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贝特朗·波尼洛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尔、杰瑞米·雷尼耶、蕾雅·赛杜、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剧情 / 传记
上映日期: 10月01日(法国)
引言
一低头一扶镜,这个游走在世俗边缘的阴郁少年用他腼腆的笑容和超前的设计征服了世界。无论是他笔下传奇的画稿还是他个人错综复杂的情爱纠葛,所有关于“伊夫·圣·罗兰”这个名字的一切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富商家庭,18岁就荣获国际羊毛局的时装大赛冠军,并受到著名杂志《Vogue》主编赏识的伊夫·圣·罗兰在当时无疑是天之骄子。在成名之后,他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死后以国葬下葬,如此殊荣使他即使在离开世人的六年后,依旧能让人们乐此不疲地讲述他的故事。而这故事还不能光一个人讲,是“说者有份”。
讲述名人故事的传记电影在影视圈通常激不起多大的浪花,票房从来就是没有保障的,口碑也是因人而异的,但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圣罗兰传》却是个例外。导演本身就是块金字招牌,再得益于今年1月份的同题材传记电影《伊夫·圣·罗兰传》上映在前,而汇集众多法国重量级巨星的《圣罗兰传》则于10月缓缓登场。不做过多的宣传造势,仅仅只是在戛纳电影节走了一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圣罗兰之争
“伊夫·圣·罗兰”(YSL)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更代表着一种追求。当他辉煌在世时,用独具一格的创造力把时尚圈搅得天翻地覆。而在他离世6年后,他依旧有能力在电影圈“兴风作浪”,让所有影人为展现他惊才绝艳的一生,而争得头破血流。
官方授权
同题材、同类型的两部电影连番上映,拿来做比较是免不了的事情。一直标榜自己为“正统YSL官方电影”的《伊夫·圣·罗兰传》由法国SND电影公司制作,获得了伊夫·圣·罗兰一生的挚友——83岁的皮埃尔·贝尔杰的全力支持。由皮埃尔·贝尔杰保管的圣·罗兰私人资产:5000件服装原件、15000件饰品和超过35000张创作草图供SND电影制作公司无偿使用。
而《圣罗兰传》由法国Mandarin电影公司制作,影片仅仅关注了圣·罗兰职业生涯最巅峰的9年间,并将电影的终止符落在了1976年YSL推出的俄国芭蕾舞系列时装展上。虽然在情节上摆脱了流水线的叙述模式,但遗憾的是,本片没有获得圣·罗兰亲友的授权。这就意味着与圣·罗兰的服装原件、创意笔记和设计草稿无缘,更别想在YSL总部和圣·罗兰的私家别墅进行拍摄取景。不过,Mandarin电影公司并没有就此放弃,在邀请法国恺撒奖最佳服装设计安娜斯·罗曼德来重现YSL当年作品的想法,被皮埃尔·贝尔杰威胁将采取法律手段制止后,他们绕过了贝尔杰,与YSL的母公司:法国巴黎春天百货集团(PPR)*取得联系。在Mandarin电影公司的不断游说下,PPR首席执行官皮诺特终于为复制YSL服装系列的想法开出了绿灯,支持了电影《圣罗兰传》的拍摄。
*GUCCI在1999年正式收购了YSL,同年,法国巴黎春天百货集团(PPR)收购GUCCI,YSL继而跟随GUCCI并入PPR,因此PPR拥有YSL品牌的最终持有权。
制作宣传
在授权问题上输了一局的《圣罗兰传》为了扳回比分,邀请到了新的投资者前来加盟。美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的欧罗巴电影公司宣布,欧罗巴将作为电影的联合出品人加盟制作,并且负责《圣罗兰传》在法国和国际的电影发售。
今年2月,柏林电影节期间,两部“圣罗兰传”狭路相逢,在欧洲电影市场同一个展厅各自发布了自己的剧照和海报,打擂台之意不言而喻。《伊夫·圣·罗兰传》发布的是男主角皮埃尔·尼内的定妆剧照,而《圣罗兰传》则让加斯帕德·尤利尔的造型海报登上了柏林电影节场刊《银幕》的封面,可谓春风得意。
发行上映
