利,效果是否长久,有没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关键。制定的制度必须切实管用,高效可行,因地制宜,而不是空洞的无用的条文,要引导群众按制度执行。例如激励机制必须让群众看得见实惠、尝得到甜头,享受到成果,从而主动参与到生态乡村建设中来。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加强生态知识的培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例如可分批次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各级职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教学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改善农民知识结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
2.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发展举措。当前桂林市的生态乡村建设主要依赖于上级资金投入,而未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多在资金的筹措上想办法,下功夫。第一,应积极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使他们有参与产业发展的兴趣;第二,要积极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分子;第三,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设投资;第四,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专款专用,绝不可使有限的资金被用作他途,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3.注重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创建生态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要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标准,促进规划的科学化,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在规划理念上要有长远计划,不做短平快之举,要在全市总体规划和各县规划下,做好乡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要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能够和当地水土相服,防止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涂脂抹粉”工程;在规划执行上:必须防止任意改动原有规划设计,特别是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更要审慎对待;在规划衔接上: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总之,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只是全国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且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因此,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破除困境和问题,走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乡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姜伦培.城市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2]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作者单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广西桂林 541003)
[作者简介:黄巍(1964—),男,汉族,广西桂林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责编:李雪)
关键词:生态乡村 桂林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52-02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广西依据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力争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目标。桂林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正在加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生态乡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但是,近些年来,因为部分基层政府盲目追求GDP和不合理地扩展城镇,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当前,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加强生态乡村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采取个别访谈、实地走访、查询资料等多种方式,对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既着力分析该市生态乡村建设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又深刻剖析当前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相关分析,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以期对顺利推进我国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一、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现状
通过对桂林市部分典型乡村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前,基层政府在进一步巩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和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精神,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本着以民为本,对环境负责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工作。经过努力,各县(区)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生态乡村建设,农村交通、饮水、环保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不用进城也能享受到城镇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民就地城镇化。二是生态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阳朔遇龙河生态示范区建成后,沿线19个自然村大部分老百姓通过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或进遇龙河漂流有限公司就业,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现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三是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阳朔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太平洋建设集团、深圳华侨城、美国世纪成功集团等一批知名大企业到阳朔洽谈合作事宜;又如龙胜县吸引了很多客商到龙脊梯田、龙胜温泉生态乡村示范区经商做旅游开发,做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二、当前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中,各县(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生态乡村建设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农村群众对生态乡村的建设主动参与性不强,在政府积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许多群众只是被动的参与,而未形成主动投身建设生態乡村的意识;另一方面是项目资金和工作协调不到位,许多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持续开展;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对“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度、广度的理解需进一步拓展,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点和盲区,少数干部存在松懈情绪等。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参与主体意识不强。生态乡村建设是群众性的活动,农民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乡村,是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群众作为活动“主人翁”的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然而,纵观之前清洁乡村的建设情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众多的群众积极地投身到了乡村建设的活动中来,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在被动的参与,还未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探访部分老百姓时,调查组发现许多村民说不清“三化”是什么,不了解活动的意义;有的则认为这完全就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是群众需要考虑的。大部分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在开展了“清洁乡村”活动后,又进入了“生态乡村”环节,但环境卫生反弹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2.建设资金相对不足。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近几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善配套的旅游设施,相对于旅游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目前,农村的污水处理厂、排污沟、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垃圾箱等均未得到全面建设和保障,农村垃圾仍未得到有效处理。生态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许多村庄缺乏规划性建设,农村电线路乱搭,民房建筑风格各异,村容村貌与周边生态环境极不协调,要逐步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在“美丽广西”系列活动中,自治区出台了配套的政策和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但这对广大农村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二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生态乡村建设许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资金,即使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的投入。三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桂林市广大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较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融资明显不足。
3.对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解不够。在生态乡村活动的开展中,许多群众甚至较多干部认为村屯绿化就是种树,饮水净化就是通水,道路硬化就是修路。其实,这些工作相关部门一直在做,而且都是常规工作。但是,在许多乡镇和乡村,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仅仅只片面地停留在种树修路上,而忽略结合乡村环境改善、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升华去整体谋划和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照搬城市规划,存在“千村一面”现象,没有鲜明突出的乡村特色;二是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调整政策,但由于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加之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危机。三是农村产业发展规模过小,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目前桂林市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难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新农村主导产业难以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经济的制约也影响生态乡村建设的全面持续开展。 三、生态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1.强化思想认识,调动群众自觉。生态乡村建设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群众主体性的集中展现。在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推动群众解放思想,调动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一是逐步改造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要意识到,广大农民长久以来对农村环境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认为农村脏、乱、差很正常,最多就是扫扫自家屋舍,没有维护整体环境的自觉意识,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改变这一错误认知的思想,所以要转變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潜移默化影响,领导干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二是拓展生态乡村活动的宽度和广度。要改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不能把生态乡村建设仅仅局限于种种树通通水修修路那么片面,而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扶贫攻坚、村屯建设去整体规划,结合人居环境、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升华去整体推进。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宣传生态乡村建设知识、主要内容、重要意义,让农民了解、支持、参与生态乡村建设,树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理念。还要宣传不维护生态环境,不保护地球家园对未来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意识到建设生态乡村的重要意义。四是注重完善推动工作持续开展的相关制度。活动的开展是否顺利,效果是否长久,有没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关键。制定的制度必须切实管用,高效可行,因地制宜,而不是空洞的无用的条文,要引导群众按制度执行。例如激励机制必须让群众看得见实惠、尝得到甜头,享受到成果,从而主动参与到生态乡村建设中来。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加强生态知识的培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例如可分批次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各级职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教学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改善农民知识结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
2.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发展举措。当前桂林市的生态乡村建设主要依赖于上级资金投入,而未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多在资金的筹措上想办法,下功夫。第一,应积极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使他们有参与产业发展的兴趣;第二,要积极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分子;第三,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设投资;第四,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专款专用,绝不可使有限的资金被用作他途,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3.注重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创建生态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要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标准,促进规划的科学化,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在规划理念上要有长远计划,不做短平快之举,要在全市总体规划和各县规划下,做好乡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要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能够和当地水土相服,防止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涂脂抹粉”工程;在规划执行上:必须防止任意改动原有规划设计,特别是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更要审慎对待;在规划衔接上: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总之,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只是全国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且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因此,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破除困境和问题,走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乡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姜伦培.城市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2]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作者单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广西桂林 541003)
[作者简介:黄巍(1964—),男,汉族,广西桂林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