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创业型经济中,国民经济的主流必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这种经济潮流的大趋势不可抗拒,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
近来,担忧、质疑、关注“国进民退”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已从一般的讨论上升到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引起政治界、理论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我作为中关村最早的民营企业创办者和民营经济的鼓吹者,长期担任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置身民营企业家之中,倾听民企的呼声,不断体察“企情”, 潜心研究民营经济理论,成为民营经济的鼓吹者、实践者、研究者,今天的经济形势自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忧虑。
其实,民也好,国也好,有进有退纯属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时退时进不足为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趋势已经能够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回潮的潜在趋势,有可能成为经济衰退内在因素,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任其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蚕食来之不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经济发展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而且可能引发严重的非经济后果。
面对今日的经济繁荣,千万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教训。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
可曾记得,在那个令中国人痛心的年代里,中国的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我们不能忘记缺衣少食,饥饱劳碌,每逢过年过节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两瓜子的日子,中国人活得好累好苦啊!那个让中国人伤心落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人一改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远渡重洋,周游列国,大把大把地花钱,“中国人,有钱!”。今天的中国,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应有尽有,玲琅满目,提起“每逢过年过节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两瓜子”的日子,不禁哑然失笑。
可曾记得,当年中关村就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小镇,寥寥无几的餐馆、理发店、照相馆、包子铺围着一个清静高雅而又寂寞萧条的中国科学院。今天有目共睹,中关村是何等的火爆,一个农村小镇转眼间变成繁华的技术贸易大都市、世界创新中心。
中关村崛起的关键所在
中关村何以如此火爆?
中关村发展和再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一個不容否定的铁的历史事实是:自从1980年10月23日诞生了民营科技之后中关村才开始沸腾,一个强大的势不可挡的群体在中关村的发展史上扮演着历史的主角,那就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群!
有目共睹中关村2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关村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和争论。最有市场的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关村是科技成就硕果累累,科技人才荟萃带来了今天的科技产业的繁荣。但只要提出一个十分简单而显而易见的问题就能证实,这并不是中关村巨变的直接和真正的原因:中国历代领导人和广大的科技人士为建设中关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关村科研院所大量集中,人才汇聚的格局早已形成。据不完全调查统计70年代就已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在中关村,具有高级职称的固定的科技人才并不亚于今天,但是直到80年代初,中关村仍然是一个高雅的科学金字塔矗立在农村小镇里。大墙内是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大墙外面仍是鸡鸣犬吠,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一条街只是摊贩成群,人声嘈杂的小市井。中关村何以沉默了30年?
认真思考的结论就是:以民办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浪潮冲破了体制阻隔,诱发了一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转化找到了渠道和载体,转化为巨大的实际的第一生产力,给中关村带来了繁荣。
我们还可以断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仍然是中关村建设的主体和灵魂,是发展首都经济的战略主体。他们仍然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民营科技具有极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同样,我们真的应当认真地反思,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中国?是什么力量竟然把一个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转眼间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挽救出来,神奇般地走进了眼花缭乱的繁华世界。是什么使中关村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民营经济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将会充当什么角色?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其实,它却包含了极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的高深学问。知道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中国过去,才能想清楚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一个不容否定的铁的历史事实是: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千万个民营企业投入改革浪潮,没有一个强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没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今天经济的繁荣。
民营企业家是勇敢的下海族,作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冒着生死不卜、家破人亡的巨大风险拼搏在市场经济最前沿。想一想,谁是冲出计划经济的泥潭和阴影的先遣队、铺路石、牺牲品?是一群先知先觉,敢于改革、勇于开拓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改革、下海创业换来今天的经济繁荣。你可能看到王文京、柳传志、冯军等等一批发达的成功的企业家,你可曾知道有多少人默默地淹没在茫茫商海里。
民营经济再探讨
民营经济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本质性的贡献?
