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忠,男,藏族,现在草原深处当教书匠。先后在《散文》、《诗刊》、《星星》和《北京文学》等发表作品,入选《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选》等。
我国古代女作家少得可怜。梁代钟嵘的《诗品》介绍汉代至梁代诗人共一百二十人中,女性仅仅有四位。《全唐诗》九百卷中,妇女作品仅占一卷,明人编撰的《诗女史》、《古今女史》等妇女作品专集中,所选虽不限一个时代,但数量还是少得可怜。其中独占鳌头的,当数李清照了。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母亲是状元家庭出身,所以她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者,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志同道合,她们在一起常吟诗填词,欣赏金石拓片,生活安定幸福。俗话说好日子不长久,李赵二人完美的家没有多久便让时代的风云给打碎了。先是金兵入侵,接着珍藏的金石遗失,而后便是赵明诚的病故。从此李清照无依无靠,独自—人踏上了辗转漂泊的流民道路。往昔的美满与幸福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充满她心灵的却是愁和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目睹现实尽是“物是入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怜憔悴更凋零”和“永夜恹恹欢意少”的愁闷。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南方,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的动乱和个人身世的飘零,在她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情绪没有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闲情也没有了。“愁”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妻分居,天各一方,惟有锦书传情,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李清照笔下的“愁”几乎垄断了词坛,而且她笔下的“愁”境几乎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地。写愁,李清照是与众不同的。李后主的“愁”,恰似一江春水,秦观的“愁”,如飞红万点。只有李清照把“愁”搬到船上,她的“愁”是有重量的,不但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可有谁能想到,那双溪舴艋船载着她终身的忧愁漂荡在时代的洋流里,不知方向。“生怕离怀别苦”的感情闸门,“多少事,欲说还休”的万般哀婉,别的词人是没有的。“愁”是李清照生命的土壤,她的生命也是“愁”的历程。离别的痛苦还未过去,期盼归来的等待又无时无刻袭击着她凄凉的心灵。那期盼归来与音讯隔绝而交织的愁绪,在她心中日夜滋长,她的生命里就注定了有“愁”的缘源。
丈夫赵明诚的离世,留下李清照在炎凉的人世间,孤苦伶仃。满地黄花堆积,也无心去摘,守着窗儿只是等黑。那风急、雁来、憔悴的黄花、还有细雨下的梧桐,偏不解人意,硬是牵动李清照无限的愁绪。自然本无情,只是人多情才赋于自然以生命。要不面对自然何须无故感伤呢?如此多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佳人……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图卷!然而有谁知道画的背后无一字一句不是抒写愁绪,无一事一物不是宣泄愁绪。那“愁”字之外,更广泛、更幽邃的情绪又是什么?
精神之受损,灵欲之折磨,甚至从头到脚的每一个毛孔都与“愁”有关。身世经历之苦,丧失亲人之痛,名誉受损之悲都让“愁”来承载,注定那小小的舴艋船载不动!李清照终于在1155年与“愁”告终……帘外的那个世界似乎很近,却又遥不可及,“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心境只能留给后人去解读。
我国古代女作家少得可怜。梁代钟嵘的《诗品》介绍汉代至梁代诗人共一百二十人中,女性仅仅有四位。《全唐诗》九百卷中,妇女作品仅占一卷,明人编撰的《诗女史》、《古今女史》等妇女作品专集中,所选虽不限一个时代,但数量还是少得可怜。其中独占鳌头的,当数李清照了。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母亲是状元家庭出身,所以她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者,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志同道合,她们在一起常吟诗填词,欣赏金石拓片,生活安定幸福。俗话说好日子不长久,李赵二人完美的家没有多久便让时代的风云给打碎了。先是金兵入侵,接着珍藏的金石遗失,而后便是赵明诚的病故。从此李清照无依无靠,独自—人踏上了辗转漂泊的流民道路。往昔的美满与幸福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充满她心灵的却是愁和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目睹现实尽是“物是入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怜憔悴更凋零”和“永夜恹恹欢意少”的愁闷。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南方,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的动乱和个人身世的飘零,在她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情绪没有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闲情也没有了。“愁”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妻分居,天各一方,惟有锦书传情,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李清照笔下的“愁”几乎垄断了词坛,而且她笔下的“愁”境几乎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地。写愁,李清照是与众不同的。李后主的“愁”,恰似一江春水,秦观的“愁”,如飞红万点。只有李清照把“愁”搬到船上,她的“愁”是有重量的,不但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可有谁能想到,那双溪舴艋船载着她终身的忧愁漂荡在时代的洋流里,不知方向。“生怕离怀别苦”的感情闸门,“多少事,欲说还休”的万般哀婉,别的词人是没有的。“愁”是李清照生命的土壤,她的生命也是“愁”的历程。离别的痛苦还未过去,期盼归来的等待又无时无刻袭击着她凄凉的心灵。那期盼归来与音讯隔绝而交织的愁绪,在她心中日夜滋长,她的生命里就注定了有“愁”的缘源。
丈夫赵明诚的离世,留下李清照在炎凉的人世间,孤苦伶仃。满地黄花堆积,也无心去摘,守着窗儿只是等黑。那风急、雁来、憔悴的黄花、还有细雨下的梧桐,偏不解人意,硬是牵动李清照无限的愁绪。自然本无情,只是人多情才赋于自然以生命。要不面对自然何须无故感伤呢?如此多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佳人……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图卷!然而有谁知道画的背后无一字一句不是抒写愁绪,无一事一物不是宣泄愁绪。那“愁”字之外,更广泛、更幽邃的情绪又是什么?
精神之受损,灵欲之折磨,甚至从头到脚的每一个毛孔都与“愁”有关。身世经历之苦,丧失亲人之痛,名誉受损之悲都让“愁”来承载,注定那小小的舴艋船载不动!李清照终于在1155年与“愁”告终……帘外的那个世界似乎很近,却又遥不可及,“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心境只能留给后人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