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四牌楼馄饨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卖早点那两口子的馄饨里。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只是觉得特别好吃,虽然一连吃了好几碗,却不曾注意“虾”的事儿。
  人生真如白驹过隙,说起第一次吃馄饨的事儿都快三十年了。当时的我只有十来岁,跟爸爸来到大同,住在一家宾馆的顶层,好像应该是四层,宾馆的名字我也记不得了,只记得爸爸早早起来有事出去了,给我留了一块钱。
  打开宾馆的电视,咔咔咔、咔咔咔,顺转倒转,拧了两个来回,硬是没收到一个台。只有沙沙的噪音和忽闪的雪花。我便只有隔着窗户向外望。
  冬天的清晨人不多,对面巷子里虽有人穿过,却很宁静。要是在村儿里,这个时候会有鸡打鸣。但这是大同,是城市,一切显得很庄严。路边摊子架起了锅,支起了木板当小桌,旁边放两把长条凳子,就只等吃早点的人来了。锅口已腾起了热气,旁边的小案上也备好了食材。城市和农村就是不一样。在农村,人们都是在家里吃早饭,街上是不会有卖早点的摊子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不就是《说虾》里提到的卖馄饨的夫妻吗!真的!跟祥夫老师说得一模一样。男的长的瘦削,没话;女人也瘦瘦的,爱说话。两个都是南方人,经营着一个馄饨挑子。只可惜当时的我并不认识祥夫老师,要不然可能会在这里遇上他。
  望着对面巷子里的馄饨挑子,一揭锅便热气腾腾随风轻佛。只见那男人从锅里一舀,往碗里一倒,又是一股白气腾起。直腾得我肚子里馋虫蠕动、希望无限。便飞奔下楼,直冲挑子而去。
  那个年代吃早点的人并不像现在那么多,零零星星三三两两,自行车的铃声也特别清脆好听。没等我开口,女人便操着南方口音跟我说话,也不知她囫囵了些啥,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知道她是问我要吃什么。
  旁边来了个很帅的男人说,来碗馄饨。当然,当时还没有“很帅”这个词,至少是还不流行吧。按当时的语境,大约应该说“很气派的男人”,二三十岁的样子,围条围巾,带副眼镜。记忆中那个年代戴眼镜的人不多,围围巾的人也不多,尤其是男人。现在猜想,那会不会就是祥夫老师?
  我问女人,馄饨多少钱?这个我能听懂,她说:“一毛五”。“才一毛五,我有一块钱还怕啥。”心里嘀咕了一下,也放下了心。
  馄饨真是太好吃了,可惜太少。一碗汤五六个馄饨,感觉没吃就没了。我看看别人都是只吃一碗就走了。都说城里人细,看来是真的。管他呢,我还得吃一碗,太好吃了。
  忘了当时共吃了几碗,只记得花的钱已超过了五毛。五毛,在我们村里能买一个面包、一根麻糖、一盒蜡笔、还能找两块儿水果糖。不能再吃了,总不能一下子把一块钱都吃了,这不符合逻辑。
  爸爸很快就回来了,现在回想大约是九点来钟。整整一块钱被我吃得就剩几毛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跟爸爸描述楼下的馄饨有多么多么的好吃。意料之中,爸爸笑了。意料之外,爸爸朝窗外望了一下,那对夫妻还在,便对我说:“走,咱们再吃一碗去”。
  后来,爸爸领着我去“奥马”眼镜店配了眼镜,去大同公园坐了鸭子船,但记忆都很模糊了。
  二
  童年的吃馄饨经历,注定了我与馄饨的不解之缘。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还是忘不了大同的馄饨。那是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早点我是不吃得,因为我早晨起不来。好像那个年代流行吃宵夜。几乎每次喝完酒就去歌厅,唱完歌就去宵夜。每次宵夜,别人吃啥我不管,我肯定吃得是馄饨。以至于我们一帮人里,喜欢喝娃哈哈的被唤作“娃哈哈”,喜欢吃兔子头的被唤作“兔头”,我就是其中的“馄饨哥”。
  还是地摊,就在老“银星”那条街,还是一对夫妻,挑子换成了小车。我虽不能确定是不是原来那对夫妻。但味道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馄饨的旁边还有兔头、烤串,有时我也会吃,但吃得时候很少。
  这样的地摊,有时能吃到深夜一两点,每年夏天都吃,百吃不腻。硬是把一碗馄饨吃成了我对大同的记忆密码。记得有一次,邻桌几个小混混恣酒闹事,被“娃哈哈”一顿猛捶,还差点把路灯杆撞断。于是我记忆中的“四牌楼馄饨”又被掺进了些许江湖的味道。
  时过境迁,大同已今非昔比,地摊儿我是不吃了,即使去吃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而且听说“四牌楼馄饨”早被北京人注册了。能正宗吗?
  说来也巧,前几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叫“李海军”。我们喝酒侃山一见如故。席间有朋友说,他就是正宗“四牌楼馄饨”的老板。我大吃一惊,赶忙求证。从年代、地点、人物,到经营状态、辗转承接、沿袭更新,不但完全吻合,而且他还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四牌楼馄饨”我不知道的故事。更让我欣慰的是,“蒯记四牌楼馄饨”是李海军自己注册的。
  “蒯记四牌楼馄饨”,大同平城区云路街西商业5号,那不就是从永泰东门一进古城墙往西走百十来米哪家吗?李海军说没错。
  嗯,我知道了。
  三
  几位外地朋友来访,上午转了云冈,晚上一起去看南城墙永泰门广场的音乐喷泉。感慨大同发展之后,我便想到了李海军家的馄饨。可惜几位外地朋友没有口福,硬是要回“美高”休息,说,“什么也不吃了,大晚上的”。
  我独自溜达着回家,必然会路过“蒯记四牌楼馄饨”!哈哈哈。
  李海军不在,正好。他在的话,肯定还得喝两瓶啤酒。我打量了一下菜单:四牌楼馄饨、兔子头、羊拐弯儿、油炸花生米、黄瓜拌腐干……,靠,都是好吃的。大约过了一秒钟,服务员迎上来:您吃点什么?
