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 岁物丰成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西吉县着力打造全县的五大产业优势区,在红耀、新营、田坪等西部乡镇着力打造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在兴隆、什字、马莲等乡镇着力打造草蓄产业优势区;在硝河、将台堡、马莲等乡镇着力打造冷凉蔬菜产业优势区;在兴平、震湖等乡镇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优势区;在偏城乡涵江村、硝河乡新庄、将台堡镇深岔村等17个乡镇24个村,加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着力打造无籽粒玉米区。
  2020年的丰收,对于西吉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的丰收,关乎乡村振兴、关乎脱贫攻坚、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今,西吉风调雨顺,草足牛肥、菜多价好、五谷丰登,马铃薯更是长得个大条顺。
  “洋芋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9月的红耀乡,一片由马铃薯汇聚而成的绿色海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微风吹过,薯海碧波荡漾,高调昭示着丰收。
  红耀乡位于西吉县西北部,高海拔、低气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天然环境良好,马铃薯生长优势得天独厚,是西吉县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乡里的农户们靠着马铃薯增收致富,小庄村熊志忠带着村民们所耕种的坡地更是3次创马铃薯单产全区最高纪录,被传为佳话。
  小庄村位于山区,曾经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高寒干旱、土地广种薄收,村民们常年靠着几亩冬小麦和豌豆讨生活、填肚子,马铃薯亩产量也是从未超过500公斤,只能算是农民勉强糊口的“洋芋蛋”“救命薯”。
  2007年开始,针对干旱少雨底墒不足现状,西吉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压麦扩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小庄村推广马铃薯春覆膜种植。熊志忠积极响应,一场春雨过后,他就给自家地里覆了地膜。“当时政府免费给农户提供地膜,可大伙都嫌麻烦不愿意铺,我就找人开着自家3台四轮车,给别的地里也铺,能铺多少铺多少。”熊志忠回忆说。
  西吉严重缺水,用这种方式,小庄村的地里锁住了雨水,当年地膜马铃薯亩产就达到1000公斤。尝到甜头的熊志忠开始不断尝试科学种植,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开始实行后,他第一批选用脱毒种薯,亩产量和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以前的薯种退化和病虫害严重,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洋芋蔓就变成一堆枯草,脱毒种薯直到收获,枝蔓、叶子都还翠绿翠绿的,结出的马铃薯个头大,外观漂亮均匀,口感绵软,不生虫、不生病。”
  2011年、2014年、2017年,熊志忠3次打破全区马铃薯单产纪录,亩产分别达到5116.4公斤、6162公斤、6246.98公斤。在他的带动下,小庄村也变成了马铃薯种植大村。“全村马铃薯总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户均种植面积超过40亩,好几个种植户都超过100亩。”熊志忠的语气略带自豪,“这几年,生态好、雨水足,我们村的马铃薯,年年都是大丰收。去年亩产2500公斤,今年预计能达到3000公斤。”
  小庄村的马铃薯,主要走“鲜薯外销”的路子。“我们和云南、四川、甘肃的一些市县结成销售对子,每年到收获的时候,他们专车来拉。拉不完的,村民都存在自家洋芋窖里,等价格好的时候,再拉出去卖。”熊志忠说,小庄村的马铃薯不愁卖不完,只愁不够卖,靠着出售马铃薯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小庄村也从以前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纯收入12223元的富裕村。
  西吉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年来,西吉县把培育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推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增值。建成宁夏佳立、西吉恒丰、西吉守强3个脱毒繁育中心,年繁育原原种5000万粒,年扶持13家种薯企业(合作社)稳定建设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脱毒种薯应用率达90%以上。全县万吨以上淀粉加工企业现有6家,个体三粉加工户2000多户,具有年加工马铃薯鲜薯90万吨、生产淀粉13万吨的能力。
  丰收季节,西吉县80多万亩马铃薯汇聚成海,这个昔日山区的“救命蛋”,在西吉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从单纯充饥的食物,变成今日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火热的冷凉蔬菜
  气温低、光照足、秋雨充沛的气候特点,让西吉县的山区成为了马铃薯的故乡,河畔、川道则成了冷凉蔬菜的温床。种植蔬菜,在西吉县传承已久。“打我记事起,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要种上几亩芹菜。”在将台堡镇保林村村民杨保林的记忆中,芹菜中间的嫩芽,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美味,“又甜又脆,满口留香。”
  “西吉西芹”,是马铃薯之外的又一个招牌。“西吉西芹”先后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10年 “西吉西芹”通过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评审,誉名西吉为“中国西芹(产业)之乡”。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西吉西芹优越的品质:皮薄、纤少、柔嫩、味鲜、色亮。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又让它广受菜农喜欢。“只要是种菜的,家里肯定要种点芹菜。”杨保林家种了3亩地,有2亩是芹菜,2019年经历了菜市的“寒流”后,2020年蔬菜价格回温。8月底,杨保林以每亩1.2万的价格将2亩芹菜全部出售。
  除了西芹,近年来西吉县还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按照“突出主导、多元互补、订单种植、错季销售”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蔬菜布局,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端品种,引进蔬菜新品种160个以上,种植迟菜心、圆叶菠菜、龙牙和大芥兰等特色蔬菜1200多亩。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0个2.5万亩以上,切实转变了农民的观念、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全县蔬菜产业质的提升。