民营经济所起的什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绝不仅仅是多了无数的摊点、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建立了烽烟四起无数的民间作坊,市场火了,税收猛增了。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皮毛,而非核心。民营企业所做的史无前例的贡献是: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支持下冲破了中国的传统的经济体制,创造了全新的企业运营机制,改变了中国经济领域的利益格局,在这一强大的改革潮流冲击下,计划经济的大厦轰然倒塌,才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新生。
虽然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一个最核心的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那就是:民营经济的本质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嫡系?民营经济理论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共融?民营经济与国家机器是否利益共存?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国家值得信任的可以依靠的亲生儿子,能否成为国家的主人?民营经济是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经济的组成部分?政府能否把民营企业像对国有企业一样当作自己人而“不设防”?
以我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结论是:从政治上、理论上、意识形态上,这些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在一些政治家、理论家和党政干部的内心,民营企业只是中国经济的权宜之计,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走出困境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民营经济的最终的大发展,必然滋生政治要求,有可能危及共产党的政权。
这种内在的担忧,使得每每关键的时刻受伤害的总是民营企业,这可能是中国民营企业频频出现悲哀局面的内在基因。
“国进民退”堪人忧
2010年刚刚开局,“国进民退”搅动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不管怎么利用“数据”一再地否认存在这一现象,国进民退都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十分担忧的问题。
各界人士之所以对“国进民退”感到担忧,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全部被国企占据,集中度日益增加,自然引发了“国进民退”的热门话题。
最近,土地市场国企称霸,民营企业几乎被迫退出土地市场,去年下半年以后产生的地王几乎都是被国企或国企背景的房企拿下,业内惊呼房地产行业“国进民退”趋势明显。
2010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全国人大刚刚结束的第二天,一天就出现两个“地王”,无一例外被国企拿下,让世人惊讶的是平均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达到2.8万元,竟然高于周边的建成房的价格。世人作何感想?
国企出手如此大方,巨大的资本从何来?何以能“挥金如土”,将会对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怎样的影响?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国家斥巨资投向企业救市场,4万亿巨资流向国企,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仍然十分狭窄,相对之下打破了经营资本的平衡点。
企业就是企业,国家就是国家,国家与市场有着不同范畴的使命,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就会打乱市场本身的固有规律,致使社会利益格局和经济体制混乱,使经济畸形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经济遭到破坏。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经济表现为暂时的表面繁荣,但是利益格局和市场规律的失衡就会给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隐患。
讓人们担忧的还有可能由此引发严重的非经济后果。让高度集中的权力掌控甚至任意支配的社会财富资源,尤其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使权力毫无顾忌地扩张,肆意使用最有效的社会财富的使用权、分配权、处置权,使多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才取得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遭到破坏,同时导致经济上甚至政治上的腐败。
重新审视“国”与“民”
我们要反思一下,所谓的国有企业,到底它的优势,它的价值在哪儿?在经济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国有的资产就是对于全民都有价值的,国有企业就是国家的财政支柱,而非国有的民营企业是个人行为。古今中外,国企并不一定能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的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起上,造成了千军万马的企业群体,使税收剧增。改革开放这些年,尤其是过去十多年间,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做出的贡献可能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所以应当正确地理解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这种地位和价值。
如果不能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我们损失的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进而损害的是全体人民的福祉。国进民退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垄断局面,破坏社会利益格局的平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国进民退的影响还可能是国企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比过去的计划体制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形成更高程度的控制和垄断。
中国经济的发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继续需要民营经济,为什么不能削弱民营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世界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创业型经济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推断,而世界各国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证实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全世界的经济已经开始由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创业、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的深圳、浦东、中关村,在数百个开发区,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浪潮”,创业精神持续高涨,千百万个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繁衍、滋生,发展壮大,正是这种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创业过程中,一部分经过考验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逐步成长为一批大型支柱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脊梁。这种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造就了生龙活虎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业活动活跃的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蓬勃旺盛的创业激情以及生生不息的中小型企业的滋生和繁衍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的直接驱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在中国的创业型经济中,国民经济的主流必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这种经济潮流的大趋势不可抗拒,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超前的现代意识。担忧、质疑、关注“国进民退”的呼声务必引起高层的重视,不管观点对与错,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认真调查研究,观察分析经济发展动向,切切不要真的出现“国进民退”的局面,造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回潮!
