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支撑:成就作文构思方圆之器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认为:语文其实就是语言和作文两个方面。的确,作文在语文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现实却真真切切地摆在广大语文教育者面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路的混乱却是最主要的。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缺乏一个明晰的思路,这就使他们的作文显得杂乱无章。如何规范他们的作文思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以初中作文为例,从找线索、定三点两大方面入手,对记叙文的构思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记事类作文 点线构思 方法引导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语文就是说与写的结合,说就是语言,写当然就是作文。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且不说作文的记事抒怀功能,只看其在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就知道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了。在整个语文学习中,作文可谓实实在在地占了“半壁江山”。语文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要学会熟练地写作记叙文。教学生写作记叙文也就成为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笔者调查发现:当下初中生能写好记叙文的着实不多,现实情况堪忧。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的产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作文教学谈一点浅见:
  构思缺失——初中作文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软脚
  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相信只要经历过考试的学生都十分清楚,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手好文章,但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作文写得得心应手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无法写好作文呢?有人认为是阅读量太小。是的,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学生读了很多书籍,但写作文时仍然感觉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于是开始运用大量在各类书籍中搬来的精美词语进行堆砌,形成了空洞乏味的所谓作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依据记叙文的特点,在仔细阅读大量初中学生的作文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不在于语言的精美,而在于情节结构的把握。
  新课标对初中生作文的要求是能文通字顺地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结构。这里的结构其实就是属于构思的范畴。但实际情形是,学生写作文时普遍缺乏构思,不具备构思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条理不清。《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这样注解作文,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其实作文就是对生活经验的重现。既然是重现生活,学生就应该有事可写,关键是怎么写。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作文素材相当丰富,但凌乱不堪,可谓“东一榔头西一棒”。如果他们在写作文前稍加构思,正确安排一下顺序,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了。
  2.轻重不分。每一篇作文都应该有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写作文时应该围绕主题来选择一两个中心事件,重写中心事件,略写次要事件,这样作文才能显得主次分明,否则就会轻重不分。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作文写了好几件事情,如果单独拿出来,他所写的事情都充满趣味,但几件事情放到一起,而且没有任何轻重的区别,这样的作文就重点不突出,主次不明确了。
  3.主题不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作文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纯粹是为了写事而写事,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有趣味的。
  综上所述,构思对作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失了构思的引领,这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一只软脚。对于这只软脚,我们必须面对,只有这样,才可能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点线串联——助力记事类作文踯躅前行的拐杖
  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用点线串联法来引导学生写作文,让点线构思成为初中作文前行的拐杖。
  1.点线串联法的概念厘定。
  点线串联法的概念厘定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首先,点线串联法是一种方法的建构与运用。也就是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一种方法论的指导,让他们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建立作文构思的模式。所谓“成竹在胸”,就是要先对作文进行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表现什么、有什么可写、如何写,这些都必须先有一个印象,形成这个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构思的过程,而构思法就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构思的一种途径。其次,点线串联法的核心是“点线”。这里所谓的“点”,是学生作文的切入点、基本点、触发点,“线”则是指记叙文中的时间线或者是情感线。一篇好的记叙文,需要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这就是切入点。“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然而,写好了开头只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在文中,因此我们还要把握住基本点,也就是作文要写几件事。至于触发点,就是能表达中心,触动读者情感的部分,在一篇作文中,这个部分是需要详写的,要写细节。以上的这些内容只是单个的点,要成为整体,必须有一根线来加以贯穿,而记叙文用得较多的就是时间线或者情感线。因此,点线串联法就是教给学生以时间或情感的变化为主线,合理安排文章开头、事件、细节的一种作文构思方法,让他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写作之前确定作文的内容。
