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排队喝网红奶茶的年轻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er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珠江新城花城汇喜茶店门前,排队购买的市民排成一条长队

  说到奶茶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红奶茶”这样的流行时尚。在一般的社会认知中,去买一杯“网红奶茶”是要排队的,长长的队伍里多是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他们浪费半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排队,就是为了一杯时尚感十足的奶茶。
  然后,可能自我回味,但更可能的是发朋友圈。而奶茶及与之相关的话题,也变成一种谈资。
  不清楚队伍里有没有“托”,是不是商业营销套路制造出来的奇观,但很多年轻人排着队去买奶茶“上瘾”,这是事实,也构成了一个消费社会中的景观。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里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但表象恰恰是由某种社会动力驱动某些机制所制造的。对于“排队买奶茶”这个景观来说,社会动力是什么呢?

甜蜜的“小确幸”


  “网红奶茶”的命名本身作出了一个强烈的暗示:它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小资情调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在奶茶店里,排队的场景,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用词,都共同构成了以“奶茶”为媒介的时尚景观。自我认同正是由此而形成,同时,在语言、动作中,消费主义,以及心理上的很多东西已然被掩饰。
  “我们这些嗑奶茶的人基本与瘾君子一样,喝了第一口以后,整个人生就走上了岔路……”
  微博上有这么一句文青味十足而又夸张的话,出自一位网名为“一朵娇花刘”的人之手。这句话显然是喝网红奶茶群体的自我表达,其转发接近四万,点赞两万。
  “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有些人是奶茶做的。
  深圳的热门商区海岸城集中了当前大火的一众奶茶店。2018年9月22日,一個普通的周六午后,几家热门奶茶店前无一不排着十几人的队伍。
  队伍中人,年轻女性为主,多是三三两两地结伴而来,聊天嬉笑,或一起自拍,看起来,等待并没有那么焦躁难耐。
  鹿角巷门口右侧,陈雪和朋友拿着刚买的经典款黑糖鹿丸鲜奶,在鹿头背景前合影。
  这不是陈雪第一次排队买鹿角巷。
  陈雪今年大学毕业,刚从上海到深圳工作不久。
  离开上海前,她与几个朋友约定吃顿离别饭。离约定时间还差两小时,她赶去鹿角巷,为朋友买奶茶,为此排了两小时队。
  三个月后,正值中秋那天,当时送行的朋友自己买了杯鹿角巷,特意拍照发微博表达对陈雪的思念,并感叹手中的奶茶没有陈雪当时排队两小时买的那杯好喝。
  在这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奶茶”的故事里,围绕奶茶的买、喝、晒行为,已不止是满足口腹之欲,还成了社交的一部分。
  像陈雪一样,与好友结伴买奶茶是很多人的常态。独自来排队?那就无法感受“小确幸”了。
  而买到奶茶后,摆拍好,晒出去,是她们在朋友圈打卡的必要操作,也好似一种神圣的仪式。
  可为什么是买奶茶,而不是做别的?最寻常的一种反应是:奶茶好喝。
  不难理解,甜蜜、冰凉,再加上珍珠的Q弹,奶茶的丰富口感意味着味蕾的享受。这种享受的体验,在很多追逐奶茶者那里相通,因为网红奶茶亦有网红配方。
  奶霜莓莓果茶,加珍珠椰果,去冰,不另加糖。
  这份CoCo都可奶茶配方,沈蜜对朋友推荐过多次。调好后的奶茶是粉红色的,杯底厚厚一层黑色珍珠和红色果肉,沈蜜握在手里,拍下照片,发到微信好友群中。
  初次见面很难猜到,一张娃娃脸的沈蜜,已经读博士了。《南风窗》记者与她在海岸城鹿角巷的相约,正合她意,她是感叹过“奶茶不被围剿,我国的禁毒大业就算失败”的人。夸张而又觉得时尚似乎就是她们的风格。
  口味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跟风。
“网红奶茶”的命名本身作出了一个强烈的暗示:它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小资情调相结合的产物。

  “1點點的阿萨姆红茶 波霸、珍珠、椰果 布丁,准备嗑到天荒地老”,网友“一朵娇花刘”的微博下,这份配方点赞量颇高。
  天荒地老未免夸张,流行口味随时而易,奶茶界没有例外。
  如今近乎珍珠般奶茶标配的奶盖,是在这两年喜茶火爆之后,才流行起来的。
  不同于传统奶茶,奶盖茶中的奶与茶分离,厚重的咸味芝士浮在茶汤上,送入口中,稠腻与清淡交织,放在五年前,很难想象奶茶制作还能玩儿出这种花样。
  再往前追溯,开启不少人关于珍珠奶茶的初始记忆的避风塘之类,做法还是奶茶粉兑水,其他奶茶连锁店,也多是类似。
  彼时,速溶奶茶市场广阔,号称“一年卖出三亿多杯,能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奶茶广告铺天盖地,“你是我的优乐美”不绝于耳。
  只是在2016年前后,清爽、健康、有茶香的奶茶才开始取代甜腻的初代珍珠奶茶,成为市场新宠。1點點和喜茶,都恰在此时踩在了风口上。
  有人认为,奶茶的突然火爆,与口味升级有关。似有道理,不过口味社会学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火爆的奶茶现象,还受到更深层逻辑的支配。