近来,担忧、质疑、关注“国进民退”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已从一般的讨论上升到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引起政治界、理论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我作为中关村最早的民营企业创办者和民营经济的鼓吹者,长期担任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置身民营企业家之中,倾听民企的呼声,不断体察“企情”, 潜心研究民营经济理论,成为民营经济的鼓吹者、实践者、研究者,今天的经济形势自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忧虑。
其实,民也好,国也好,有进有退纯属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时退时进不足为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趋势已经能够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回潮的潜在趋势,有可能成为经济衰退内在因素,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任其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蚕食来之不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经济发展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而且可能引发严重的非经济后果。
面对今日的经济繁荣,千万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教训。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
可曾记得,在那个令中国人痛心的年代里,中国的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我们不能忘记缺衣少食,饥饱劳碌,每逢过年过节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两瓜子的日子,中国人活得好累好苦啊!那个让中国人伤心落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人一改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远渡重洋,周游列国,大把大把地花钱,“中国人,有钱!”。今天的中国,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应有尽有,玲琅满目,提起“每逢过年过节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两瓜子”的日子,不禁哑然失笑。
可曾记得,当年中关村就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小镇,寥寥无几的餐馆、理发店、照相馆、包子铺围着一个清静高雅而又寂寞萧条的中国科学院。今天有目共睹,中关村是何等的火爆,一个农村小镇转眼间变成繁华的技术贸易大都市、世界创新中心。
中关村崛起的关键所在
中关村何以如此火爆?
中关村发展和再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一個不容否定的铁的历史事实是:自从1980年10月23日诞生了民营科技之后中关村才开始沸腾,一个强大的势不可挡的群体在中关村的发展史上扮演着历史的主角,那就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群!
有目共睹中关村2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关村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和争论。最有市场的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关村是科技成就硕果累累,科技人才荟萃带来了今天的科技产业的繁荣。但只要提出一个十分简单而显而易见的问题就能证实,这并不是中关村巨变的直接和真正的原因:中国历代领导人和广大的科技人士为建设中关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关村科研院所大量集中,人才汇聚的格局早已形成。据不完全调查统计70年代就已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在中关村,具有高级职称的固定的科技人才并不亚于今天,但是直到80年代初,中关村仍然是一个高雅的科学金字塔矗立在农村小镇里。大墙内是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大墙外面仍是鸡鸣犬吠,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一条街只是摊贩成群,人声嘈杂的小市井。中关村何以沉默了30年?
认真思考的结论就是:以民办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浪潮冲破了体制阻隔,诱发了一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转化找到了渠道和载体,转化为巨大的实际的第一生产力,给中关村带来了繁荣。
我们还可以断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仍然是中关村建设的主体和灵魂,是发展首都经济的战略主体。他们仍然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民营科技具有极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同样,我们真的应当认真地反思,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中国?是什么力量竟然把一个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转眼间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挽救出来,神奇般地走进了眼花缭乱的繁华世界。是什么使中关村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民营经济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将会充当什么角色?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其实,它却包含了极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的高深学问。知道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中国过去,才能想清楚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一个不容否定的铁的历史事实是: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千万个民营企业投入改革浪潮,没有一个强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没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今天经济的繁荣。
民营企业家是勇敢的下海族,作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冒着生死不卜、家破人亡的巨大风险拼搏在市场经济最前沿。想一想,谁是冲出计划经济的泥潭和阴影的先遣队、铺路石、牺牲品?是一群先知先觉,敢于改革、勇于开拓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改革、下海创业换来今天的经济繁荣。你可能看到王文京、柳传志、冯军等等一批发达的成功的企业家,你可曾知道有多少人默默地淹没在茫茫商海里。
民营经济再探讨
民营经济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本质性的贡献?