  2.点线串联法实施的可能性。
  一种方法的好坏不在于它的理论深度与高度,而在于它实施的可能性。如果这种方法可以让大多数人在实践中运用,那它就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否则一切都是枉然。点线串联法贴近初中学生作文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简单易行为主要特点。
  3.点线串联法的实施路径。
  (1)根据作文要求定主线。
  拿到一个作文题,我们首先要看它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去揣摩其主题,这个主题的确定就是主线的依据。也就是说,只有这个主题确定了,我们才可以指导学生依据主题定主线。下面以笔者在命题作文“梦”的训练中的做法为例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多立意的命题作文,它可以有很多种主题方向。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主题方向,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可以是对梦的追忆。如果是对未来的憧憬,那写作的主线就应该是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条线的确定就让作文变得相对自由一点;如果主题是对梦的追忆,那写作的主线就应该是时间线了,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事件的先后安排。   定下了主线,再围绕主线找材料就简单多了。另外,有了这条主线,学生的思路就不至于混乱而写出前后颠倒、文无伦次的作文了。
  (2)沿着主线选择基本点。
  初中记叙文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和记事两大类,但不管是哪一类都离不开事件。如果把一篇优美的作文比作一串项链的话,那事件就是构成项链的珍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一样,如果没有素材,再好的主题立意都是空话,但作文又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用、都可以用的,这就关系到选材了。所谓选材就是材料的选择,因为作文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运用材料,而是要选择对主题立意有用的材料,这样所选的材料就是作文的构成部分。上面所说的基本点就是指选择后的材料。
  在基本点选择确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紧扣主题,即尽可能选择反映主题、能让主题得到升华的事例。如:上面所说的作文训练中,有一位学生确立的题目为“心若在,梦就在”。剖析后得出“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它”的主题,那他在选择基本点的时候就必须抓住“心中有梦”和“梦想成真”这八个字。经过寻找,他找到了很多自己为梦想而拼搏的事件,如:坚持不懈地练习舞蹈、舞蹈表演的成功等等,这就符合了前面的原则,但如果就用这些例子来写,似乎特别平淡。所以,我们还要有第二个原则,沿着主线找反例。这里还是要先确定主线——时间。很显然,梦想的实现要有一定的时间,而且他所选的事例也的确有时间的先后。因此,笔者就让他沿着文中的时间线找与成功相反的例子。于是,他又找到了“蹩脚的男子舞蹈”和“不敢提舞蹈”两件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整理形成一条线上的几个基本点:①由舞蹈梦而引起的疯狂练舞;②第一次蹩脚的男子舞蹈而引发尴尬;③不敢再提舞蹈;④由于不甘心而偷着练舞;⑤最终的成功与感慨。有了这五个基本点,整篇作文的框架也就出来了。
  基本点是作文叙事的基础,只要选好了基本点,就等于打开了作文的话匣子,作文当然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3)基本点中挖掘触发点。
  选出了基本点,打开了作文话匣子,并不等于就写好了作文。因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有详有略、错落有致的,如果不辨轻重地将所有事件都记述出来,那恐怕就变成了流水账。如何安排作文的详略呢?笔者的观点就是抓住基本点,在基本点中挖掘触发点。
  前面已经论述,所谓触发点就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或最能打动人的事例。在基本点的所有事例中,肯定有一两个事例是最能打动人的,那就是触发点。在前文所述的学生找到的五个基本点中,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两个触发点,如:由于不甘心而偷着练舞、最终的成功与感慨等。挖出触发点后,作文也就有了详略的安排。对于触发点,我们必须细致地描写,大到比赛的场面,小到一个屈指的动作,总之要抓住一切能反映主题的内容。笔者在对上述学生的指导中引导他细致地刻画了“不甘心而偷着练舞”时的心理以及“最终的成功”后的面部表情,这些细致的描述真切地反映了一个男孩对梦想的渴望和成功时的激动与自豪。这就是寻找触发点在作文中的神奇力量。
  (4)联系整体确定切入点。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开头的构思在点线串联法当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的做法是:联系文章整体确定切入点,这里的切入点就是开头。前面说过,好文章需要波澜起伏,这种波澜如果在开头就有的话,就会引起读者非常强烈的猎奇感,由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前面所述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把“第一次蹩脚的男子舞蹈而引发尴尬”作为切入点,就能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他的舞蹈为什么这么蹩脚?这样也就很自然地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当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恰当的修正。笔者相信:有主线穿引,有三点相伴,学生的作文一定可以越写越好,一定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作文方圆。
  (本文获江苏省第十三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穆圩中学)
其他文献