  “西兰花、松花菜、辣椒、芥蓝、菜心等市场前景好的蔬菜我们也种,而且品质还不错。”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相锋说道。他身后的西吉县向丰臻品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翠绿挺拔的菜心和忙碌地采摘工人将基地装饰成一幅田园画卷。“菜心主要销往广东、福建、重庆等南方市场,每年能采摘4次,现在正在采摘第三茬。”苏相锋介绍。   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当地老百姓土地1500亩,带领当地农户种植面积为2000亩,建设蔬菜装卸钢结构大厂棚1000平方米。基地常年务工人员170多人,采摘期最大用工量400多人,年季节性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冷凉蔬菜种植,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西吉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大力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020年已创建标准化基地28个,面积达3万多亩,其中订单生产、共建外销基地面积占到了种植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多方发力,为西吉县蔬菜打开销路、赢得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西吉县冷凉蔬菜整体销售持续走热,蒜苗、西兰花、菜心、红笋等蔬菜上市价格均突破历史纪录。
  小杂粮的“大使命”
  深秋时节的吉强镇芦子沟村,有着金灿灿的张杂谷穗、莜麦地里繁忙的收割、空地上热闹的扬场,还有新鲜莜麦被高温炒熟时散发的扑鼻香气。
  宁夏兴鲜杂粮公司副总经理常晓云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正在做莜麦炒面的产品研发。“把莜麦炒熟后磨成面粉,再试着加入亚麻籽、花生、芝麻等,看哪种配方香味和营养价值最好。”常晓云说着,抓起一把炒熟的莜麦放进嘴里咀嚼,“这是丰收的香味,不管是莜麦还是亚麻籽,今年的收成都是近几年最好的,产量比去年高出三分之一,产值预计可以达到850万元。”
  基地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打包当天要发往外地的小米,快递盒子已经堆成了小山。辽宁、上海、常德、合肥、乌海……快递单上的地址,几乎囊括了全国。
  小秋杂粮种植是芦子沟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7760亩,小秋杂粮种植面积就占到3000多亩,种类以张杂谷为主。“咱们这儿土质好、海拔高、日照充足,生长的小米不论从黏稠度和出油量来说都属上品,营养价值较高。村民种植的小米被兴鲜杂粮公司以高出市场价格5%进行收购。农产品销售旺了,农民种植杂粮、发展脱贫的信心也就足了。” 芦子沟驻村第一书记陈昌说,靠着种植小秋杂粮,芦子沟村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0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的50%下降至0.14%。
  “小杂粮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非常适应西吉冷凉、干旱的气候,这两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高。”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永红说,2020年,西吉县建设了500亩以上的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45个,推行“基地+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加工企业”等模式,发展小杂粮产业。
  按照“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差异化营销”的思路,西吉县推进杂粮(油料)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广张杂谷13号、宁糜14号、中豌4号等优良品种,不断提升优质杂粮(油料)品质,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年稳定建设杂粮(油料)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全县杂粮(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总产达8.4万吨以上。
  杂粮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西吉县现有杂粮(油料)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杂粮1.2万吨左右,加工生产的优质小米、黄米,糜子、荞麦和豌豆粉,荞麦榛子、荞皮药枕,富硒胡麻油等产品走出了大山,进入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当地杂粮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51人实现就业,人均务工收入可达6000元。小杂粮承担着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使命”。
  “当家小生”养殖业
  脱贫攻坚要有统领全局的产业,西吉县扶贫办主任苏占成告诉记者,前几年县里没有路修路、没有水建饮水工程、没有房建房,这种缺啥补啥“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一年忙下来,越干漏洞越多,越做贫困群众意见越大。“西吉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苏占成越谈兴致越浓。2016年以前,西吉是宁夏响当当的马铃薯种植大县,全县马铃薯面积达11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180万吨,单项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1500元左右。“可由于马铃薯市场价格十分不稳定,单靠这一产业脱贫,心里实在没底。”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实话实说。全乡9个行政村5313户人家,户均10亩地,最高年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可马铃薯市场价格不太稳定,前年每斤0.32元,2019年涨至每斤0.8元,再加上由于环保排污高标准限令出台,县乡多个淀粉加工企业停产,马铃薯销售环节不可控因素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养牛,成为西吉县产业发展的新选择。“不过,为了发展养牛,必须把种植马铃薯的几万亩耕地腾出来改种青贮玉米。2017~2019年,火石寨乡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達到3万亩,养牛存栏达2000头、羊2万只。2019年年底,全乡人均收入10315元,其中种植业占14%、养殖业占32%、劳务输出占42%、政策性收入占12%。”王生海说。
  “我们乡贫困户养牛收入占年收入的48%。”偏城乡党委书记马绍瑞说。3年前全乡养牛存栏9000头,目前达到1.8万头,翻了一番。“种10亩马铃薯不如卖1头西门塔尔牛!”没等记者发问,姚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德强抢着说。马德强拉住记者来到他家牛圈:“你看我家这牛舍建得怎么样?3年前养2头牛,眼下养了29头牛,钱从哪来?乡政府担保无息贷款10万元,去年卖10头牛净赚了6万元,俺家连老带小6口人的日子不用发愁了。”
  “全县养牛业迅猛发展,不仅市场好,也有好政策帮忙。”苏占成介绍说,金融扶贫实施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户均5万~10万元。每头牛买保险,贫困户支付6%,政策补贴94%;养殖基础母牛每头补200元,西门塔尔牛每头补300元……