第一个把《圣罗兰传》称为“高级定制”的,是美国颇具声望的娱乐媒体《综艺》杂志。相比起《伊夫·圣·罗兰传》平铺直叙地叙述故事,贝特朗将影片的时间跨度限定在圣·罗兰最辉煌的9年里,显然在内容上有趣得多。但导演贝特朗·波尼洛也坦言,“当加里·勒斯培(《伊》导演)宣布他的拍摄计划的时候,事情变得复杂了。虽然我们的拍摄工作计划更提前,我们的进度也比他们要快很多,但我们还是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而这种种困难,其中就包括了《伊夫·圣·罗兰传》在去年已经拿下了美国市场的电影发行权。为了全力支持该电影,皮埃尔·贝尔杰甚至在YSL总部为剧组置办了一个暖身派对。这样的大手笔促成了这部影片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世界各地的发行权就已被抢购一空。
法国小鲜肉
与“伊夫·圣·罗兰”一同卖座的名字,在电影《圣罗兰传》中还有许多。而电影《圣罗兰传》在宣传之初,也正是凭着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被不少法国人称为:梦幻组合。三度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找来了与圣·罗兰神韵颇有几分相似的法国小鲜肉加斯帕德·尤利尔,再搭上刚获得金棕榈奖的蕾雅·赛杜,主创的光环效应足以与伊夫·圣·罗兰这个拥有魔力的名字匹敌。
能在时尚大师的传记电影中分一杯羹,对谁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曾因《漫长的婚约》和《巴黎,我爱你》而扬名海外的加斯帕德·尤利尔能抓住这个机遇,无疑是幸运的。
在收到贝特朗邀请前,尤利尔曾接到过格斯·范·桑特(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导演)的邀约,出演圣·罗兰。两人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尤利尔的容貌与圣·罗兰有几分相似,便有了这个念头。虽然后来计划被搁置了,但“伊夫·圣·罗兰”这个名字却在尤利尔心里留下了痕迹。 光有神韵那还远远不够。在收到贝特朗的试镜邀请后,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加斯帕德·尤利尔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就是“减肥”。为了追求形似,尤利尔减掉了12公斤的体重。有马修·麦康纳的成功案例在前,这年头似乎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自虐的演员都会大红大紫。只可惜,这位已经享誉国际、拥有美丽眼眸的美少年似乎看重的并不是所谓的名利,仿佛对他来说挑战各种类型的角色才是最大乐趣所在。因此只有谈及影片中的声音、动作模仿,这些有难度的环节,他才会露出兴奋的表情。加斯帕德·尤利尔饰演的圣·罗兰不仅仅只是那个暴露在镁光灯下的时尚大师,影片中的他与人们记忆里的圣·罗兰有点不一样。尤利尔在进入角色时,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照着资料演,为了让世人看到一个有个性的圣·罗兰,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把所有的资料都抛之脑后,将这位时尚大师内心细腻的一面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时尚大师电影,也是蛮拼的
1981年,自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的人物传记电影《香水女王》诞生以来,电影圈对于时尚人物传记题材的偏爱就从未停止。近些年,这股“复古”拍摄风潮也正愈演愈烈。今年除去伊夫·圣·罗兰的两部传记电影上映,圣·罗兰的人生导师克丽丝汀·迪奥的传记电影也将被搬上银幕。但将镜头瞄准大师总是要冒风险的,09年的两部香奈儿传奇褒贬不一,今年的两部圣罗兰传也争议不断。要想在这一对对“克隆人的战争”中赢得胜利,不拼是不行了。
拼正宗
热爱时尚的电影人一定不会忘记在2009年闹得满城风雨的“香奈儿电影撞车”事件。2009年,关于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的两部传记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和《香奈儿秘密情史》连番上映,揭开了法国电影界同室操戈的内幕。如果这场意外还能称为“无心的巧合”,那今年10月登陆银幕的《圣罗兰传》所遭遇的境况就不得不令人唏嘘了。
