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乡村振兴与城市化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农村是中国发展稳定器.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理解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前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为无法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农村成为最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农民的最后退路.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激活农村宅基地这个“沉睡”的资本,为乡村振兴筹措资金,以建设一个强富美的乡村.至少在目前阶段,这种主张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激活的“沉睡”资本,实际上不可能创造出无缘无故的财富,不过是以农村宅基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工具,将城市资源转移到了农村;这种转移又因为增减挂钩政策工具的笨拙,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只有当城市化已经完成,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有条件进入强富美建设阶段.而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重点应当集中在为需要继续依托农业农村的两亿多农户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
其他文献
借助2017年江苏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模型建构,考察家庭化流动背景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
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是对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育龄妇女数量减少、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不高、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加剧的积极回应。要落实三孩政策并彰显其实际效应,应针对不同人群配以不同的支持政策。一方面以生育辅助技术和生育经济支持帮助有生育意愿但没有生育能力的人群,另一方面应切实保障妇女生育和就业权利,改善住房、医疗条件,保障儿童福利;推进教育公平,减轻人们因生育带来的生活压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三孩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拉动相关领域消费和行业发展,也会增加家庭养育负担和医疗需求;长远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rn吴孟超是
期刊
近日,一条“为偶像打投倒牛奶”的视频引发舆论谴责,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日渐畸形的“饭圈”文化的不解,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公众对这种逐利抛弃底线的无良行为的反感.rn“销售商
期刊
5月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人员遇难.本是一场普通的山地马拉松比赛,却造成了始料未及的悲剧,无疑对国内各类方兴未艾的运动赛事敲响了警钟.rn在此次
期刊
天宫,这个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科学与梦想的色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摇身一变中国航天的新名片——天宫空间站,这是中国人
期刊
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融入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命题之一.单向的城市融入路径对于进城务工青年来说,具有复杂性、艰难性和长期性,探究其多元的社会融入路径显得迫切而必要.在乡村振兴及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问题长期并存的背景下,"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其扩展社会融入的路径和选择的空间.进城务工青年的城乡社会融合实践策略从城乡文化共融、城乡社会网络共建、城乡社会资源共享等3个方面展现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城乡共生实践可能.在实践过程中,维系和构建具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的城乡社会文化、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为进城务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婆媳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运用吉登斯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理论,建构家庭政治和生活政治两个框架来理解不同时期的婆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婆媳关系经历了从以公平性为核心的家庭政治向以自主性为核心的生活政治的转变。当代婆媳关系具有非剧烈性、细碎性、差异性、个体性的特征,与之相对应,婆媳关系实践向角色预期合理化、角色距离常态化、角色互动策略化调整。对婆媳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深度了解家庭转型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社会支持角度对贵阳市某乡小学全体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发现存在阅读推荐渠道有限,专业阅读指导不够,阅读陪伴者与讨论对象参与度不高,阅读书籍来源不足,数字阅读不普及等情况。基于此,分别从信息支持、情感支持、陪伴支持、工具支持四个角度提出农村儿童阅读推广建议,以期改善农村儿童的阅读环境,提高农村儿童阅读水平。
家庭保障制度研究可以分为“由家庭保障”和“向家庭保障”两条研究路径,前者表示以家庭为主体向家庭成员提供保障,后者表示国家向家庭提供保障。基于制度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两种研究范式,提出家庭保障研究的基本叙事框架,就“由家庭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功能与危机、“向家庭保障”制度的体制与结构、设计与演化四个主题梳理了中国当代家庭保障制度研究,同时提出包含个人、家庭和国家多元主体的统合家庭保障制度研究路径,进一步厘清家庭保障制度概念,在研究范式上寻求交叉点,在研究方法上体现跨学科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