资本推手


  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有言:“流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表演,如同市场一样,是一种普遍的形式。”
  奶茶并不自然,作为流行文化的奶茶现象,是在进入资本狂舞、消费升级的时期,才大量而广泛地传播开来。普通的饮用奶茶的行为,自然难以避免地同整个商业社会的运作逻辑相勾连。
  2016年,喜茶获得了IDG资本以及知名投资人、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共同投资,融资金额超1亿元。一年半后,喜茶宣布完成4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本是起源于广东江门一条小巷里的奶茶店,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成长为奶茶业中的大佬。
  “大佬”的崛起在相当程度上催热了整个奶茶业。也因为资本的蜂拥而至,催得奶茶日益“高档”。
  装修华丽,用料考究,包装精美,是当今网红奶茶的普遍卖点。
  沈蜜第一次看到鹿角巷的奶茶杯直感到惊艳,“一杯奶茶怎么能做到这样好看。”
  沈蜜记得她小时候爱喝的“葡京”奶茶,用普通的纸杯盛装,两元一杯,后来,奶茶包装普遍是透明塑料直筒杯。颠覆了以往传统,鹿角巷在视觉体验上花了大功夫。三个经典款,杯身精致,将奶茶倒置,杯底的黑糖会像“泥石流”一样沿着杯壁落下,独特的挂壁形成纹理,像一幅黑白山水画。
  另一款极光系列也颜值极高,紫色的北极光是葡萄苹果醋口味,金黄的晨曦是芒果口味,前者由蓝色渐紫,彩色的光影渐变,看着像天空的美色融入进了一个瓶子里面,如星空般梦幻。因为高颜值,网上流传着不少明星与这款饮料的合照,不少粉丝因此慕名前去。
  抱着高颜值奶茶杯拍照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想起三五块的初代珍珠奶茶了,那时候,街边奶茶店铺还多是几平米的小店。
  而今,装修大气的鹿角巷,一杯奶茶均价二十多元,而这个定价正在悄然成为网红奶茶的主流价位。在更显“高端”的奈雪的茶,一杯山竹味的茶饮甚至能卖到58元。
  如此看来,近十来年的奶茶发展史,实在是一部奶茶业的消费升级史。它既是奶茶业演进的必然逻辑,也在演进进程中,完成了一次次的阶层区分。这道理,对消费者如此,对奶茶品牌亦如此。
  台湾和深圳,一个是奶茶饮用基础深厚的奶茶大本营,一个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发达都市。前者孕育了台盖、鹿角巷、1點點、CoCo都可等品牌,后者則捧红了奈雪的茶和喜茶。
  追逐“高端”奶茶的年轻人,在商业中心和写字楼间买下一杯奶茶时,不会在意其他小众店铺,无人排队就是明证。
  而为数不多的那几家被热炒的超长时间排队现象,看似不可思议,也不过是消费主义在商业社会中的又一次上演。而它背后的心理基础,则是从众和追求“逼格”,饥饿营销等商业策略,只是这种心理的催化剂而已。

奶茶文化?


  奶茶现象在消费主义的卷裹之下,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种时髦,这只是消费社会的一般表征。
  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7年五一期间,在上海普陀区真北路近铁城市广场,出现了一家只开了4天的快闪奶茶店—只靠6款产品,便吸引了过百万的人流。
  在抖音上,有一系列“一杯可以占卜的奶茶”的短视频获赞111.8万。
  试图赋予奶茶以附加意义的商家有之,配合商家进行这场文化表演的,更是趋之若鹜。
奶茶现象在消费主义的卷裹之下,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种时髦,这只是消费社会的一般表征。

