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日子·弄堂足球

来源 :足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狭而长的弄堂里,细细的小腿盘弄着小皮球。皮球从自行车轮边滑过,骑车人惊呼,车龙头惊转,就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提篮阿姨。倒霉的骑车人扶起了更倒霉的提篮阿姨,两人的眼睛里全都是恨意,忽然同一句脏话从两张不同的嘴里蹦了出来:“小赤佬……”
  “小赤佬”,是一句标准的上海骂人话,带着一种对孩子的不屑和嘲弄,显示了作为大人的优越感和话语权。“小赤佬”就是指那时的我们,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孩子。由于我们时常调皮、捣蛋、闯祸、犯错,大人怒其不争,就斥骂我们为“小赤佬”。我们听得洋洋得意,尤其是男孩子,三五天不被骂,还要去讨骂,所以上海俚语中又一句骂人话也冲着我们而来—“贱(上海话中,这个字音同“席”)骨头”。
  在生命的最初10年里,“小赤佬”和“贱骨头”们没有网络和DVD,没有天线宝宝和游戏手柄,甚至连看一下彩色电视机的画面都是一种奢侈梦想。所以,爱蹦爱跳爱闯祸的“小赤佬”们只好在狭而小的弄堂里追着一个小小的皮球奔跑。那时候,我们的思想绝对单纯,在弄堂里踢足球,我们只是要自己变得快乐。当然,如果有哪个少体校老师相中我们,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少体校的伙食要比一般的小学好许多)。
  
  书包放在地上就是球门
  
  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是一块块弄堂足球的热土。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的每一个石库门弄堂里,都可以看到你追我逐的孩子们在围着一个小小皮球扑腾。
  那时候的弄堂,最多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骑自行车的叔叔、提着菜篮子的阿姨、拄着拐杖的爷爷、挎着皮包的姑娘,还有就是坐在凳上摇着蒲扇的三姑六婆。这么多的人,都是弄堂里足球小将们的障碍。每一次传递,不但要防着恶狠狠扑过来的“对方球员”,还要提防不要碰到凶巴巴的“中立障碍物”,所以,在上海弄堂足球圈子里能扬名立万的人,大多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楷模。他们可以把球盘带得就好像是粘在了脚上,而他们因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被那些“中立障碍物”们劈头盖脸地臭骂:“小赤佬,侬再踢就砍忒侬的脚。”但凡这种臭骂声响起,估计是那些“中立障碍物”欲前行,却又无法判断“小赤佬”的球路,最后和“小赤佬”在弄堂边角地带激情碰撞以后。
  弄堂里除了行人,就是随意停放的自行车,无处不在的桌椅板凳,还有成排堆放的煤饼和排队齐整的马桶(刷过的马桶)。这些显然是弄堂足球中最容易被“牺牲”掉的东西。每一次不成功的传球、每一次成功的破坏、每一次力量稍大的射门或者解围,都会不约而同地“招呼”到自行车、煤饼或者马桶们的身上。器物无声,它们也不知道痛,只有默默承受。但器物的主人,那些彪悍强硬的家庭主妇们一旦遭遇这样的无妄之灾,顿时会雷霆暴怒,就好像对着器物的每一脚都踹到了她们的腰上,蹬到了她们的心口。
  


  弄堂里最缺少的,就是让孩子们扑腾足球的空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人群,和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眼前的煤饼马桶,将狭而长的石库门弄堂挤压得越发狭窄。在如今这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3对3是足球比赛的人数下限,其实在弄堂足球年代,2对2是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果弄堂面积过于狭小,那我们就像现在篮球架下的单挑一样,开始1对1对抗。
  足球单挑其实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弄堂足球存在形式。放学后,把肩膀上的书包扔在地上,一左一右,就是一个简单的球门,球门的宽度从来就是不固定的,从半米到两米,都有可能,具体要视各条不同弄堂的实际情况。一场弄堂里的足球单挑,大致总在重复着如下的场景:当甲方将球盘带起来以后,乙方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挠甲方的进球,这些阻挠大多都是通过手部动作完成的,拖、拉、拽、推,甚至拍打,如果实在无法遏制甲方的突破,乙方甚至不惜移动两个书报门柱,来缩小球门宽度。“赖皮”的结果,往往是两个单挑足球的孩子单挑起了“摔跤”,最后彼此打得眼泪鼻涕满脸,还指天发誓再也不和对方做朋友了。孩子的誓言往往是隔夜就忘,第二天,便又追打着去上学,放学后,又在弄堂里摆好书包做球门。
  
