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一:体验与测量
  师:我们已经学会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了,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出直径为1分米、2分米的圆形纸板的周长及直径为3分米的圆形纸片的周长。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汇报结果)
  生1:我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直径为1分米的圆形纸板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教师板书:直径1分米,周长3分米多一些)
  生2:我利用细绳沿圆的周边绕一圈,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测得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纸板的周长为6分米多一些。
  (教师板书:直径2分米,周长6分米多一些)
  生3:我把圆形纸片对折,用绳子测量一段弧,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最后将量出的数乘以相关的倍数,就得到直径3分米的圆形纸片的周长为9分米多一些。
  (教师板书:直径3分米,周长9分米多一些)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测量了直径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的周长,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说明:本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圆形纸板和纸片),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片断二:分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请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铁环、圆瓶盖、圆形杯子,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在各小组的表中。
  教师发给每小组一张表,如下: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发现了什么?
  生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对。任何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叫什么?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
  生2: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我们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如π≈3.14。
  师: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经对这个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出示祖冲之的画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方框内的话,谈感受)
  生3:祖冲之很聪明,很伟大。
  生4:祖冲之是中国人,我做中国人很自豪,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
  ……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硬币、铁环、圆瓶盖、圆形杯子等),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片断三:实践活动
  1.教师拿出一块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纸板,演示剪一个最大的圆,求出圆的周长。
  生1: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周长为3.14×5=15.7(分米)。
  2.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银杏树的周长,并计算出银杏树的直径。
  学生动手操作,先测量出银杏树的周长是1.8米,然后算出银杏树的直径为1.8÷3.14≈0.57(米)。
  3.学生来到圆形花坛旁,教师先让学生测量出花坛的周长,并算出如果在花坛周围每隔10分米栽上一棵兰花,花坛周围可以栽多少棵?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汇报结果:50×3.14=157(分米),157÷10≈15(棵)。
  [设计说明:结合当地资源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具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完成发现、获得发展的工具,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媒体。受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学生无法购买商店中昂贵的学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就地取材,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的个体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等都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既可充当主持人,又可充当倾听者和评判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集体竞争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探究和合作参与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在个人理解、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牢固掌握新知,学习能力从中得到提高。
  3.《数学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增设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实践证明,知识也只有在被运用时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教材特点,渗透思想教育于无形之中。 本节课在学生动手测算圆周率之后,适时引导学生阅读介绍祖冲之的材料,抓住“比外国人早一千多年”这一点引导学生谈感受。学生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加之教师恰当的点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利用、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可持续地发展。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教基[2010]127号)要求,遵循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学校从2011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尝试,将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化为关注学生全程学习的评价,采取“达标 优秀”的评价方法,对于两个年级数学学科评价内容进行分类,评价时间分阶段,评价形式多样化,附加“达标免试”“达标复试”“优秀选试”
[摘 要]周长和面积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重要量度。就求阴影部分的周长错误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进行了学生访谈、错因分析,发现是“错”不是“误”,从而制定了“反宾为主,记号化,横向联系,触摸分解”等教学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更有效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周长和面积 碰撞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的例1、例2和课后的“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来自哪儿吗?怎么称呼呢?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想和同学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好,让我们握握手交个朋友。  二、学习例1  1.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1)导入例1。  师:要围一个长方形,必须确定什么呢?  生:长和宽。  师:这里的
[摘 要]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材料展开的,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时,就具有了学材的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例,较为全面地阐释从“素材”到“教材”,从“教材”到“学材”,从“学材”到“学堂”的变换逻辑,探寻小学数学学材开发的价值,以此指导实践。  [关键词]教材 学材 数学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03
[摘 要]“小研究”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阐述学生在“小研究”学习材料的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归纳,获得知识,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小研究”学习材料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实践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数学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给知识进行全新定位,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角 度量 数学本质 学习方式 类比 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22  “
置身一片美丽的花海,有的人陶醉于沁人心脾的花香,有的人沉醉于五颜六色的艳丽,有的人则迷醉于蓝天白云的相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不同的人,不同的观课视角,就对课堂有不同的认识与解读。但这些不同的背后,却又有着一致的“相同”,那便是对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永恒追寻。  为了进一步品味名师课堂,探寻名师思想,追寻名师足迹,无锡市赵国防特级教师工作室近日组织了用“研究的视角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解读教材,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以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以课堂即时的生成、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结构 内在需求 即时生成 学习能力 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0  “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重视直观手段的运用。从儿童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直观”可以孕育数学理解,催动思维发展,促进数学表达。这种价值,既贯通在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也落实到了具体课堂之中。现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对此做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直观 数学理解 儿童数学学习 数学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0
[摘 要]反思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通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两次教学探究,在及时反思总结的基础,明白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反思 感悟 成长 放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0  初次教学:  1.数一数平移的距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师请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