  那两家店,前者名为丧茶,后者叫作答案。形异神似,虽是奶茶店,但卖的却是“感觉”。
  听起来有点“玄”。
  丧茶以反鸡汤、负能量著名,店内奶茶配文多是反讽和无奈。
  “浪费生命绿茶”的配文是“拼了命想拥有你的美好,满头白发才知都是过客”;
  “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则配以“工作和前程都是无止境的远方,必须加餐才能抚慰这忧伤”。
  丧茶官方一边喊着“干了这杯小确丧”,一边不忘正能量的反转:“生活总会出现困扰,并不至于悲惨,虽然一直出现,但依然怀有希望。”一正一反,卖的都是情绪。
  大众点评上有喝过丧茶的网友留言:“每一句都扎心了,每一样都是本人。”还有人说:“如果你刚失恋、刚失业、刚在地铁站丢了公交卡……可以走进这家丧茶拍两张照片。”
  向两个丧茶饮者询问感受,前一人说:“我是个迷信的人。所以我喝丧茶,是想把所有的坏运气和不开心都喝下去,尿出来,那我就好运连连了。”
  后一人则认为丧茶表达了一种理性的态度。“原来很看不惯总讲究吉利的人。丧茶狠狠地打了那帮人的脸,就要不吉利,就要一丧到底。人生事,在人为,跟迷信吉凶没有关系。”
  再追问,会为情绪买单吗?回答模棱两可。
  “答案”奶茶不直接营销情绪,它玩儿的是神秘。
  怎么玩儿?方法很简单。顾客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杯套上,将会得到一杯上面印有回答的奶茶。或用它的广告语来说:“你在我的腰间写上疑问,我在身体上为您烙印答案。”
  有顾客问:“我和他还可能么?”得到的答案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还有人问:“会好吗?”杯中显现:“云起云落,静待花开。”
  很文青,很佛系,云淡风轻,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还没尝试过“答案”,沈蜜喜欢点一杯“不悲不喜”,她觉得生活的秘密已经写在杯壁上了,随缘嘛,反正“喝的都是心情”。
  只是,情绪转瞬即变。也曾火的避风塘早成历史,某个地方的“1點點”已少有人在排队。
其他文献
谭保罗副主编  人才,这两个字是一种高阶的“政治正確”。以前企业抢,现在城市抢。  你问企业家,公司为什么这么棒?对方会告诉你:人才!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才!  你问地方官,一座城市的发展靠什么?靠创新!创新靠什么?靠人才!  这些答案,所有人听了都开心,但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对企业来说,人不是财务上的资产,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人拿了工资和奖金,只能表现为利润表上的成本项。当然,畜牧类企
世界各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都有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不相称的情况,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规则,需要与崛起大国的磨合来改变。  今天的中国人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正在提高,尤其是对他者。不文明的行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指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接受《南风窗》专访时认为,这是社会中产阶级化的结果之一。中国的国家地位需要一个新的国民形象,而结构发生变化的社会也需要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则。  
学而优则仕,仕而毕再学。现龄67岁的竹中平藏(Takenaka Heizo)走过了一段从学者,到“小泉内阁”第一财经大臣,再回归学者的道路。在日本,与他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多。  竹中本科毕业于“日本经济学家摇篮”的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因仰慕在池田勇人(1960年代曾任日本首相)时代帮助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规划师”下村治教授,他考入了下村担任所长的日本开发银行研究所。当年日本的经济奇迹备受西方国家关
“我们有多年轻呢。”主持人张国立在舞台上侧身向前,抛出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问题。“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一字一顿,他饶有意味地自问自答道。  这一幕是央视去年大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的开篇画面。这档文化综艺融合了酷炫的舞台设计,精美的全息影像技术,年轻热情的观众和炙手可热的演员们……但这些都不是节目的主角,真正的光环投射在由九大博物馆细致遴选、总共27件的国宝级文物上。  这些真正的宝藏通
颁奖词  三十余年来,沈德咏大法官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法治中国建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长达十年,全力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在关键时刻勇于发声,传播现代法治理念,推动防范冤假错案,落实正当防卫制度,成为一代法律人知行合一的典范。沈德咏 出生于1954年,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一级大法官,中国政法大
两年前,纳伦德拉·莫迪从西安开启他主政印度后的首次访华之旅,参观大雁塔,推广印度瑜伽,向中国赠送菩提树苗,并前往清华、复旦两所高校交流……两年后,他来到江城武汉,参观博物馆,到东湖散步、品茶和泛舟,履行他同习近平主席去年在厦门达成的举行非正式会晤的约定。  在中印相继崛起的大势下,“以相互理解为中心”开创中印关系新局面乃至可能的亚洲世纪,似乎可以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剥离开来谈。但在近60年来印度
2007年,何多苓画了一幅题为《小翟和龙舌兰—向弗里达·卡洛致敬》的画  只有遇上一群作家,你才会更真切地知道作家这个集体名词具象的样貌。日前,《南风窗》记者在上海遇上了一群作家。他们每个人都上去演讲,用同一个主题—“旅行”。  诗与远方,无疑是作家的标签之一,这个世界之所以供养作家,就是承认了他们寻求物质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意义的合法性。诗与远方都是美好的,但多年来,经过大众的泛滥使用,似乎正日渐
《外交政策》5-6月号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大约有25亿的成年人没有到银行金融机构办理过业务。毫不奇怪,在全球范围内有70亿移动电话用户,移动设备除了简单地帮助人们保持联系,还被用于报告市场公允价格、跟踪疾病的传播,甚至还是重塑经济的一个关键工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移动钱包已经在很多方面开始重塑金融服务的体系结构。借款人可排除成本地使用移动钱包进行贷款;国际运营商推出的 m -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由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构造的娱乐时代,一个迥然不同于传统世俗生活的新生活形态已现出身影。  任何一种生活都需要构建自己的规则,究竟何为娱乐世界,何为娱乐法,何为人工智能的伦理基础,未来的新生活方式是否需要自己的规则体系,都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些新课题,它们对传统的法律规则构成了挑战。  鉴于此,我们特邀法学界和娱乐界两位资深人士展开了一次对话,涉及上述诸多方面,现分上下部分分别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