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揭秘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每年经“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70%,因而使“金三角”闻名于世。
  “金三角”在缅甸包括北部的掸邦、克钦邦。1960年11月21日。在缅甸“金三角”地区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缅甸国防军携手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边境线,追歼外逃到缅甸的国民党军残余。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是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
  英国侵占缅甸后。利用历史上中缅关系融洽。疆界不明的状况。借机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中缅边界矛盾
  1955年11月初的一天。在中缅边境尚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大雾弥漫,中国边防军与缅甸边防军在大雾中发生误会。双方都开了枪。这就是“黄果园事件”。开枪误会发生后,中缅两国政府都感到解决边界问题已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黄果园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感慨地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中缅边界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还发生了开枪的误会呢?
  中国和缅甸历史上关系十分友好,两国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后,利用这种疆界不很明确的状况,借机疯狂侵占中国领土,扩大殖民领地。缅甸独立后,西方势力又利用中缅边界问题,挑拨中缅两国人民的感情。企图制造紧张局势。
  中国与缅甸的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英国殖民主义者当年在三个地段制造了边境矛盾。
  第一段未定边界是佧佤山区的一段。英国与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签订的两个关于中缅边界的条约中,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英国殖民者想造成既成事实,便于1934年派兵进攻班洪、班老地区。遭到当地佧佤族人民的抵抗,未能得逞。
  1941年,英国乘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之机。以关闭滇缅公路相威胁,同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6月18日用换文方式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将班洪和班老辖区的一块土地划人英国殖民地。这就是所谓“1941年线”。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界线并没有竖立界桩。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个协定,班洪和班老在“1941年线”以西地区的土地。被划入缅甸的掸邦。
  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国民党军将领李弥率第八军残部逃往缅甸掸邦,在台湾当局的直接指挥和控制下。利用中老、中缅、中泰边境各国控制薄弱的特点,盘踞下来。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并对中国境内进行破坏和骚扰。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剿国民党军残部时。进入了南段“1941年线”以西地区。并在那里驻扎下来。当时缅甸政府内战尚未结束,也没有对这一事件表态。
  第二段未定边界是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畹三角地,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边界问题又称“南坎问题”。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过去英国在条约中也明文承认了这一点。但是,在1894年中英两国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以前,英国不经中国的同意,强行通过这个地区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到1897年。中英两国再一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
  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这段边界过去始终沒有划定。英国在这个地区不断地制造纠纷,企图扩大殖民地,其中1911年初英国武装侵占片马地区,制造了“片马事件”,引起中国强烈抗议。
  片马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唐朝到清朝覆灭前夕,片马一直为中国政府管辖。但是,英国侵略者早就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
  1910年底,英军趁高黎贡山冰雪封山、片马与内地交通暂时阻断之机,派兵2000多人,武装强占了片马,但遭到片马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学生、工人和市民也纷纷走上街头,声讨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声援片马人民的正义斗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片马事件”。
  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日给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却毫无道理地继续侵占这个地区。
  由于中缅边界问题由来已久,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因此,新中国政府着手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采取了审慎从事的态度,有准备、有步骤地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
  1954年6月28日到29日,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周恩来对缅甸进行首次访问。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首次谈到了中缅边界问题。
  1954年12月,吴努应邀访华,中缅两国领导人首次就边界问题全面而深入地交换意见。
  1956年lO月25日至11月4日,周恩来同前来北京访问的吴努进行4次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中缅两国政府取得谅解,从1956年11月底起,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956年底以前,中缅两国政府分别完成了撤军工作,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缓和的气氛和良好的开端。
  此后,中国政府为妥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又做了大量工作。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并发表联合公报。
  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终于正式缔结了《中缅边界条约》,使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
  但是,中缅双方政府都担心中缅边境勘界问题能否顺利进行。
  周恩来是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访问后,考虑到《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后,将进行勘界和立界标、界桩,于是,在昆明短暂停留期间,他与陈毅一起,召见了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等,了解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
  周恩来的担心不无道理,国民党残军在缅甸侵占了相当于几个台湾省的领地了。
  蒋介石插手。缅甸遭殃。国际社会纷纷谴责
  中缅联合勘界,为什么还要警卫作战呢?这是因为国民党残军霸占缅甸边境领土引起的。
  1950年3月9日,在人民解放军的穷追猛打下。国民党军800余人,从云南西盟阿佤山与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区之间的小坝子逃出了国境线。至此,国民党的最后一支部队被赶出了中国大陆,残兵败将逃入了缅甸 早有准备。”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修订和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委员会中的中方首席代表是中国驻缅甸前任大使姚仲明。代表中还有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他是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委派的。
  在谈到勘界警卫问题时,姚仲明根据周恩来的授意指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缅甸,盘踞掸邦地区,声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大陆”。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人民更是胡作非为。还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他们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听了姚仲明的话。非常感动,说周总理把问题看透了,他们也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深感忧虑。此刻,中缅对携手打击缅方境内的国民党残军,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王尚荣在得到军委和总参领导的指示后,立即召集作战部连续开了几次紧急军事会议,并亲自执笔,以总参作战部的名义,拟写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的报告》。
  11月初。王尚荣派成学俞前往昆明。与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4日,他们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
  协议规定:对盘踞在第四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捕歼清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滇部队负责捕歼清除旧30号界桩(孟遮以西)至62号界桩(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地段附近的国民党残军。中方部队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除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0日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拟订了警卫作战方案,以3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然后将此方案送中央军委、总参审议。
