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pa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谁拥有最多的尖端人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引领世界,我国当代大学生掌握着我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境界以及民族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民族意识的淡薄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文化为崇尚目标的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不断蔓延。如何引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取向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培育民族精神便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容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国防教育,不断摆正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引领当代大学生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图强。
  【关键词】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21-02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说有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留美期间组织派对活动,组织者别出心裁请这位留学生唱一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这名中国学生身上,可这名中国留学生低下了头,满脸通红,说了声:“SorryI don't know”。每每想起时,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虽然这只是一个瞬间,但我认为这不是一首国歌会唱不会唱的问题,重要的是这名大学生心中有没有祖国,有没有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上,自己的脊梁上烙没烙上民族精神的印迹。一首国歌的歌词可能忘记,但国歌的庄严旋律是不能忘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怒吼,这种怒吼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铭记在心的。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如果心中没有祖国,没有民族,何谈未来,何谈振兴。此种情形并非个例,在如今我们大学校园里对祖国无概念,对民族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管好自己就行,其他的跟我没关系”的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我国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责任,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地,是补充精神缺失的源泉。但是,有的大学生思想意识里甚至出现了民族精神空白,这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为国家利益献身,为民族大义愤起,这是民族的悲哀,国家的耻辱。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培育好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为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民族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民族意识的淡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呢?我认为,第一高校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增强民族意识的辐射源,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认识不够,意识不浓,导致这种培育只停留在表面,所涉及的内容很肤浅,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研究。有的高校没有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列入重要课程的教学当中,而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可上可不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多高校把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分给的课时少,讲课的形式单一,只是文字对文字,照本宣科、长篇大论而已,没有思考,没有讨论,更没有深层次的探索,形不成共识起不到共鸣,这种枯燥无味,没有新鲜感的内容,只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同“对牛弹琴”,这是我们各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们在大学生的教育上走过弯路,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不能重蹈覆辙,一定要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导。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靠什么,靠人才,靠着一批批爱国,爱民族的有识之士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没有良好的民族精神,国家的未来不容乐观。
  第二当今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赚取利润的驱使下,日益猛烈地影响和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市场,使得我国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波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淡漠。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只手推进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另一只手推进意识形态扩张和宗教文化渗透。[1](P前言)西方发达国家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推行其政治、文化,实行新的文化殖民政策,企图以文化控制他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阶段非常易于接受西方所宣传的文化观念,他们疯狂地追逐、信奉西方文化所宣扬的“自由和民主”,对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视而不见,对民族传统精神持怀疑态度,渐渐地丢掉了传统的民族思想。借“老思想、老观念要淘汰”的意识理直气壮地接受所谓的新事物,到最后民族精神就在不经意间淡化,则最终会破坏和削弱我们的民族生命力,这正是那些西方敌对势力想看到的结果。
  第三当代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阶段,生活无忧无虑,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真正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好好学习,要什么给什么,提出任何要求都能答应。慢慢的在这些孩子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定式,我是中心,我是重点,任何人都应为我服务,“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成了这代人的特点。经过小学、中学12年的学习,学到的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什么是民族精神的概念不清楚,更何谈去为民族而学,为国家而努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依然延续“我是中心”的思想,满脑子都是“只能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的霸王思想。他们一方面文化基础较好,学什么都快,特别是多样文化,兴趣极浓。由于这一代大学生在长年的小学、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满脑子数理化,其他内容都不能涉及。到了大学,学习的自由,知识的多样,再加上网络的应用,慢慢形成了思想张扬,不拘一格,琢磨不透;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观很脆弱,极易改变,如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走向异端。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掌握新知识很快,思维丰富可海纳百川,但我们没有看到许多消极的、腐朽的内容也被他们海纳了进去,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的思想意识会偏离民族、国家意识的轨道。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个青年一代,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样影响着青年一代,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看法、言论、行动等都会引起反响,所以,引导他们科学的塑造民族精神,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很多,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国防教育。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和尊严。同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以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通过加强国防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加强国防。[2](P231)国防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源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通过国防教育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1 育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觉悟的集中反映,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国防精神。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P579-580)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历来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母刺字,古老的爱国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八年抗日战争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之举,张自忠浴血前线,为国家、民族死亡决心海不枯、石不烂,马本斋怒拒日寇诱降,忍者慈母遭敌人折磨抗日到底,屡建战功……,这些感天动地的民族英雄无不以其崇高的言行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自尊,他们永远是光照千秋、熠熠生辉的爱国典范。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民族英雄是在我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铁蹄蹂躏,背负着屈辱,奋勇抗争中涌现出来的,历史再次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民族的未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种共同的品格, 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产生持久的动力和凝聚力, 为自己的祖国奋斗不息。国防教育是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4](P2)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祖国的可爱与伟大,认识到保卫祖国的主权安全,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国防教育培育民族忧患意识
