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重庆市巴南区幸福农庄建设为载体,分析该区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并从建立农村社区化建设协调保障机制、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农村村民自治参与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实践;重庆市巴南区
中图分类号:G521;F3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0--02
1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无一不对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美好乡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战略对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1.2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化,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优化城镇组织体系与发展结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探索,也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1.3 加强农村社区化建设,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条件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阶段,出现了新情况,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有了新要求、新期待。基于此,只有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和推进农村社区化工作,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才能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条件。
2 巴南区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巴南区是重庆主城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长期保持城市和乡村形态的特殊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是重庆市情的缩影。巴南区提出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为抓手来解决“三农”问题,以“三化”解决“三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农村社区化解决农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推动“幸福农庄”和“特色小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成为巴南区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之一。
2.1 多举措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巴南区以幸福农庄建设为载体,七大举措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如根据巴南区农村发展实际,严格遵循村民自愿、政府主导、民主管理、规划引导和“五统一”的基本原则,以“七坚持七严防”为主要举措推动幸福农庄建设。主要做法是坚持科学民主选址,严防“被动民主”;坚持资金平衡,严防负债建设;坚持幸福农庄建设民主管理,严防政府主导过甚;坚持幸福农庄入住资格严格审查,严防出现“建新不拆旧”;坚持集体房屋“五统一”管理原则,严防小产权房出现;坚持幸福农庄建设分类管理,严防农村棚户区出现;坚持幸福农庄建设综合监管,严防违法建设。幸福农庄建设始终保持原有田园风貌,坚持配套设施建设与农村原有生产生活相适应。
2.2 探索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巴南区通过努力,在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离层级的基础上,后续管理是主要以村“两委”为主体,通过探索建立幸福农庄党支部,引领带动社区规范化管理。建立村委会、业委会、楼栋主,业主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幸福农庄管理委员会,并通过共建共管、共同参与,实现农民的自我约束、自我适应和自我管理。同时,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蔬菜地、集中养殖区、殡葬一条龙服务场所和公益性墓地,有效解决农户素材种植、畜禽喂养以及丧葬问题。积极探索建立起解决大中专学生、服刑人员、残疾人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帮扶与自救、关心与依赖等农村管理问题的新机制,在实现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2.3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巴南区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照“六通六有”配套建设。包括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通信、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及幼儿园等,从而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同时,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治安、商贸和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就业培训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保障农民住得进、待得下、住得好。此外,还探索了创新和优化社区安全巡防机制,为农村社区筑起了一道安全保卫墙。
2.4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和城乡一体发展必须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巴南区把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专门出台文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来源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和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选好用好村级组织领头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强化镇村社区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进行村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考察调研学习,拓宽城乡一体发展眼界。三是建立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合适的年轻人担任相关职务,并充分发挥老干部的带动作用,促进年轻干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3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强化理念和规划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化建设协调保障机制
一是农村社区化建设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农村社区的不同发展情况,经济条件、人口状况、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二是建立规划、国土、交通、市政和财政等各部门在农村社区化建设管理上的工作协调机制,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规划、发展保障。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村社区化发展人的问题。在多渠道引进人才扎根农村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在培养、使用、出路和待遇上做好政策衔接,完善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打通农村选不到、引不回、留不住优秀人才的关节。
3.2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农村社区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区居民、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多方参与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社区筹资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身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财政支农新模式。积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等各项补助资金,合法合规统筹安排使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奖励及税收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的有效配置。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参建帮扶机制,动员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等形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以多种形式资助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四是建立农村社区发展基金,利用这个平台,把农村基建投入、公益事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一起。
3.3 营造活跃的基层民主管理氛围,建立村民自治参与机制
按照“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准确定位农村社区职能,坚持不懈推进村民自治。处理好农村与社区、农村社区内部组织、政府推动与农民参与的关系。营造活跃的基层民主管理氛围,建立村民自治参与机制,让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扩大农民各种类型的参与机制,让各种类型的农村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同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3.4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
农村社区服务提供水平的高低,与居民享受到的现代化生活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建立应以需求为导向,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局着眼,从农村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项着手,完善社会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要把完善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通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健康保健和社区就业培训等。三是采取“培育+补贴+奖励+购买”方式,大力扶持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如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就业服务指导,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等。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实践;重庆市巴南区
