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高等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高等院校中坤谦科技创新团队在:“双创”人才培养上进行的实践与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科技竞赛为引领,创业竞赛为目标;根据行业及学生需求搭建“双创”平台,并全面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42-03
  Abstrac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training of national talents, have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d abundant results i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double cre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domest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double cre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Kunq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takes the project as the carr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for the lead,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as the goal. According to industry and student needs to build a "Double Creation" platform and carry out inter-schoo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enriching the "Double Creation"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uble Cre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一、概述
  隨著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中确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 年取得重要进展,2020 年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现阶段,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各大院校“双创”人才的培养都将开始新的探索与跨越。
  尹翔[2]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做相关探索并在陕西科技大学得以推广。王伟[3]则根据地方高校的特色,探索因地制宜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培养“双创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需求。尹喜[4]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周建[5]基于创业活动过程配置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到建立开放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再到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索性研究。姜慧[6,7]等就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在,提出树立个性化“双创”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层次多样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本文结合高等院校中“坤谦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现状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就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些探讨。
  二、高等院校“双创”人才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培养模式的一般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从地方的“双创”示范高校,到由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的评审,以及国内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还不成熟,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国内各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方面,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1. 校级、省级、国家级“双创”项目立项,促进学生项目落地
  随着《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文件的出台,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了主力军。   2. 科技竞赛、创业竞赛、双轨并进,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社会和各高校努力为广大学生搭建科技竞赛活动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搭建科技竞赛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项目团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跟进和监督创新项目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模式的制定与改革。
  如果说科技竞赛是大学生技能提升的平台,那么创业竞赛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再延伸。除掌握作品核心技术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用户群体、推广方式、生产成本以及资金来源、融资計划等。把学生从可以一个人学习推向团队共进,从填鸭式教学、转为自主学习。我认为,这才是“双创”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新学习方式,创新教学理念。
  3. 成立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学院、企业孵化器,圆学生创业梦
  高校创客空间的成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时间平台,学生可以把理论用于实践,可以把专业技术转化为应用能力。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学院、孵化器的一系列平台的成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经营管理理念。从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学院再到企业孵化器的成立;也是培养学生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一个团队;从一个想法、到一个项目再到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
  (二)高校培养模式的现状
  1. 积极参与,但缺少全面的认知和安排,存在跟风现象
  大部分学生“双创”激情很高,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组织和各种科技和创业竞赛,但还缺乏对创业现实的客观认识,创业体验不足。部分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他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偏差,导致难以正确处理一些具体事情[8]。
  2. 想法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多数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的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心中的创业,更多的是成功的事例,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艰辛与失败。对此,他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创业中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感到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可以称为幼稚型的“双创”人才。
  3. 评判标准固化,缺乏实质创新
  多数院校在学生“双创”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均通过“基本要求”进一步约束,如申报者必须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指导老师必须副高级或高级以上等。在这些“基本要求”的约束下,给低年级学生、年轻教师的心理造成等级的阴影。往往在现实的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是,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没能全心投入到“双创”项目中来;高级职称的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无暇顾及学生的“双创”项目;最终给“双创”项目的有效实施打了双重折扣。
  三、以厚积薄发为主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坤谦科技创新团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坤谦科技创新团队(下称:坤谦团队)成立于2010年6月13日,致力于“半导体温差电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及相关装备与系统开发”,是一支集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团队。团队自成立起,先后成立三个小组和基金会,它们分别为:学术研究小组、科技竞赛小组和创新创业小组,并于2012年10月8日成立 “坤谦基金会”。其成员涵盖各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专业横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模具,税务等专业。
  (一)厚积薄发,创新领航,奠定“双创”基础
  坤谦团队构建梯级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机会参与到团队中来,教师全面引领,学长协助培养。一方面,培养学长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被教会到会教学;做好团队的传承工作。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参加竞赛,让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尝到团队的成果,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在此过程中,学弟学妹得到培养,学长能力得到提升,团队也有优秀的后备力量,“传、帮、带”的精神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强化团队化建设
  团队小组化,让学习更高效。在进入坤谦团队时,都会面临着一个选择:自己带项目进入团队,或加入到其他项目小组中。由于团队依托高校教师和校外研究机构,定期发布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完成。而在寒暑假,则根据项目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意愿;推荐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强化学与用的结合。华南理工大学也设计了类似的分级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置“本科生暑期校外实践”项目,针对高年级学生设置“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和学分互换计划,前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相应课程的开设,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项目;后者则针对高年级部分必修课程,采用“免修不免考”、项目换学分的方式来进行[9]。
