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学习法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关系到历史课程教学能否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关系到能否有效推进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要真正把内容单一、枯燥,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历史教材内容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加强师生互动,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合理的问题,在教学的情境中进行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 探究式学习法 问题 设计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1】探究式学习法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相关的教材内容的教学及课堂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然而,如何才能在历史课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从而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合理设计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要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对学生提出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才能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适度而恰当的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即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因为过于浅显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声附和的回答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时可提问,"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对于这个问题,稍加思索之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能谈出一些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这是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应该注意到课堂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和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老师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提问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在提问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提出问题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2】 这启示我们,提问的艺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当我们明确了问题设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法的关键地位之后,就要把侧重点放在怎样把设计好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境改变,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方法:
(一)诱导式提问
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当时在秦国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显然比起"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二)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3】
例如,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第一,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第二,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第三,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第四,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4】
例如讲"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时可提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教师马上追问"英国为什么要占领中国这个市场?"学生回答为了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教师接着问:"推销商量、掠夺原料与鸦片输入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因为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未达到目的,所以改用向中国偷运鸦片的办法。教师接着又问"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占领中国这个市场?"学生回答当时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为英国侵入从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这个问题分析透彻。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既注意问题对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为此,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三个结合,八个做到"。三个结合是: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知识结合。八个做到是:第一,要设计适度的、又有一定深度的、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有作用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不具唯一性;第二,教师在提问后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 相互议论、讨论甚至辩论,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或下结论;第三,要允许学生答错问题,甚至允许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进行辩护;第四,对学生的不正确观点不要简单否定,更不能指责、嘲弄,而是应当采用分析、说理的办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择,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对学生的活动要真正予以重视,要让学生感受自己发言的价值;第六,要注重学生活动的广泛性,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第七,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第八,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法的问题设计和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并把设计好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境改变,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注意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2】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3】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4】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关键词:历史教学 探究式学习法 问题 设计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1】探究式学习法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相关的教材内容的教学及课堂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然而,如何才能在历史课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从而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合理设计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要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对学生提出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才能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适度而恰当的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即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因为过于浅显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声附和的回答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时可提问,"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对于这个问题,稍加思索之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能谈出一些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这是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应该注意到课堂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和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老师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提问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在提问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提出问题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2】 这启示我们,提问的艺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当我们明确了问题设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法的关键地位之后,就要把侧重点放在怎样把设计好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境改变,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方法:
(一)诱导式提问
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当时在秦国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显然比起"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二)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3】
例如,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第一,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第二,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第三,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第四,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4】
例如讲"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时可提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教师马上追问"英国为什么要占领中国这个市场?"学生回答为了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教师接着问:"推销商量、掠夺原料与鸦片输入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因为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未达到目的,所以改用向中国偷运鸦片的办法。教师接着又问"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占领中国这个市场?"学生回答当时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为英国侵入从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这个问题分析透彻。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既注意问题对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为此,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三个结合,八个做到"。三个结合是: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知识结合。八个做到是:第一,要设计适度的、又有一定深度的、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有作用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不具唯一性;第二,教师在提问后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 相互议论、讨论甚至辩论,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或下结论;第三,要允许学生答错问题,甚至允许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进行辩护;第四,对学生的不正确观点不要简单否定,更不能指责、嘲弄,而是应当采用分析、说理的办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择,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对学生的活动要真正予以重视,要让学生感受自己发言的价值;第六,要注重学生活动的广泛性,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第七,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第八,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法的问题设计和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并把设计好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境改变,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注意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2】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3】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4】魏章授:《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