学校名片  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坚持走“素质+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不断追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学校以“阳光学生心灵、健康学生体魄、启迪学生智能”为核心追求,以“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为价值引领,在学生管理上形成了“一二四小组合作”自主管理模式,在教师教学上形成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1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学生素质教
期刊
“运动的相对性”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与老版本《课程标准(2001版)》相比较,认知性目标的要求从“理解”降为“了解”水平,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必然涉及判断运动和静止的科学方法。滕老师对本节内容的处理体现了情智物理的教学主张,物理教学过程不仅要关
期刊
【摘 要】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学”需要突出“学生总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以“固体的溶解度”教学设计为例,简析了“让课堂从学习经历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合作生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带得走”的“经历教学” 固体的溶解度 学习活动 思维发展  “固体的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中编排的重要教学内容,其中编排的具
期刊
2014年12月15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教师,在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观摩了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中学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理想课堂展示活动。半天的观摩活动中,海南中学的生态教育理念和生态课堂形态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间保持内在的一致、平衡与和谐,学生处于自由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自然状态。从江苏省“十五”立项课题“初中课堂良好状
期刊
“稳住!好,成功了!”4月16日下午,记者一走进连云港市浦南中学的物理探究实验室,就听到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循声望去,只见几名学生正专心致志地研究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一个装有少许细沙的易拉罐被孩子们成功地斜竖了起来。“别小看这个易拉罐,这可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物体重心的实验装置。虽然简陋了点,但效果挺不错。”物理教研组长、探究实验室负责人张允港老师介绍说。而孩子们听到老师的夸奖后,脸上也露
期刊
一、思考教学起点,启动学生思维  课前播放:奥运宣传片;广东亚运会4x100m接力赛中国男子冠军镜头。(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运动话题上)  师:请你描述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例子。(启动学生发散思维)  生: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汽车行驶、水的流动、人登楼梯。  师:很好,同学们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事例。(呈现画面,丰富运动现象的实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看得见的,以及眼睛看不
期刊
多年前听过杨正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和他聊课可能因为大家都比较年轻,他还没有自己鲜明的教学追求。这两年,杨正奎老师关注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的“对话”,而且在思考中实践,颇有见地地指出:对话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杨老师执教的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很好地诠释了他对“对话”的思考与实践。  一、杨老师的《窗》告诉我们对话须要确定一个恰当的起点。对话的起点决定对话的方向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感悟。如何让学生有效地阅读,有深度地感悟,这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能读有所获。本文从抒情主人公入手,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阅读抒情类古诗词的方法。  【关键词】抒情类古诗词 抒情主人公 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内容面广量大,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显示,教师如果想面面俱到,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此外,从“教是为了不教”这一
期刊
一、检查初读感受,导入文章内容  师:今天,我们学习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透过这扇“窗”, 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窗)  师:先问几个小问题。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哪两个?  生:一个是靠窗户近的病人,一个是离窗户远的病人。  师:这两个病人活动的环境是什么地方?  生:是一个病房。  师:这个病房有什么特点?  生:只能容纳两张床。  师:这篇小说最
期刊
去年,我参加了镇江市教研室举办的“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研讨会”,听了五节《孔乙己》,并参加了“对话《孔乙己》的论坛”活动。这次活动引发了我长期以来对“初中语文对话教学”几个基本的常识性问题的再思考。结合这几年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对话”: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方法  什么是“对话”?让我们先看看一些理论表述。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