  民族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十七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忧患意识得新阐发。
  古人曾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备、有备无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等,无不是古人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所体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如今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我们抓住这个难得的和平机遇,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在为国防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对于战争,我们始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通过各种手段想搞垮中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冷战虽已结束,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国际上有那么一些人,总是错误估计形势,总想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的统一,……一些外国势力,还利用人权和宗教问题,向我国施加压力和进行渗透、颠覆活动。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5](P178-179)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随时做好与敌斗争的准备,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切不可忘记战争,谁忘记了战争,谁就等于消失于地球之上。加强国防教育就是让当代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由于和平的时期太长,人们的战争意识在不断消失,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掌握着国家最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却淡漠了民族忧患意识,忘记了中国是怎样从血雨腥风艰难地走过来的,忘记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颠覆活动,企图将中国扼杀在资本主义屠刀之下,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国防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认清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认清战争离我们不远,认清我国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战争的清醒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性。
  国防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本土已近二百年没有受到军事威胁,但国民的国防意识十分强烈;瑞士在宣布成为永久性中立国至今已有180多年,它奇迹般地躲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因为瑞士人始终在准备战争,一位瑞士官员曾说:“瑞士人踏出左脚是公民,迈出右脚就是军人。”;以色列儿童从三岁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最高尚的事业不是当总统,而是成为一名飞行员。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心怀忧患,时刻警示自己战争就在明天,我们的周围并不安全,头脑中始终要敲响这样的警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3 国防教育培育民族责任意识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石,没有一个强大稳固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就没有保障,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6](P82-86)国防教育能够以史为镜,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悠悠历史中,所经历的无数次安危存亡、荣辱兴衰,都直接与国防的强弱密切相连。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中国处在有国无防的境况之下,侵略者的铁蹄无数次践踏我们的国土,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一条困苦挣扎的道路。但是中华儿女没有颓废下去,他们勇敢地昂起头颅与屈辱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苦难的中国终于迎来了解放的那一天。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应忘掉中华民族的昨天,更不应该丢掉为民族明天去拼搏的勇气,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永不倒塌的脊梁,从国防教育中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从而化作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一切与民族的将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确,青年人特别是新一代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忠报国、前赴后继才使得我们的国家由弱变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可以昂首阔步于世界人民之中,再也不会低头于世人面前。我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强则国家威、民族旺。他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潜力,他们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强大动力,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他们一定会成为我们国家恢弘屋宇上无数坚挺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北文.美国救赎[I].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2] 郑水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本[J].北京:中国文献出版,2007.
  [3] 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国防基本知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6] 徐思光.高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其他文献
【摘要】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电工基础》是电类各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针对该课程基本概念多、理论性强的特点,笔者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职业培训 电工基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分析了国内线路管理软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对提高我国的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广域网 输电线路 CLIENT/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4-01      伴随着我国经济
期刊
【摘要】作为新写实作家的方方,在她的创作中,以迥异于其他新写实作家的方式显示出其强烈的知识分子使命意识。本文从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逼视、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写作的超越论述方方所表现出的知识者作家的操守和品格。   【关键词】方方小说 使命意识 知识者作家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08-02      90年代
期刊
【摘要】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的资源共享平台,讨论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建设内容,教学资源库的特点以及建设的体会和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机械基础 资源库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8-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和分析了教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效果等方面的认知状况。旨在帮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当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教师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6-03      A
期刊
【摘要】标点符号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标点符号尽管在书写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各有其特征和标准,具体用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进行创作或翻译的时候,为更准确表达句子意思、丰富文章内涵,有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特征与用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标点符号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 日语 标点符号 用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
期刊
【摘要】院士不仅是学术、科研的领航人,也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发挥院士群体的引领作用有利于适应形势变化推进正面教育;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有利于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南大学积极发挥院士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院士群体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才,如树立成才目标、选择成才道路、对待成才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院士群体 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必须重实践,教育目标由素质教育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在详细阐述独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导师制、专业认识教育和产学研联动等培养方法,目的是提高独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 应用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存在较大缺失,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薄弱、基础课学习不扎实、就业竞争压力大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本文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方面提出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25-02      学习动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了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与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实际状况以及7年来从事双语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和实践,介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