几乎同时开机,同时宣传,甚至找了相同赞助商(法国巴黎春天百货有限公司)的两个剧组,为了争夺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伊夫·圣·罗兰传记电影”这个名号,使出浑身解数。《伊夫·圣·罗兰传》获得了皮埃尔·贝尔杰的支持后,“5000件华服、15000件饰品和超过35000张创作草图”成了它的宣传招牌。而对于没有获得设计原稿的《圣罗兰传》不仅失意,还要被对手踩两脚:“拍一个伟大的服装设计师而不能展示他的作品,这就像要拍达芬奇却跳过了《蒙娜丽莎》一样。”
拼自由
大部分的传记电影都有一个通病,表达的内容过于单一,太千篇一律。今天人们谈论时尚圈的大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时尚泰斗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品味去改变潮流、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彻底翻身……为了美化品牌形象,不少传记电影都被要求变身为励志大片。但主基调昂扬的故事说多了,难免会陷入通篇赞誉的俗套。仿佛这些大师们生来就被赋予神力,无论在成名的道路上遭遇何种挫折最终都会成为他们功成名就后的溢美之词。从这点上看,没有获得YSL家认可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倒是因祸得福,少了许多“主办方”的制约。“我很骄傲,因为我自由地拍完了这部电影。”他如此庆幸地说道。
Yves Saint Laurent关于伊夫·圣·罗兰的电影
《伊夫·圣·罗兰:传奇的诞生》 (2002)
《疯狂的爱》(2010)
《伊夫·圣·罗兰传》 (2014)
《圣罗兰传》 (2014)
拼神似
既然是说人的故事,那“讲”故事的主角自然是要暴露在聚光灯下遭受争议的。化繁为简的可可·香奈儿身材瘦小,每次登场时必带的精致妆容掩盖不了她病弱的忧伤神情。神态上的相似,让奥黛丽·塔图的《时尚先锋香奈儿》预告一出便惊艳四座,相比起另一部《香奈儿秘密情史》里安娜·莫格拉莉丝的丰腴,前者明显首先在形象上让观众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说说不分伯仲的两位圣·罗兰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和皮埃尔·尼内都在形象上与伊夫·圣·罗兰有着几分想象。轮廓分明的棱角配上一副标志性的眼镜框,让银幕前的观众瞬间有一种穿越感,而圣·罗兰的挚友皮埃尔·贝尔杰也曾表示在看到皮埃尔·尼内的第一眼时,“像看到年轻时的圣·罗兰本人”。“家里人”青睐后者,但世人明显更爱加斯帕德·尤利尔妖媚的扮相。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是真人演绎的时尚传记电影,只要神韵到位,哪怕只是作为一部剧情电影,也足以让看客买账。
拼名气
在电影圈,拼名气本就是行业内的规则之一,能与被拍摄的人物有几分相似,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掌镜的人能带点名气,或者镜头之下的影人本身就有话题性,那对于时尚电影而言,就犹如锦上添花一般有利。
被《伊》抢走独家家族支持的《圣罗兰传》虽没有华服撑腰,却凭借贝特朗·波尼洛和加斯帕德·尤利尔这两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博得了不少法国人的好感。2009年,同期撞车的两部“可可·香奈儿电影”亦是如此。名声远大于安娜·莫格拉莉丝的奥黛丽·塔图,凭借更出众的演技助《时尚先锋香奈儿》风头盖过《香奈儿的秘密情史》。在国内,提起奥黛丽·塔图我们会记得那个慵懒的穿着睡衣的可可·香奈儿,却难以记起安娜·莫格拉莉丝的雍容高贵。除了不断被比较的以上四部电影,《穿Parad的女魔头》也是凭着安妮·海瑟薇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名气,一炮而红。而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影片正是在影射《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则是后话了。
Coco Chanel关于可可·香奈儿的电影
《香水女王》 (1981)
《香奈儿》 (2008)
《时尚先锋香奈儿》 (2009)