中图分类号:G521;F3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0--02
1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无一不对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美好乡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战略对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1.2 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化,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优化城镇组织体系与发展结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探索,也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1.3 加强农村社区化建设,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条件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阶段,出现了新情况,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有了新要求、新期待。基于此,只有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和推进农村社区化工作,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才能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条件。
2 巴南区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巴南区是重庆主城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长期保持城市和乡村形态的特殊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是重庆市情的缩影。巴南区提出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为抓手来解决“三农”问题,以“三化”解决“三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农村社区化解决农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推动“幸福农庄”和“特色小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成为巴南区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之一。
2.1 多举措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巴南区以幸福农庄建设为载体,七大举措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如根据巴南区农村发展实际,严格遵循村民自愿、政府主导、民主管理、规划引导和“五统一”的基本原则,以“七坚持七严防”为主要举措推动幸福农庄建设。主要做法是坚持科学民主选址,严防“被动民主”;坚持资金平衡,严防负债建设;坚持幸福农庄建设民主管理,严防政府主导过甚;坚持幸福农庄入住资格严格审查,严防出现“建新不拆旧”;坚持集体房屋“五统一”管理原则,严防小产权房出现;坚持幸福农庄建设分类管理,严防农村棚户区出现;坚持幸福农庄建设综合监管,严防违法建设。幸福农庄建设始终保持原有田园风貌,坚持配套设施建设与农村原有生产生活相适应。
2.2 探索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巴南区通过努力,在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离层级的基础上,后续管理是主要以村“两委”为主体,通过探索建立幸福农庄党支部,引领带动社区规范化管理。建立村委会、业委会、楼栋主,业主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幸福农庄管理委员会,并通过共建共管、共同参与,实现农民的自我约束、自我适应和自我管理。同时,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蔬菜地、集中养殖区、殡葬一条龙服务场所和公益性墓地,有效解决农户素材种植、畜禽喂养以及丧葬问题。积极探索建立起解决大中专学生、服刑人员、残疾人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帮扶与自救、关心与依赖等农村管理问题的新机制,在实现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2.3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巴南区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照“六通六有”配套建设。包括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通信、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及幼儿园等,从而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同时,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治安、商贸和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就业培训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保障农民住得进、待得下、住得好。此外,还探索了创新和优化社区安全巡防机制,为农村社区筑起了一道安全保卫墙。
2.4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和城乡一体发展必须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巴南区把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专门出台文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来源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和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选好用好村级组织领头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强化镇村社区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进行村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考察调研学习,拓宽城乡一体发展眼界。三是建立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合适的年轻人担任相关职务,并充分发挥老干部的带动作用,促进年轻干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3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强化理念和规划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化建设协调保障机制
一是农村社区化建设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农村社区的不同发展情况,经济条件、人口状况、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二是建立规划、国土、交通、市政和财政等各部门在农村社区化建设管理上的工作协调机制,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规划、发展保障。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村社区化发展人的问题。在多渠道引进人才扎根农村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在培养、使用、出路和待遇上做好政策衔接,完善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打通农村选不到、引不回、留不住优秀人才的关节。
3.2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农村社区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区居民、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多方参与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社区筹资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身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财政支农新模式。积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等各项补助资金,合法合规统筹安排使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奖励及税收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的有效配置。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参建帮扶机制,动员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等形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以多种形式资助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四是建立农村社区发展基金,利用这个平台,把农村基建投入、公益事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一起。
3.3 营造活跃的基层民主管理氛围,建立村民自治参与机制
按照“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准确定位农村社区职能,坚持不懈推进村民自治。处理好农村与社区、农村社区内部组织、政府推动与农民参与的关系。营造活跃的基层民主管理氛围,建立村民自治参与机制,让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扩大农民各种类型的参与机制,让各种类型的农村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同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3.4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
农村社区服务提供水平的高低,与居民享受到的现代化生活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建立应以需求为导向,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局着眼,从农村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项着手,完善社会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要把完善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通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健康保健和社区就业培训等。三是采取“培育+补贴+奖励+购买”方式,大力扶持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如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就业服务指导,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等。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