  (三)学科交叉,全面发展,注重模块化建设
  以项目为载体,科技竞赛为引领,创业竞赛为目标。项目在立项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学校的学生进行合作;將有力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开展,通常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项目将不仅仅是一个创新或创业的项目,而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学生以项目为载体,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科技竞赛,是项目的一次总结,让学生在项目的探究过程中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培养学生懂得连接的智慧。创业竞赛,则是学生内求智慧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再提升。因此,团队要合理丰富内涵,最大限度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
  以团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项目为例。坤谦团队通过多年的积累,研制出高效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项目研究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学院与学校。2015年恰逢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契机,项目“面向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入围全国决赛并获奖。在此过程中,团队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优化:
  1. 成员优化。由于竞赛对于参赛人员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根据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力度进行优选,同时兼顾竞赛答辩、展示、宣传等的需要,进行人员匹配。   2. 项目优化。如何让项目从名称就能够脱颖而出,如何凸显项目的创新点以及其意义何在,如何客观展示项目的优势;均是项目优化的对象。
  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在“青创板”的挂牌,一时间项目到了全新的领域。技术应用于什么领域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市场规模有多大?这些问题成为外界与团队交流的主体。这时候,团队成员的主体面临从科技竞赛答辩向创业者角色的轉变。
  因此,如果以“项目为载体,科技竞赛为引领,创业竞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则有利于拓展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己之所长,实现精准择业。
  (四)走出去,引进来,搭建“双创”平台
  走出去,是团队人才的培养目标。引进来,是团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团队通过创新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层次凝练和提升作品。最终,通过创业竞赛让作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检验作品的社会价值;完成作品的通过创业竞赛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苗圃,引进社会资源。团队作品《面向电动汽车电气热管理的新型复合箱变材料》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挂牌(代码:100832),引起广泛光注。
  坤谦团队在“以项目为载体,科技竞赛为引领,创业竞赛为目标”宗旨的指导下,取得一定成绩。现已独立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在研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连续2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参与科技竞赛近十项,获奖20多次,包括: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区“金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2014“南海大沥杯”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启航奖”、第二届“助你创业·赢在广州”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七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二等奖等。此外,已受理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项;已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学生毕业有分布于华为、中广核、江森自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也有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以及留学海外,也有选择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坤谦团队都致力于高级综合型人才培养,并在“双创”人才培养上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现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进行新的探索。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尤其是当代高校的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作为高等院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一批优秀团队,形成一种氛围,搭建平台让学生有组织去靠、有机会去闯,有空間去训练;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渲染和内容落实,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德库.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2):1-5.
  [2]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3]王伟.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理导航, 2016,07:64-65.
  [4]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2):44-46.
  [5]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2011, 34(12):141-143.
  [6]姜慧.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7]崔益虎,郭万牛,陈同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61-64.
  [8]刘爱君.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日科苑, 2009(20):201.
  [9]王应密,等.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 (4):13-17.
其他文献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微型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到学习的各个阶段。文章通过对北京某高职学院在校生进行的英语微型学习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受微型学习,而且实践上也有所应用;对微型学习资源的需求体现在应试和应用两方面,呈现形式上喜欢文本、视频、音视频交互;希望微型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调查发现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提高高职英
【正】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学生从入学就开始面临着社会选择和如何适应社会选择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对人才
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学生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反应冷淡,甚至沉默不语,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主动性,形
摘要: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诞生了一个叫《南京零距离》的新栏目,自此,拉开了中国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大跃进的序幕,各个级别的电视媒体都开办起了自己的民生新闻。除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时政新闻和法制新闻以外大都数社会新闻节目都被赋予了民生新闻的光环。然而,就是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致后蕴藏也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人的思考:民生新闻的繁荣源自何方?又将走向哪里?  关键词:民生 民生新闻思考   
西部地区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对人才的引进与留驻能力远不及经济发达省区。国内访问学者进修项目对这些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文章就西
摘 要:网络教育、视频公开课、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课堂及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在有色金属冶金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制作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学方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从而保持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本科教育;有色冶金;教师主导性;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
在电视系统中,一个电视栏目品牌是与其他电视栏目相区分的独特标识,它是一种定位、品质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品牌既是一种特色,也是一种信誉。
(湖南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 要: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低碳城建技术与工程能力结构体系和知识、能力结构雷达图及“3+2+1”低碳城建技术与工程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及其学分、学时与教学进程。  关键词:课程设置;低碳城建技术与工程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147-04  Abs
山西省大同市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今年开始提速.将通过建立健全灾情信息管理制度、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以及救灾应急预案和灾害受损专家评估制度,形成预案.救
肇始于去年的金融危机,犹如一团彤云密布的冷空气,袭击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影响蔓延到中国,波及到我们河南,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乃至其他各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