《香奈儿秘密情史》 (2009)
大师之外暧昧永不休止
时尚与电影,就像是一对相见恨晚的知己。在一次偶然的结识之后,双方便再也没能舍弃彼此。时尚通过电影揭开神秘的面纱,留下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人物奋斗史;而电影则在时尚的光环下开始修整门面,提升自己的内在品味。但“时尚”毕竟是个人人都可以追求的东西,若把目光仅局限于那些大师们,也未免显得太过狭隘。追求突破的电影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前进,大师们的故事依旧在续写,但他们也懂得如何玩弄时尚。 看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一切的开始
在电视机还属于稀罕之物的年代里,当报纸、杂志这些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那时传递时尚潮流信息的介质是什么?唯一的答案就是:电影。哪怕是在最初的黑白默片时代,但凡影片里有款式新颖的衣服、帽子和鞋子之类的,总能很快被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模仿得“一样都不能少”。但这仅是一阵阵短暂的潮流风气,要追溯最早与品牌大师合作的时尚潮流,还得说说奥黛丽·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是时尚大师纪梵希与赫本相识多年后,共同打造的传奇佳作。两人相识于1954年,因同是新人的身份彼此惺惺相惜。1961年电影公映后,赫本在片中搭配皇冠头饰的高耸发髻和一身背部镂空的无袖丝绸鸡尾酒裙,散发出由内而外的高贵、自信,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时尚潮流。硕大的珍珠项链搭上简约的礼服,纪梵希的设计不仅助赫本迈入时尚圈,同时也奠定了时尚与电影合作的基础。
看20世纪70年代的时尚:经典永不落伍
随着电影步入彩色时代,时尚圈的品味也早已千变万化。赫本的简约虽未过时,但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人们明显更钟意流光溢彩的浮华,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了不起的盖茨比》莫属。自1926年初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诞生,如今已经有五个“盖茨比先生”先后问世。虽然上映的时代在不断变化,观众的口味日渐挑剔,但影片中白色薄裙配以珠串长链,头上戴着淡色系软呢小礼帽的造型,却永远将故事定格在那个时期。
在2013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版本中,剧组特意请来了著名奢侈品牌Prada创始人Miuccia Prada为影片服装设计草图。剧中不少服饰的现代化改良灵感都来源于同名品牌的设计廓形,让观众在感受20世纪中期古典美的同时又玩味了一回现代时尚。
看21世纪的时尚:当理想照进现实
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时尚造型太过华丽复古,仿佛是许多人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当《欲望都市》出现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告诉追逐潮流的女孩们:是时候该把梦想变为现实了。
每一帧镜头都堆砌着奢侈品品牌的《欲望都市》,对时尚的崇拜程度简直就可以用“露骨”来形容。即使撇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单是欣赏影片中的时尚单品,也如广告般可以饱你眼福。不仅赞助品牌几乎涵盖了整个时尚圈,就连片中主角们也是时尚圈鼎鼎有名的红人。有趣的是,自《欲望都市》上映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现的时尚电影,仿佛就像挣脱了枷锁一般,对时尚的追求不再含蓄,开始勇敢大声说爱。让郭敬明大赚一笔的《小时代》系列,就是国内时尚电影最典型的代表。相比起片中不断遭人吐槽的演技和剧情,导演对颜值和时尚的把控似乎更受人追捧。而要说起电影《小时代》中吸引眼球的时尚感,没有人有能力拒绝。
时尚电影,为何要勇敢说爱?