民营经济所起的什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绝不仅仅是多了无数的摊点、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建立了烽烟四起无数的民间作坊,市场火了,税收猛增了。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皮毛,而非核心。民营企业所做的史无前例的贡献是: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支持下冲破了中国的传统的经济体制,创造了全新的企业运营机制,改变了中国经济领域的利益格局,在这一强大的改革潮流冲击下,计划经济的大厦轰然倒塌,才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新生。
虽然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一个最核心的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那就是:民营经济的本质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嫡系?民营经济理论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共融?民营经济与国家机器是否利益共存?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国家值得信任的可以依靠的亲生儿子,能否成为国家的主人?民营经济是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经济的组成部分?政府能否把民营企业像对国有企业一样当作自己人而“不设防”?
以我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结论是:从政治上、理论上、意识形态上,这些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在一些政治家、理论家和党政干部的内心,民营企业只是中国经济的权宜之计,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走出困境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民营经济的最终的大发展,必然滋生政治要求,有可能危及共产党的政权。
这种内在的担忧,使得每每关键的时刻受伤害的总是民营企业,这可能是中国民营企业频频出现悲哀局面的内在基因。
“国进民退”堪人忧
2010年刚刚开局,“国进民退”搅动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不管怎么利用“数据”一再地否认存在这一现象,国进民退都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十分担忧的问题。
各界人士之所以对“国进民退”感到担忧,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全部被国企占据,集中度日益增加,自然引发了“国进民退”的热门话题。
最近,土地市场国企称霸,民营企业几乎被迫退出土地市场,去年下半年以后产生的地王几乎都是被国企或国企背景的房企拿下,业内惊呼房地产行业“国进民退”趋势明显。
2010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全国人大刚刚结束的第二天,一天就出现两个“地王”,无一例外被国企拿下,让世人惊讶的是平均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达到2.8万元,竟然高于周边的建成房的价格。世人作何感想?
国企出手如此大方,巨大的资本从何来?何以能“挥金如土”,将会对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怎样的影响?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国家斥巨资投向企业救市场,4万亿巨资流向国企,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仍然十分狭窄,相对之下打破了经营资本的平衡点。
企业就是企业,国家就是国家,国家与市场有着不同范畴的使命,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就会打乱市场本身的固有规律,致使社会利益格局和经济体制混乱,使经济畸形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经济遭到破坏。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经济表现为暂时的表面繁荣,但是利益格局和市场规律的失衡就会给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隐患。
讓人们担忧的还有可能由此引发严重的非经济后果。让高度集中的权力掌控甚至任意支配的社会财富资源,尤其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使权力毫无顾忌地扩张,肆意使用最有效的社会财富的使用权、分配权、处置权,使多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才取得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遭到破坏,同时导致经济上甚至政治上的腐败。
重新审视“国”与“民”
我们要反思一下,所谓的国有企业,到底它的优势,它的价值在哪儿?在经济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国有的资产就是对于全民都有价值的,国有企业就是国家的财政支柱,而非国有的民营企业是个人行为。古今中外,国企并不一定能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的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起上,造成了千军万马的企业群体,使税收剧增。改革开放这些年,尤其是过去十多年间,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做出的贡献可能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所以应当正确地理解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这种地位和价值。
如果不能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我们损失的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进而损害的是全体人民的福祉。国进民退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垄断局面,破坏社会利益格局的平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国进民退的影响还可能是国企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比过去的计划体制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形成更高程度的控制和垄断。
中国经济的发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继续需要民营经济,为什么不能削弱民营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世界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创业型经济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推断,而世界各国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证实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全世界的经济已经开始由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创业、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的深圳、浦东、中关村,在数百个开发区,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浪潮”,创业精神持续高涨,千百万个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繁衍、滋生,发展壮大,正是这种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创业过程中,一部分经过考验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逐步成长为一批大型支柱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脊梁。这种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造就了生龙活虎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业活动活跃的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蓬勃旺盛的创业激情以及生生不息的中小型企业的滋生和繁衍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的直接驱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在中国的创业型经济中,国民经济的主流必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这种经济潮流的大趋势不可抗拒,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超前的现代意识。担忧、质疑、关注“国进民退”的呼声务必引起高层的重视,不管观点对与错,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认真调查研究,观察分析经济发展动向,切切不要真的出现“国进民退”的局面,造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