  暗自攀比谁被骂的多
  
  闯祸是男孩子的天性,更是弄堂足球永恒的主题。而因为闯祸而引发大人的怒骂声,就好像如今足球场边球迷的呐喊助威,气贯长虹,响彻云霄。由于被骂得次数多了,孩子们倒不以为然,还偷偷地各自记下被骂的次数,拿来炫耀自己是个标标准准的弄堂小霸王。这样的孩子暗合了一句经典的上海话—“老米米(意为不要脸,无廉耻)”。
  弄堂里“老米米”的孩子数不胜数。大人的怒骂仿佛从不曾让这些闯祸的孩子长记性。我们照样很撒野地在弄堂里下着“野脚”。东家的玻璃,西家的马桶,南家的老奶奶,北家的漂亮姐姐,都成了脚法欠佳的牺牲品。
  紧接着而来的,是一痛臭骂。骂人的话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句,和孩子们所做的坏事反反复复就这几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那些顽劣的孩子索性记住了骂人话,大人大声骂,他们小声骂,见大人气急败坏地要动手,他们就钻进了弄堂的深处,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才逃回家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弄堂里的孩子跨进了中学甚至大学的校门,他们才逐渐洗去了弄堂足球的“匪气”和“孩子气”,学会了谦让和礼貌。
  