时尚电影之所以能成为所有人的心头好,除了靓丽华美的服饰所带来视觉上的盛宴,其背后庞大的利益牵扯也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不断出现的原因。伊夫·圣·罗兰的挚友兼代理人同意将好友的故事再度搬上银幕,除去他个人追忆逝者的情感,人们或许更看重这部传记电影的上映能为他带来哪些经济获益,毕竟在世人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喜欢掌控一切的商人。
撇去利益瓜葛,各路大牌竞相推出掌舵人的传记电影,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宣传品牌形象的策略。掌舵人坎坷的人生道路和神秘的过往,牵动着数以万计“品牌教徒”的内心。原本奢华的品牌定位如果再加上一点神秘的包装,足以让这些忠诚的“教徒”更加疯狂。既然目的不单纯,为何还能够吸引众多大牌导演前来挑战?一切也许正如贝特朗·波尼洛所言:“我本来对传记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当时这部片子既没有剧本也没有大纲,只有圣罗兰这个名字,于是我反而产生了兴趣。”用大师的眼光去记录另一个大师,这样的挑战才足够刺激。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尔、杰瑞米·雷尼耶、蕾雅·赛杜、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剧情 / 传记
上映日期: 10月01日(法国)
引言
一低头一扶镜,这个游走在世俗边缘的阴郁少年用他腼腆的笑容和超前的设计征服了世界。无论是他笔下传奇的画稿还是他个人错综复杂的情爱纠葛,所有关于“伊夫·圣·罗兰”这个名字的一切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富商家庭,18岁就荣获国际羊毛局的时装大赛冠军,并受到著名杂志《Vogue》主编赏识的伊夫·圣·罗兰在当时无疑是天之骄子。在成名之后,他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死后以国葬下葬,如此殊荣使他即使在离开世人的六年后,依旧能让人们乐此不疲地讲述他的故事。而这故事还不能光一个人讲,是“说者有份”。
讲述名人故事的传记电影在影视圈通常激不起多大的浪花,票房从来就是没有保障的,口碑也是因人而异的,但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圣罗兰传》却是个例外。导演本身就是块金字招牌,再得益于今年1月份的同题材传记电影《伊夫·圣·罗兰传》上映在前,而汇集众多法国重量级巨星的《圣罗兰传》则于10月缓缓登场。不做过多的宣传造势,仅仅只是在戛纳电影节走了一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圣罗兰之争
“伊夫·圣·罗兰”(YSL)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更代表着一种追求。当他辉煌在世时,用独具一格的创造力把时尚圈搅得天翻地覆。而在他离世6年后,他依旧有能力在电影圈“兴风作浪”,让所有影人为展现他惊才绝艳的一生,而争得头破血流。
官方授权
同题材、同类型的两部电影连番上映,拿来做比较是免不了的事情。一直标榜自己为“正统YSL官方电影”的《伊夫·圣·罗兰传》由法国SND电影公司制作,获得了伊夫·圣·罗兰一生的挚友——83岁的皮埃尔·贝尔杰的全力支持。由皮埃尔·贝尔杰保管的圣·罗兰私人资产:5000件服装原件、15000件饰品和超过35000张创作草图供SND电影制作公司无偿使用。
而《圣罗兰传》由法国Mandarin电影公司制作,影片仅仅关注了圣·罗兰职业生涯最巅峰的9年间,并将电影的终止符落在了1976年YSL推出的俄国芭蕾舞系列时装展上。虽然在情节上摆脱了流水线的叙述模式,但遗憾的是,本片没有获得圣·罗兰亲友的授权。这就意味着与圣·罗兰的服装原件、创意笔记和设计草稿无缘,更别想在YSL总部和圣·罗兰的私家别墅进行拍摄取景。不过,Mandarin电影公司并没有就此放弃,在邀请法国恺撒奖最佳服装设计安娜斯·罗曼德来重现YSL当年作品的想法,被皮埃尔·贝尔杰威胁将采取法律手段制止后,他们绕过了贝尔杰,与YSL的母公司:法国巴黎春天百货集团(PPR)*取得联系。在Mandarin电影公司的不断游说下,PPR首席执行官皮诺特终于为复制YSL服装系列的想法开出了绿灯,支持了电影《圣罗兰传》的拍摄。
*GUCCI在1999年正式收购了YSL,同年,法国巴黎春天百货集团(PPR)收购GUCCI,YSL继而跟随GUCCI并入PPR,因此PPR拥有YSL品牌的最终持有权。
制作宣传
在授权问题上输了一局的《圣罗兰传》为了扳回比分,邀请到了新的投资者前来加盟。美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的欧罗巴电影公司宣布,欧罗巴将作为电影的联合出品人加盟制作,并且负责《圣罗兰传》在法国和国际的电影发售。
