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其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和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低年级学生喜爱读书、乐于读书。
  一、陪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识字量不多,自觉性不强,持续性不长,如果教师硬性规定他们一定要读多少内容,学生反而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并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产生向往读书的愿望。全国青年名师薛瑞萍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中提到的共读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典范。她跟孩子们一起读儿歌、背童谣,孩子们兴味盎然;她给孩子们讲故事,师生合作编故事,孩子们兴致勃勃。她不仅自己带头做起了孩子们的陪读者,还动员、指导家长成为孩子们忠实的伴读者。家长和教师携手合作,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阅读共同体”。有专家建议:大人与孩子一起读书,至少要坚持到小学毕业。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倾听能力比阅读能力重要,所以大人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比孩子独立阅读更有效果。大人们强大的阅读磁场产生的吸引力,自然会把不爱读书的孩子卷入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也就逐步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读会到会读的心理认同过程。
  二、自读——品尝甜蜜的阅读乐趣
  在学完汉语拼音后,课外阅读基本上可以由“听读”阶段逐渐过渡到“自读”阶段。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指着字,读出声来。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大声朗读法,学生在阅读初期大声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又如读书笔记法,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记号,可以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待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开始识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和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阅读训练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①指读,动唇,不出声。②指读,不动唇,不出声。③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当然,仅有速度没有效率是不行的。有些学生只用眼睛,不用心,不动脑,这样的阅读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讲讲你读懂的内容”“说说你不懂的地方”等话题进行交流和汇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式也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加以灵活使用。课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深入地阅读。教师要适时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充实,品尝到阅读带来的荣耀和自豪。这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
  三、荐读——确立持久的阅读志趣
  一年级学生鉴别能力相对比较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和兴趣爱好等,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有益读物,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意义,让学生更乐于读书。教师给低年级学生推荐儿童读物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儿童性。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名家绘本世界童话》《彩乌鸦系列》等。其次,要注意教育性。选取的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如《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英雄人物故事》等。再次,要注意广泛性。这里的广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体裁要广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科普都可以,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字经》《百岁童谣》《动脑筋乐园》等;二是内容要丰富,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都应齐全,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最后,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学生入神入迷的,低年级推荐的读物一般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
  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接纳。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每一个低年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让良好的阅读习惯伴随学生终身,使学生终生受益。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小学低年级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起步的阶段。那么,怎样培养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  1.读中激趣。教学实践证明: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读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和掌握规范的语言;读还可以提高学生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将你关在门外。”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善于发现它们背后隐含的潜在价值,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教学机智。  一、细心呵护,人文关怀  【案例1】“荼”的读音  师:成语如火如荼中的最后一个字的确很难读,老师也曾经读错过。当同学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应该帮助他。(生面向教师陈述帮助性话语)  师:你们
小学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学科,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修养,即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为此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赏析这些美丽的词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呢?  一、字斟句酌,感受语言魅力  语文的学习就如同品酒,需要浅斟慢酌,细细的品尝,慢慢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中隐含的深意,才能透过现象领会文章的本质,感受汉语言特有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高境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设计得好,有个好开端,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还可以使教师很快找到讲课的感觉,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设计才能使语文课导入既自然又吸引人呢?以下是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导入方式,现将其加以整理,以供大家参考。  一、妙解课题,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把解题和设疑有效地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中高年级的要求是:把握文本内容展开深度对话,情感渗透并升华达到心灵智能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感情入手,寻找共鸣点,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如何发展学生心灵共鸣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将构建生本情感磁场作为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方互动交融,最终实现心灵颤动、真情感动的人文目标。在此,我以《生命的壮歌》阅读教学的处理谈谈体
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口语是最常用的交流手段,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际交流效果的好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实例,我列举几点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
写文章如同下棋,布局好即占得先机,成功了一半.作文中,谋篇布局同样重要,精巧新颖的布局,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格局,使人读来拍案叫绝.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受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业面批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积极认真作业的态
读写结合也称小练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呼唤“语用意识”的今天,读写结合被重新关注,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