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3日晚,国务院“互联网 督查”平台就群众反映的浙江省嘉兴市部分初中学校推行“平板教学”事件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嘉兴市部分初中学校借推进教育信息化之机,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指定平板电脑和捆绑销售的教辅软件,并据此分班教學,估算两万余名参加“平板教学”的初中生总花费超过1亿元。
通报还指出,推行“平板教学”的学校存在以下问题:以是否购买平板电脑为依据,违规按“平板教学”分班,有悖义务教育平等原则;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和捆绑销售的教辅软件等产品,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校企合作不规范不透明,剥夺了学生及家长对平板电脑的选择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督查组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当即成立专项整改工作组,深入查处,确保整改到位。
多维解读
学校不该沦为“推销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已成为近些年来的趋势。而用高科技武装课堂,必然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那么,钱从哪里来、怎么花?技术设备怎么采购、质量如何?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必须说清楚、讲明白。更何况,智能设备、网络技术服务等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投入,也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
在过去,一些学校强制学生订教辅材料、学具等,校企合作、共赢互利,学校拿到好处费,企业不需要抢市场。有鉴于此,教育部早就明令禁止向学生强制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商品。而嘉兴这些学校打着“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名义,变相推销平板电脑,严重违背了“平等接受教育”的原则。因为很多时候,学校的一声“自愿购买”,通常都衍生出人人标配的结果,在分班的“诱惑”下,学生及家长不得不选择加入“平板教学”计划。教育信息化本是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但若学生不了解,家长不自愿,无疑会给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类似事件的发生也给学校提了个醒:把学生的购买行为和学校的办学行为挂钩,这类行为是必须叫停的;在推行教学改革、引进新技术之前,必须明确规则和标准,将招标、采购过程公开,让资金使用透明,这样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避免不守规矩者钻空子。更要明白,学校不该沦为“推销商”,学生也不是敛财的工具。
别让“平板教学”成为家长的负担
揆诸媒体,这已经不是“平板教学”第一次引发争议了,只不过,这次嘉兴部分学校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还有悖义务教育平等原则,性质更为恶劣。这份通报,不仅是一份情况说明,也是一份警示书。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大规模采购教育信息化设备,而以配合教学信息化为名,要求家长购买指定的终端设备以及软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不过,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很多终端设备和软件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既然作用不大,为什么不少地方仍在力推“平板教学”,这背后或许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毕竟,打造出几个“智慧型”学校,教育部门不但脸上有光,还能博取上级的认可。
是时候对这股热潮泼冷水了。学校与教育部门要明白,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设备再先进,也不过是教学的辅助、学习的工具。相对于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把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上来。尤其是教育部门,即便地方财政充裕,也没有必要搞“军备竞赛”。本末倒置,只会浪费金钱、耽误孩子,引起社会的反感。不过,给这股热潮泼冷水,并不意味反对教育信息化。客观而言,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设备,对于优化教学效能,提升学习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确有帮助。只不过,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推广时应慎重考虑。毕竟,像平板电脑这样动辄数千元的终端设备,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这就很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通报还指出,推行“平板教学”的学校存在以下问题:以是否购买平板电脑为依据,违规按“平板教学”分班,有悖义务教育平等原则;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和捆绑销售的教辅软件等产品,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校企合作不规范不透明,剥夺了学生及家长对平板电脑的选择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督查组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当即成立专项整改工作组,深入查处,确保整改到位。
多维解读
学校不该沦为“推销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已成为近些年来的趋势。而用高科技武装课堂,必然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那么,钱从哪里来、怎么花?技术设备怎么采购、质量如何?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必须说清楚、讲明白。更何况,智能设备、网络技术服务等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投入,也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
在过去,一些学校强制学生订教辅材料、学具等,校企合作、共赢互利,学校拿到好处费,企业不需要抢市场。有鉴于此,教育部早就明令禁止向学生强制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商品。而嘉兴这些学校打着“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名义,变相推销平板电脑,严重违背了“平等接受教育”的原则。因为很多时候,学校的一声“自愿购买”,通常都衍生出人人标配的结果,在分班的“诱惑”下,学生及家长不得不选择加入“平板教学”计划。教育信息化本是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但若学生不了解,家长不自愿,无疑会给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类似事件的发生也给学校提了个醒:把学生的购买行为和学校的办学行为挂钩,这类行为是必须叫停的;在推行教学改革、引进新技术之前,必须明确规则和标准,将招标、采购过程公开,让资金使用透明,这样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避免不守规矩者钻空子。更要明白,学校不该沦为“推销商”,学生也不是敛财的工具。
别让“平板教学”成为家长的负担
揆诸媒体,这已经不是“平板教学”第一次引发争议了,只不过,这次嘉兴部分学校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还有悖义务教育平等原则,性质更为恶劣。这份通报,不仅是一份情况说明,也是一份警示书。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大规模采购教育信息化设备,而以配合教学信息化为名,要求家长购买指定的终端设备以及软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不过,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很多终端设备和软件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既然作用不大,为什么不少地方仍在力推“平板教学”,这背后或许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毕竟,打造出几个“智慧型”学校,教育部门不但脸上有光,还能博取上级的认可。
是时候对这股热潮泼冷水了。学校与教育部门要明白,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设备再先进,也不过是教学的辅助、学习的工具。相对于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把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上来。尤其是教育部门,即便地方财政充裕,也没有必要搞“军备竞赛”。本末倒置,只会浪费金钱、耽误孩子,引起社会的反感。不过,给这股热潮泼冷水,并不意味反对教育信息化。客观而言,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设备,对于优化教学效能,提升学习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确有帮助。只不过,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推广时应慎重考虑。毕竟,像平板电脑这样动辄数千元的终端设备,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这就很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