今年2月,柏林电影节期间,两部“圣罗兰传”狭路相逢,在欧洲电影市场同一个展厅各自发布了自己的剧照和海报,打擂台之意不言而喻。《伊夫·圣·罗兰传》发布的是男主角皮埃尔·尼内的定妆剧照,而《圣罗兰传》则让加斯帕德·尤利尔的造型海报登上了柏林电影节场刊《银幕》的封面,可谓春风得意。
发行上映
第一个把《圣罗兰传》称为“高级定制”的,是美国颇具声望的娱乐媒体《综艺》杂志。相比起《伊夫·圣·罗兰传》平铺直叙地叙述故事,贝特朗将影片的时间跨度限定在圣·罗兰最辉煌的9年里,显然在内容上有趣得多。但导演贝特朗·波尼洛也坦言,“当加里·勒斯培(《伊》导演)宣布他的拍摄计划的时候,事情变得复杂了。虽然我们的拍摄工作计划更提前,我们的进度也比他们要快很多,但我们还是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而这种种困难,其中就包括了《伊夫·圣·罗兰传》在去年已经拿下了美国市场的电影发行权。为了全力支持该电影,皮埃尔·贝尔杰甚至在YSL总部为剧组置办了一个暖身派对。这样的大手笔促成了这部影片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世界各地的发行权就已被抢购一空。
法国小鲜肉
与“伊夫·圣·罗兰”一同卖座的名字,在电影《圣罗兰传》中还有许多。而电影《圣罗兰传》在宣传之初,也正是凭着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被不少法国人称为:梦幻组合。三度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找来了与圣·罗兰神韵颇有几分相似的法国小鲜肉加斯帕德·尤利尔,再搭上刚获得金棕榈奖的蕾雅·赛杜,主创的光环效应足以与伊夫·圣·罗兰这个拥有魔力的名字匹敌。
能在时尚大师的传记电影中分一杯羹,对谁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曾因《漫长的婚约》和《巴黎,我爱你》而扬名海外的加斯帕德·尤利尔能抓住这个机遇,无疑是幸运的。
在收到贝特朗邀请前,尤利尔曾接到过格斯·范·桑特(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导演)的邀约,出演圣·罗兰。两人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尤利尔的容貌与圣·罗兰有几分相似,便有了这个念头。虽然后来计划被搁置了,但“伊夫·圣·罗兰”这个名字却在尤利尔心里留下了痕迹。 光有神韵那还远远不够。在收到贝特朗的试镜邀请后,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加斯帕德·尤利尔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就是“减肥”。为了追求形似,尤利尔减掉了12公斤的体重。有马修·麦康纳的成功案例在前,这年头似乎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自虐的演员都会大红大紫。只可惜,这位已经享誉国际、拥有美丽眼眸的美少年似乎看重的并不是所谓的名利,仿佛对他来说挑战各种类型的角色才是最大乐趣所在。因此只有谈及影片中的声音、动作模仿,这些有难度的环节,他才会露出兴奋的表情。加斯帕德·尤利尔饰演的圣·罗兰不仅仅只是那个暴露在镁光灯下的时尚大师,影片中的他与人们记忆里的圣·罗兰有点不一样。尤利尔在进入角色时,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照着资料演,为了让世人看到一个有个性的圣·罗兰,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把所有的资料都抛之脑后,将这位时尚大师内心细腻的一面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时尚大师电影,也是蛮拼的
1981年,自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的人物传记电影《香水女王》诞生以来,电影圈对于时尚人物传记题材的偏爱就从未停止。近些年,这股“复古”拍摄风潮也正愈演愈烈。今年除去伊夫·圣·罗兰的两部传记电影上映,圣·罗兰的人生导师克丽丝汀·迪奥的传记电影也将被搬上银幕。但将镜头瞄准大师总是要冒风险的,09年的两部香奈儿传奇褒贬不一,今年的两部圣罗兰传也争议不断。要想在这一对对“克隆人的战争”中赢得胜利,不拼是不行了。
拼正宗
热爱时尚的电影人一定不会忘记在2009年闹得满城风雨的“香奈儿电影撞车”事件。2009年,关于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的两部传记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和《香奈儿秘密情史》连番上映,揭开了法国电影界同室操戈的内幕。如果这场意外还能称为“无心的巧合”,那今年10月登陆银幕的《圣罗兰传》所遭遇的境况就不得不令人唏嘘了。