  我的爷叔是上海队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孩子们的偶像是军人、教师和工人,很少有以足球运动员做为偶像的。那时候的足球运动员都是计划经济下的“足球工人”,他们每个月领着体工大队下发的菲薄薪水,勤勤恳恳地训练,认认真真地比赛,没有所谓的“泡吧”和“黑哨”,即便是偶尔踢几场“假球”,为的也是所在城市的政治利益和需要,而不是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如今球员退役后直接晋身商场、广告圈、影视圈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球员在退役后只有等待分配进工厂做工人一条路。
  不过,随着1983年上海队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拿到金牌,弄堂里的孩子们逐渐重视起足球运动员来。他们的嘴边经常挂着方纫秋(上海五运队主教练)、鲁妙生(当时的上海第一球星)这样的名字,还总是在弄堂足球“联赛”里模仿柳海光的头球和林志桦的远射。虽说这些力大势沉的头球和远射,总是以“葬送”几块窗玻璃收场,但孩子们士气高昂,仿佛自己就是弄堂鲁妙生、弄堂柳海光。诚然,当年的鲁妙生、柳海光们也是从弄堂里踢到少体校踢到上海队的。
  记得小时候隔壁弄堂里有个小朋友。他的球技很一般,身体也很瘦弱,但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一起踢弄堂足球,还特别喜欢和他同在一队。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个小朋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的爷叔(上海话,意为“叔叔”)是上海队的队员。”因为这个“裙带关系”,大家都很乐意与这个小朋友做队友,这种乐意出自于一种最为推论简单却立论错误的逻辑推理:上海队队员的侄子肯定会顶替叔叔进上海队的,那么我们就和上海队的队员成队友了。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回忆起那个“爷叔”在上海队的那个家伙穿几号球衣,叫什么名字了,但那句清脆响亮的“我的爷叔是上海队的”,还烙在脑海里,袅袅不去。
  其实,弄堂里的草莽英雄数不胜数。除了这个时常被挂在嘴边的“上海队爷叔”外,大大小小的石库门弄堂里藏龙卧虎着不知多少从上海队、八一队退下来的足球运动员。脱去了球衣,他们成为了厂里的工人,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弄堂里,看到两三个在扑腾皮球的小孩子,他们会放慢车速,这是他们的过去,他们留恋过去。
  孩提时代的争吵和欢笑,到现在已经大半意识模糊了。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石库门房子消失在钢筋水泥的百米高楼间。一幢幢的商品房尘封了从弄堂足球时代走来的大人们的记忆,而他们的孩子也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接受弄堂足球哭笑骂打的洗礼。
  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部分记忆的消失,弄堂足球不幸成了代价。
其他文献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但适用于个体,对于社会性极其突出的足球俱乐部也是一样。而作为全世界俱乐部的塔尖,欧陆各大豪门互相独立却又彼此关联,而伴随着沉浮的轨迹,每支球队的独立性格也完整地呈现在球迷眼前。其实球赛又何尝不是一场牌局,你无法知道摸到的下一张牌是什么,正如球场上下一秒要出现什么一样是未知数,但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打开自己手中的那张牌时你才恍然大悟:“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塔罗牌之巴
期刊
“现在的孩子崇拜王大雷,因为他够酷,当年我们崇拜吴群立,是因为他从工厂一直踢到国家队。”    我在听《Un’estate Italiana》,著名的“意大利之夏”,意大利电子乐大师乔吉奥·莫罗德尔创作。这首点燃过一整个夏天以及无数奔三中国球迷对于世界杯以及足球最初激情的旋律,曾被认为是世界杯真正官方主题曲的开始。  当然,记忆中更清晰的还是“意大利之夏”那首英文版本的“To Be Number
期刊
“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每场足球比赛都要互射点球才能结束。”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度过,那个时代的体育英雄是袁伟民和他的女排巾帼,对于我来说,足球还不知道在哪疙瘩等待降生呢。1984年进入高中,那是一所辽宁省的重点学校,虽然地处抚顺最接近省会沈阳的一个小镇上,但足球城的气息还是到达不了那里。  当时有一个高二的同学,堪称校内的名人之一,不是学习好,亦非长得
期刊
俗话说“三岁看老”,但有时也未必尽然。那些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的超级球星从娘胎里出来时,也都是哇哇大哭外带贪吃尿床,也没有几个能看得出是未来巨星材料的,更有甚者,不少小家伙在10岁之前连皮球都没碰过,幸亏老天有眼,是电灯泡总要发光的(注:普及小常识,金子不是光源,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光,而灯泡在通电后才能发光。回顾起球星们童年的点滴趣事,倒也是乐事一件,鉴于不少球星在球迷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形象,我们特意
期刊
什么才是真正的足球?  在场上奋力拼搏,赛出精神和水平,还是为了荣誉勇往直前,最终高举奖杯笑傲巅峰,抑或是最赤裸裸的,赢一场比赛拿一笔奖金?足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很多事情已经不再那么清晰,人们似乎正在渐渐忘却一些最原始、最质朴的东西,就像忘记“衣食当初只为温饱”一样。  下面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之中有些无家可归,有些穷困潦倒,还有些病痛缠身,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曾经对生活失去
期刊
“相信我们卧室的墙壁上或多或少都曾贴过《足球俱乐部》等杂志附送的海报。”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球迷,今天大多都已跻身资深行列了。在过去的十到十五年里,我们从对规则一窍不通的菜鸟变成了掌故随手拈来的“专家”,经历了一个球迷,同时也是一个青年成长的全过程。这也恰是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足球行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历史的年轮让这一代人成为第一批独生子女球迷,我们在青少年时期看球的条件也要远远好于过去的年
期刊
“网络世界已经彻底让你的生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然而,便捷过后难免有些悲哀。”    作为一个E时代球迷,你需要些什么东东?Adsl、MSN、livescore……每周末比赛日的第二天,打开电脑的例行程序,几乎固定不变。如果外语过关(如今被应试教育掐着脖子,不过关的似乎比较少),soccernet、sportinglife、channel4,yahoo能让你包晓天下,贝克汉姆给老婆买的钻戒是几克拉
期刊
曼联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跃升为世界头号赚钱俱乐部,但贝克汉姆加盟皇马这笔意义深远的转会,宣告红魔将数以亿计的利润拱手让人。皇马为此付出了4130万美元,若你得知拉齐奥主席克拉尼奥蒂为同是右前卫的西班牙人门迭塔也花了4100万美元,并最终间接导致俱乐部破产,你大概就会了解小贝的价格值不值了—虽然二人都没能为新东家带来冠军。  意大利和西班牙俱乐部很早就开始了大手笔的球员交易,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期刊
那一刻,是风吹起了漫天的红黑彩带,是风吹亮了你眼中闪烁的泪光。  四年前,是你的神勇将米兰送往了老特拉福德。尽管胜利的聚光灯大多投给了乌克兰核弹头,但球迷们仍然视你为英雄。因为是你载着米兰一路高歌猛进,是你铺开了米兰的夺冠之路。  两年后,伤病的折磨和岁月的催人老,使你的状态迟迟没能回来。虽然米兰最终还是走到了决赛,但最后的最后却是利物浦人齐声高唱,你永远不会独行。  伤病似乎也不想让你独行,低迷
期刊
北京时间3月9日19时(希腊当地时间12时),欧洲冠军联赛1/4决赛与半决赛抽签在雅典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抽签采取随机方式,因此同联赛球队有可能遭遇。今年抽签可能出现英超或意甲德比,结果皆大欢喜,同国球队均如愿互相避开,AC米兰抽到了拜仁慕尼黑、埃因霍温小组赛后再遇利物浦、罗马与曼联以及切尔西对瓦伦西亚均是在冠军联赛中第一次谋面。1/4决赛两回合比赛分别于4月3/4日和4月10/11日举行,半决赛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