  虽说这次只是对国民党几千残军的作战,但毕竟是出境与邻国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毛泽东、周恩来对此高度关注,几位老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先后参加了作战方案的审议。
  毛泽东、周恩来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留下口实?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反复强调他的作战原则:“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国民党残军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为重点打击对象;还拟定了重点捕歼的6名敌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王尚荣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的指示,用电话通知了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毛泽东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情报,发现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以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要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勘界保卫的丁荣昌联系商议,以妥善的方式,把我方的关注转告缅方。昆明军区马上将这一信息传达给缅军,缅方对中方的提醒表示感谢。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的两个阶段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后来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线内作战,第二阶段是越过红线为缅甸国防军解围。
  1960年11月21日21点30分。第一阶段的战斗打响了。人民解放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当时周恩来开玩笑说:“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但敌首柳元麟,却不在红线区域内。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这场对解放军来说十分陌生的山地丛林战却没能完全按计划行事。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解放军的扑击行动出其不意,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
  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据点,虽然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第四军第五师师长李泰。
  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到红线区域以外。解放军由于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很死,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秦基伟得到战报后,一面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一面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解放军越过红线追击敌第四军主力。但中央的决定依然如故,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
  1961年初,缅甸军开始實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先佯装节节败退,决意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人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战法,瓦解缅军的攻势。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领400人的庞大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捷报频传。可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入柳元麟的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远程大炮难施威力,飞机的战术动作受到限制,缅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此时,周恩来、罗瑞卿等已经离开缅甸,只有陈毅还在继续访问。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开始商讨在缅甸的作战问题。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等聚集一堂。贺龙认为:我军在缅甸作战展开得过宽,兵力分散。聂荣臻认为:入缅作战的力量。从整体上看,显得单薄了些。罗荣桓提议:作战力量应当加强。然而在短期内,在中缅边界地区集结更多的兵力,是相当困难的。
  军委作战会议后,昆明军区很快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下一步作战问题比较大,必须把敌情、友军力量、我军力量、作战方针、作战方法、作战时间等问题研究透彻再说。然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
  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孟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打掉残军的第三、五两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的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 亏,受蒋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边部队抓紧准备。”
  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昆明军区接到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人),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是孟百了。”
  22日凌晨3点。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转达的罗瑞卿的指示:“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但需要时间准备一下,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
  22日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15点,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他还指示:孟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得过大。争取25日打响。
  王尚荣在打电话的同时,再次重申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议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系蒋残军的可以打。
  自2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次顺利。因为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滞了奔袭的速度。而国民党残军具有丛林战的经验,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便宜,解放軍的伤亡人数比第一阶段要多一些。
  经受了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定了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的“保山计划”。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甸国防军转危为安。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国民党军740人,击毙国民党军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捣毁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民党残军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剩下的少数国民党军残余分子,基本上散布到民间,对缅甸政府已经形不成大的威胁。
  中缅边境勘界任务完成后,近百年未能解决的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国民党残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中缅边境地区出现了和平、安宁的景象,两国人民迎来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新时期。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本刊2005年第8-9期的“心结大家解”中,刊登了馨馨的来信。馨馨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和她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另一个是她初一时的同桌。可无论她和哪一个说话或者一起玩,另一
这是一个老牛仔讲的故事:冬天来了,广袤的牧场上暴风雪卷着牛群,大多数牛对着彻骨的寒风,慢慢地被风暴卷着移走,直到被地界上的篱笆挡住,它们就互相靠着,挤作一团,僵硬而无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5项重大活动——胡锦涛主席向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The f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穿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情况在生活中
亚里士多德人学初论包利民“人学”不仅是中国目前理论界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且是当代西方伦理思潮争论背后的哲学基础。比如新兴起的一社团共同体主义”(Communitarianism)在对传统主导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批评中,就启用了亚里士多德人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