几乎同时开机,同时宣传,甚至找了相同赞助商(法国巴黎春天百货有限公司)的两个剧组,为了争夺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伊夫·圣·罗兰传记电影”这个名号,使出浑身解数。《伊夫·圣·罗兰传》获得了皮埃尔·贝尔杰的支持后,“5000件华服、15000件饰品和超过35000张创作草图”成了它的宣传招牌。而对于没有获得设计原稿的《圣罗兰传》不仅失意,还要被对手踩两脚:“拍一个伟大的服装设计师而不能展示他的作品,这就像要拍达芬奇却跳过了《蒙娜丽莎》一样。”
拼自由
大部分的传记电影都有一个通病,表达的内容过于单一,太千篇一律。今天人们谈论时尚圈的大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时尚泰斗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品味去改变潮流、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彻底翻身……为了美化品牌形象,不少传记电影都被要求变身为励志大片。但主基调昂扬的故事说多了,难免会陷入通篇赞誉的俗套。仿佛这些大师们生来就被赋予神力,无论在成名的道路上遭遇何种挫折最终都会成为他们功成名就后的溢美之词。从这点上看,没有获得YSL家认可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倒是因祸得福,少了许多“主办方”的制约。“我很骄傲,因为我自由地拍完了这部电影。”他如此庆幸地说道。
Yves Saint Laurent关于伊夫·圣·罗兰的电影
《伊夫·圣·罗兰:传奇的诞生》 (2002)
《疯狂的爱》(2010)
《伊夫·圣·罗兰传》 (2014)
《圣罗兰传》 (2014)
拼神似
既然是说人的故事,那“讲”故事的主角自然是要暴露在聚光灯下遭受争议的。化繁为简的可可·香奈儿身材瘦小,每次登场时必带的精致妆容掩盖不了她病弱的忧伤神情。神态上的相似,让奥黛丽·塔图的《时尚先锋香奈儿》预告一出便惊艳四座,相比起另一部《香奈儿秘密情史》里安娜·莫格拉莉丝的丰腴,前者明显首先在形象上让观众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说说不分伯仲的两位圣·罗兰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和皮埃尔·尼内都在形象上与伊夫·圣·罗兰有着几分想象。轮廓分明的棱角配上一副标志性的眼镜框,让银幕前的观众瞬间有一种穿越感,而圣·罗兰的挚友皮埃尔·贝尔杰也曾表示在看到皮埃尔·尼内的第一眼时,“像看到年轻时的圣·罗兰本人”。“家里人”青睐后者,但世人明显更爱加斯帕德·尤利尔妖媚的扮相。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是真人演绎的时尚传记电影,只要神韵到位,哪怕只是作为一部剧情电影,也足以让看客买账。
拼名气
在电影圈,拼名气本就是行业内的规则之一,能与被拍摄的人物有几分相似,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掌镜的人能带点名气,或者镜头之下的影人本身就有话题性,那对于时尚电影而言,就犹如锦上添花一般有利。
被《伊》抢走独家家族支持的《圣罗兰传》虽没有华服撑腰,却凭借贝特朗·波尼洛和加斯帕德·尤利尔这两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博得了不少法国人的好感。2009年,同期撞车的两部“可可·香奈儿电影”亦是如此。名声远大于安娜·莫格拉莉丝的奥黛丽·塔图,凭借更出众的演技助《时尚先锋香奈儿》风头盖过《香奈儿的秘密情史》。在国内,提起奥黛丽·塔图我们会记得那个慵懒的穿着睡衣的可可·香奈儿,却难以记起安娜·莫格拉莉丝的雍容高贵。除了不断被比较的以上四部电影,《穿Parad的女魔头》也是凭着安妮·海瑟薇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名气,一炮而红。而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影片正是在影射《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则是后话了。
Coco Chanel关于可可·香奈儿的电影
《香水女王》 (1981)
《香奈儿》 (2008)
《时尚先锋香奈儿》 (2009)
《香奈儿秘密情史》 (2009)
大师之外暧昧永不休止
时尚与电影,就像是一对相见恨晚的知己。在一次偶然的结识之后,双方便再也没能舍弃彼此。时尚通过电影揭开神秘的面纱,留下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人物奋斗史;而电影则在时尚的光环下开始修整门面,提升自己的内在品味。但“时尚”毕竟是个人人都可以追求的东西,若把目光仅局限于那些大师们,也未免显得太过狭隘。追求突破的电影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前进,大师们的故事依旧在续写,但他们也懂得如何玩弄时尚。 看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一切的开始