  虽然我很有胃口,但毕竟吃过了晚饭。服务员说,要不来碗馄饨?——正宗四牌楼馄饨。
  我马上说:“好,来一碗。”
  做了这个决定后,我放好包、洗了手、拿好筷子和小勺,郑重其事地等待着我的“四牌楼馄饨”。
  馄饨来了,它的模样正是我全心全意期待的模样,清凌凌、香喷喷,几缕紫菜,几粒虾皮,不早不晚,来得正好。
  我先来两口汤,配几粒虾皮,咬一口馄饨,捞几丝紫菜,再拿服务员给倒的水解解烫。几口鲜,一口香,几口烫,一口凉,直吃得我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这让我不得不又一次想起这个跟随我多年的词:“心想事成”!
  ……
  我边溜达边琢磨那馄饨的味道。
  嗯,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
  不过,下次再来得带上我爸和祥夫老师。
其他文献
大同长城山林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忘初心,担当实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建设新时期和谐美丽林场。  持之以恒做好资源培育  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厚植林业生态优势。他们立足实际,利用林场林地优势,因地制宜,坚持造抚并举、造管结合,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生态功能,积极打造国家级华北落叶松良种基地。光是2018年,就完成了國家级华北落叶松良种基地培育管理5763亩
期刊
于谦于老师,大家都熟悉,郭德纲的黄金捧哏。郭德纲甩包袱又快又皮,只有于谦能接的上。于老师除了包袱接得好,还养得一手好动物,为了自己高兴地玩儿,他还建了一个“天精地华”动物园,这足见“谦哥”对动物的喜爱。在古代的山西大同,当时还是辽朝时期,也有这么一个喜欢动物的富商,他同样十分喜欢动物,以至于墓室的壁画中绘满了生前的心头爱。  2011年,在山西大同市火车站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座辽国墓葬,考古学家打开
期刊
陈年是我这几年最看重的一位后起之秀。记得09年我在她的博客上看到《胭脂杏》后,便高兴地为她各处推荐。后来的事实完全如我所愿:不仅被《小说选刊》选发,还被收入年度最佳小说选。随后,陈年的小说接二连三地在各个颇有影响的刊物上频亮相,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文心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她的小说集《给我一支枪》和《小烟妆》。  仔细研读陈年这两部小说集,认真梳理阅读陈年这些小说文本后带给我们的喜悦,我觉
期刊
有一份记忆刻在我的脑海里已二十多年,这份记忆就是我初为人师的独特感觉,是那么地妙不可言、刻骨铭心——  二十多年前的我二十岁,二十岁的我神采飞扬,神采飞扬的我成了一名“孩子王”。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甜美清脆的问候,我的心怦然而动;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我就告诉自己,我的梦想要在这里点燃,我的生命之帆要在这里启航,我的精彩人生要在这里演绎!正是这份心动和梦想,让我意
期刊
近年来大同的书法研习和创作形成了高潮,隔三差五就有书法展出现,魏碑书体研习更是方兴未艾,还成立了魏碑研究院,全国独此一家。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魏碑的发源地,被誉为魏碑之都。笔者曾涉猎大批有关魏碑的文章,多是魏碑书体艺术特点和书写方法,以及魏碑书写活动情况,难得看到魏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此做以探索,请教方家。  书法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有的藝术,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
期刊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其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了当朝御史,被冠以“谋反”罪,其后代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他勤奋好学,且得益于授学为生的父亲教导,12岁便著有《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 。他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著述颇丰。  李贽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不满朝政贪污腐
期刊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这里的天最蓝,  这里的水最清。  塞上蓬莱水神堂,  如诗如画似仙境。  青山绿水白羊峪,  神话传说留仙踪。  甸顶草原美如画,  石林奇观天然成。  啊,  广灵美景甲天下,  灵山秀水都有情。  天鹅飞来不想走,  湿地景色更迷人。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领略平舒文化,  感受壶泉风情。  广灵剪纸四海扬,  世界非遗留美名。  秧歌大号木偶戏,
期刊
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有明
期刊
对于大同人而言,云冈石窟是个传奇,也是一份骄傲,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一张张未见苍老的佛颜。作为老大同人,在我经历的人生中,无数次往返云冈,大约每尊佛前都曾多次照面。记得第一次去云冈,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中学放假,一鼓作气,连推带骑,到了离市区16公里远的云冈,完成了颇为自豪的“远征”壮举。从此,便与大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记忆犹新。
期刊
住在时间的房子里  在我头顶和脚下,  有一所时间房子。  我在长满植株的窗口时,  是年轻温婉的妇人;  在夕阳充盈的阳台时,  是美丽又忧伤的孩童;  半躺在炉火旁的摇椅上时,  是头发花白,喜爱温暖的奶奶。  这所房子  期待被我的礼物填满。  春草与泥土  阳光的味道  喜马拉雅飘落万年的一朵雪花  鼓浪屿的海变幻的晶莹盐粒  莫兰迪小镇漫邮的明信片  还有,  沾在鞋底的羽毛  藏在帽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