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老公做边贸17年,每年都来满洲里很多次。今年我们想在这儿买个房子,要不到旺季游客多,酒店住宿会很贵。”
说这话的维拉,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赤塔市人。原本在家乡经营旅游公司的她,因为看中了满洲里的发展潜力,便从俄罗斯来到这儿。2001年,她和老公开始从事边贸生意。十几年的经营,让他们在满洲里扎了根,同时也爱上了这个中国的边境小城。
“在我家那边,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把欧洲各地的商品从俄罗斯带到满洲里来卖。”维拉说,“这些年有些朋友来满洲里玩,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发现做边贸能赚钱,就加入了。”
内蒙古边境小城满洲里,在建国初期整个城市的定位,就是口岸运输与外事工作,包括物资的运输和对外交往。而“东亚之窗”的美誉,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像维拉夫妇这样的俄罗斯背包客逐步增加后,才得来的。
满洲里本地的一间小型商贸公司,每年都会接待上百位像维拉夫妇这样的背包客。而这样的公司,一年的进货量就接近三百吨。对他们来说,巨大的吸引力来自中国不断开放带来的巨大贸易需求。
1988年,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后。这座城市的“变身之路”正式开始。对于这条“变身之路”,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铁樵感触颇深。
“最初,那是咱们背着包去俄罗斯,各种大包小包。后来俄罗斯人也带着东西来,主要是因为有免税政策。”王铁樵说,“货主雇人,用免税的名额运货,卖货的人来满洲里出完货,就在满洲里消费,再带些东西回俄罗斯去。双方边贸和游客不断增加促进了满洲里的转型发展。”
满洲里作为我国连接欧洲的天然通道,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这座城市便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吸引着国内外从事边境贸易的客商和游人。
1992年,国务院批准满洲里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并设立唯一跨国界的国家级开发xr
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让满洲里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提升。拥有国际铁路口岸、国际公路口岸和国际航空口岸,又增加了国际贸易、边民贸易、出口加工、仓储物流等服务项目,“东亚之窗”的名号便愈加响亮。
“1988年后,满洲里城市建设开始飞速发展。最初整个城市都是低矮的平房,很少有高楼,大街上都没几个人,人口也很少。后来外国人来了,各省的外贸单位、客商都来办贸易公司、办事处。这个城市突然大街小巷都塞满了人,所以软硬件各方面条件都跟不上了。”王铁樵回忆道。
“食宿难。没住处。政府就动员大家,有条件的单位,办公室、图书馆都支上床,临街的家庭改造成家庭旅馆,结果还是接待不过来。”王铁樵笑着说。
随着开放的脚步不断扩大,满洲里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欧式风格的高楼替代了低矮的平房;中外客商和游人遍布大街小巷,商贸、食宿等服务业功能发达;公路、铁路、航空口岸设施完善,人流量和过货量节节攀升,进出口总值也不断提升。2017年,满洲里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376.1亿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后,口岸的运量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满洲里站的站场设备包括后方通道能力也都得到了巨大释放。以前最低的时候,货运量只有7万吨。去年,我们进口完成了1478万吨,出口完成了260万吨,运输收入完成了30.6亿元。”满洲里火车站党委书记姜洪伟说,“这些年来,口岸的国际形象也得到了充分展现,站在国境线上,你就能看到这种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包括对国际旅客的服务,现在也不像过去那么单一,都是一种多样化的、温馨的服务。”
不久前,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这座依托铁路而兴建的小城,城市规划的中心便是车站。原本为铁路运输服务的小城,因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繁荣起来。融合了中俄蒙三国风格的城市建设,如今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国际游客。边境旅游的繁荣,又为小城带来了新的發展方向。
“现在中俄双方海关过货效率很高,在中国挣钱要容易些。马上到旺季了,我希望新政策可以带来更多的游客,这样商品的需求又会增加,我得抓紧把库房整理好,再进些货。”维拉说完,扛起背包又走进了库房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