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前花絮】
小樱: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有适合在这样重要的日子读的书吗?
书虫:来,看看这本《红星照耀中国》,会让你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多的了解!
小樱:埃德加·斯诺……作者竟是外国人?
书虫:是的,作者深入一线,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资料,绝对真实可靠!
【虫家讲坛】
1936年,正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6月,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冲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来到陕甘宁边区实地了解、采访,并撰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这些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许多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读物。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中国少年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了解那一段伟大的历史。
还原真正的红色中国
红军真的存在?红军是“土匪”吗?共产党员是不是都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嘟的响声?……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问题或许十分可笑,但在1936年斯诺去红色中国之前,它们确实存在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在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中,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成了一个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斯诺来到了中国西北,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地方,向世界人民展现了红色中国真正的模样。
跟着斯诺一路“冒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待农民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经历,以及一些红军战士们如何因为被剥削、被压迫而加入红军、热爱红军;我们还知道了红军长征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他们在困难面前是多么智慧勇敢;看到了敌人封锁下的保安人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红色地区里的少年们多么朝气蓬勃。这些,都是不曾为外人了解的苏维埃政权,是为世人所惊叹的红色中国。
与领导人多次的对话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让斯诺在四个月的采访里收获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带着他的采访资料、照片和胶卷回到了北平,埋头写作,不久,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的报告文学终于问世,中国红军、中國共产党的真实面貌终于被世界所了解,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也因为这本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优秀的人物刻画
斯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和强烈的追问意识,同时他还具备了娴熟的文字功底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因此,《红星照耀中国》既保持了真实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品质。这部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可以说,《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叙述框架就是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逐步搭建起来的。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生动鲜活、饱满自然。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个体的性格、经历、命运,这也是《红星照耀中国》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
斯诺不仅关注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他对“小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这些几乎一笔带过的情节让“红小鬼”的形象鲜活而可爱,他们身上有着当时中国儿童普遍缺少的高度个人自尊,他们愉快乐观,他们勤劳聪明,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他们,不就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吗?
这样一本优秀的书籍,难道不值得你多读几遍?
(引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关于作者——
1.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42年,斯诺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去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 埃德加·斯诺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关于文本——
1.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该书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2.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一心为公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六(3)班 / 费月如
指导老师 / 刘金凤
共产党人和他们的队伍,食物粗粝、住所简陋,其中很多人放弃了原来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长期艰苦的生活。这里没有贪污浪费、穷奢极欲和腐化堕落,表扬的是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和其他美德,培育和保持着高尚的革命情操。这里官兵一致,干群一心,领袖和群众关系亲密而融洽,革命者为劳苦大众勤奋工作、英勇战斗,人民群众也衷心拥护他们。他们追求崇高的理想,一切只为革命的目标,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奉献,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正如毛主席所说:“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书虫呢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深刻了解那段历史,我们才会更加理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充满希望。
红色精神永不朽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六(5)班 / 肖诗彤
指导老师 / 刘金凤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回望那段热血燃烧的激情岁月,那段烽火连天的悲壮历史,红军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打开梦之锁的唯一钥匙。红色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光华璀璨的红星,照耀着华夏的西北,照耀全中国,不久也将照耀全世界。
如今红领巾随风飘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想大声高呼:埃德加·斯诺先生,您的预言,实现了!
我们少年儿童,要时刻铭记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革命道路,坚定入团入党的决心和信心,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不负青春不负祖国。
书虫呢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先辈们的精神财富被少年儿童们所铭记、所珍视,红星也将更加璀璨!
小樱: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有适合在这样重要的日子读的书吗?
书虫:来,看看这本《红星照耀中国》,会让你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多的了解!
小樱:埃德加·斯诺……作者竟是外国人?
书虫:是的,作者深入一线,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资料,绝对真实可靠!
【虫家讲坛】
1936年,正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6月,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冲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来到陕甘宁边区实地了解、采访,并撰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这些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许多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读物。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中国少年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了解那一段伟大的历史。
还原真正的红色中国
红军真的存在?红军是“土匪”吗?共产党员是不是都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嘟的响声?……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问题或许十分可笑,但在1936年斯诺去红色中国之前,它们确实存在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在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中,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成了一个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斯诺来到了中国西北,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地方,向世界人民展现了红色中国真正的模样。
跟着斯诺一路“冒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待农民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经历,以及一些红军战士们如何因为被剥削、被压迫而加入红军、热爱红军;我们还知道了红军长征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他们在困难面前是多么智慧勇敢;看到了敌人封锁下的保安人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红色地区里的少年们多么朝气蓬勃。这些,都是不曾为外人了解的苏维埃政权,是为世人所惊叹的红色中国。
与领导人多次的对话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让斯诺在四个月的采访里收获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带着他的采访资料、照片和胶卷回到了北平,埋头写作,不久,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的报告文学终于问世,中国红军、中國共产党的真实面貌终于被世界所了解,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也因为这本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优秀的人物刻画
斯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和强烈的追问意识,同时他还具备了娴熟的文字功底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因此,《红星照耀中国》既保持了真实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品质。这部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可以说,《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叙述框架就是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逐步搭建起来的。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生动鲜活、饱满自然。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个体的性格、经历、命运,这也是《红星照耀中国》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
斯诺不仅关注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他对“小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这些几乎一笔带过的情节让“红小鬼”的形象鲜活而可爱,他们身上有着当时中国儿童普遍缺少的高度个人自尊,他们愉快乐观,他们勤劳聪明,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他们,不就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吗?
这样一本优秀的书籍,难道不值得你多读几遍?
(引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关于作者——
1.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42年,斯诺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去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 埃德加·斯诺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关于文本——
1.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该书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2.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一心为公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六(3)班 / 费月如
指导老师 / 刘金凤
共产党人和他们的队伍,食物粗粝、住所简陋,其中很多人放弃了原来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长期艰苦的生活。这里没有贪污浪费、穷奢极欲和腐化堕落,表扬的是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和其他美德,培育和保持着高尚的革命情操。这里官兵一致,干群一心,领袖和群众关系亲密而融洽,革命者为劳苦大众勤奋工作、英勇战斗,人民群众也衷心拥护他们。他们追求崇高的理想,一切只为革命的目标,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奉献,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正如毛主席所说:“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书虫呢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深刻了解那段历史,我们才会更加理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充满希望。
红色精神永不朽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六(5)班 / 肖诗彤
指导老师 / 刘金凤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回望那段热血燃烧的激情岁月,那段烽火连天的悲壮历史,红军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打开梦之锁的唯一钥匙。红色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光华璀璨的红星,照耀着华夏的西北,照耀全中国,不久也将照耀全世界。
如今红领巾随风飘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想大声高呼:埃德加·斯诺先生,您的预言,实现了!
我们少年儿童,要时刻铭记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革命道路,坚定入团入党的决心和信心,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不负青春不负祖国。
书虫呢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先辈们的精神财富被少年儿童们所铭记、所珍视,红星也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