  有道是“好风凭借力”,仅仅两三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至80万亩,青贮玉米和草畜分别增至60万亩和80万亩,肉牛饲养量40万头、肉羊饲养量100万只、家禽饲养量150万羽,每年肉类总产量6.7万吨,牧业总产值18.1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元,同比增加23%。
  抓住了草畜产业的“牛鼻子”,西吉县初步形成了以什字、兴隆、马莲、吉强为核心的肉牛生产基地,以新营、白崖、沙沟、火石寨为核心的肉羊生产基地。养殖业勃勃兴起,一跃成为新的“当家小生”。
  (部分图片由西吉县委宣传部提供)
其他文献
张键  张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油画学会副会长、原宁夏美协副主席、宁夏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在新加坡及香港举办个展。作品获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奖、宁夏90艺术大展一等奖。人物速写, 34x27cm,纸本水彩山景,34x27cm ,纸本水彩老车,100x90cm风景,80x70cm風景,80x70cm古村落,100x80cm城市一角,90x60cm
期刊
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英雄儿女热血谱就。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民族史诗何其壮烈!  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森(1906~2008年),原名谷景村,山西省临县人。1906 年 12 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24 年考入山西汾阳铭义中学。当时学校就有共产党的活动,建立党、团小组,革
期刊
这里以前干旱少雨、枯焦贫穷,贫困是它的“代名词”。  这里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列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这里脱贫与发展一直牵动着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注关怀关心。  这里一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海固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就在着力兴
期刊
西吉县始终突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攻难点,推动党建与扶贫同向共进,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统筹强导向,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  围绕脱贫加强调度,坚持一切“围绕”、服务和服从脱贫攻坚,开展周督战、月调度、季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部署、推进、考核“三同步”,实现党建引领、服务、推动、保障脱贫攻坚“四加强”。围绕脱贫传导责任,全县县级
期刊
夏日灼灼,在草木葱郁的永宁工业园区,无论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还是紧张忙碌的生产车间,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里奋力发展的铿锵步伐。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6年3月,109国道、京藏高速贯穿其中,是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银川市重要工业基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该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全力以赴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永寧工业园区是自治区循环
期刊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是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其前身宁夏(西吉)闽宁产业园是以闽宁协作对口帮扶为平台,支持建立的工业企业发展集聚区。2012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托寧夏(西吉)闽宁产业园建设发展基础,批准设立宁夏吉德慈善产业园,后更名为宁夏西吉工业园区,并持续加强闽宁协作,同福建省莆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交流共建、友好帮扶合作关系。  园区位于西吉县吉强镇水泉村和袁河村,规划占地面积3123亩,目前已完成
期刊
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注冊资本5000万元,是集艾草等相关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及出口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依托西吉县优质的艾草条件和良好的艾草生产条件,新建成种苗繁育基地2000余亩,在各乡镇保有艾草种植基地6000余亩。公司现有生产线6条,可生产艾灸贴、艾条、艾柱、艾饼、足浴包、艾草养生贴等六大类66种产品。在将台堡镇西坪村和偏城乡上堡村建设扶贫车间2座,就近吸纳建
期刊
2019年以来,西吉县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借助闽宁协作平台,引进了天之涯服饰、吉强服饰、源升服饰、天菲服饰、贤明服饰5家服装加工企业,利用标准化厂房10栋(面积1.44万平方米),安装各类设备1100余台(套),初步形成以服装加工为主的轻工产业发展格局。5家服装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36.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360.2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622人(建档立卡户460人)。  闽宁产业园服饰加工
期刊
西吉县文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养蜂专业户和农户自发成立的互助合作组织,成立于2016年5月,注册资金100万元。目前合作社社员共31人,车间2000平方米、办公室300平方米,展厅500平方米、仓贮1150平方米,县级经销部1个、电商展示厅2处,注册“西蜂堂”商标品牌,配套设施齐全,基本实现了集养殖、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  2019年合作社投资400万元建成“50T天然
期刊
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15年4月入驻西吉工业园区。注册资金500万元,总投资48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年产20000吨马铃薯水晶粉皮、粉条、粉丝生产线1條,马铃薯主食化方便粉丝产品生产线1条。  公司着力于研发生产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水晶粉条、粉丝、粉皮、马铃薯方便粉丝等系列休闲食品,是一家以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公司生产的“塞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