在电视机还属于稀罕之物的年代里,当报纸、杂志这些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那时传递时尚潮流信息的介质是什么?唯一的答案就是:电影。哪怕是在最初的黑白默片时代,但凡影片里有款式新颖的衣服、帽子和鞋子之类的,总能很快被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模仿得“一样都不能少”。但这仅是一阵阵短暂的潮流风气,要追溯最早与品牌大师合作的时尚潮流,还得说说奥黛丽·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是时尚大师纪梵希与赫本相识多年后,共同打造的传奇佳作。两人相识于1954年,因同是新人的身份彼此惺惺相惜。1961年电影公映后,赫本在片中搭配皇冠头饰的高耸发髻和一身背部镂空的无袖丝绸鸡尾酒裙,散发出由内而外的高贵、自信,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时尚潮流。硕大的珍珠项链搭上简约的礼服,纪梵希的设计不仅助赫本迈入时尚圈,同时也奠定了时尚与电影合作的基础。
看20世纪70年代的时尚:经典永不落伍
随着电影步入彩色时代,时尚圈的品味也早已千变万化。赫本的简约虽未过时,但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人们明显更钟意流光溢彩的浮华,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了不起的盖茨比》莫属。自1926年初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诞生,如今已经有五个“盖茨比先生”先后问世。虽然上映的时代在不断变化,观众的口味日渐挑剔,但影片中白色薄裙配以珠串长链,头上戴着淡色系软呢小礼帽的造型,却永远将故事定格在那个时期。
在2013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版本中,剧组特意请来了著名奢侈品牌Prada创始人Miuccia Prada为影片服装设计草图。剧中不少服饰的现代化改良灵感都来源于同名品牌的设计廓形,让观众在感受20世纪中期古典美的同时又玩味了一回现代时尚。
看21世纪的时尚:当理想照进现实
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时尚造型太过华丽复古,仿佛是许多人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当《欲望都市》出现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告诉追逐潮流的女孩们:是时候该把梦想变为现实了。
每一帧镜头都堆砌着奢侈品品牌的《欲望都市》,对时尚的崇拜程度简直就可以用“露骨”来形容。即使撇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单是欣赏影片中的时尚单品,也如广告般可以饱你眼福。不仅赞助品牌几乎涵盖了整个时尚圈,就连片中主角们也是时尚圈鼎鼎有名的红人。有趣的是,自《欲望都市》上映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现的时尚电影,仿佛就像挣脱了枷锁一般,对时尚的追求不再含蓄,开始勇敢大声说爱。让郭敬明大赚一笔的《小时代》系列,就是国内时尚电影最典型的代表。相比起片中不断遭人吐槽的演技和剧情,导演对颜值和时尚的把控似乎更受人追捧。而要说起电影《小时代》中吸引眼球的时尚感,没有人有能力拒绝。
时尚电影,为何要勇敢说爱?
时尚电影之所以能成为所有人的心头好,除了靓丽华美的服饰所带来视觉上的盛宴,其背后庞大的利益牵扯也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不断出现的原因。伊夫·圣·罗兰的挚友兼代理人同意将好友的故事再度搬上银幕,除去他个人追忆逝者的情感,人们或许更看重这部传记电影的上映能为他带来哪些经济获益,毕竟在世人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喜欢掌控一切的商人。
撇去利益瓜葛,各路大牌竞相推出掌舵人的传记电影,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宣传品牌形象的策略。掌舵人坎坷的人生道路和神秘的过往,牵动着数以万计“品牌教徒”的内心。原本奢华的品牌定位如果再加上一点神秘的包装,足以让这些忠诚的“教徒”更加疯狂。既然目的不单纯,为何还能够吸引众多大牌导演前来挑战?一切也许正如贝特朗·波尼洛所言:“我本来对传记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当时这部片子既没有剧本也没有大纲,只有圣罗兰这个名字,于是我反而产生了兴趣。”用大师的眼光去记录另一个大师,这样的挑战才足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