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使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进了课内。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所以课堂教学“综合实践”已经成为新课改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四个部分之一,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为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探索创造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内容,虽然经历多年的实践,多数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还是存在有许多的“不知道”和“不清楚”,加之各种教育期刊对这方面报道甚少,教师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无效。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材特征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并愿与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综合与实践”教材特征分析
1.问题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它把相关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贯穿于实践活动中.这些“问题”可以是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知识而设置的;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设置的。
2.综合性
(1)“综合与实践”的活动重在综合,一方面表现为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另一方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各种能力、方法、工具的综合,综合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
(2)“综合与实践”应当突出实践性。为了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往往需要课内外相结合进行。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综合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它有别于一般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摆一摆学具、画一画图,应当根据教材的问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运用情境、合作、反思、评价等策略组织教学,不同学段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形式、综合程度、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的引领、指导、示范的力度等方面均有所差别。
1.第一学段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的问题大都与数学知识有关,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其研究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出,引导学生通过“选一选”“问一问”明确“数学探究”的问题。
(2)组织分工,确定步骤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更是突显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成员分工尤其重要,只有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方可显现合作学习的高效.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成员分工,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各自任务,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确定实验的步骤(本学段的实验步骤一般由教师安排)。
(3)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必须出示操作的要求,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经历有目标、自主的实验操作活动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交流评价,积累经验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综合与实践”课堂的评价要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一讲”“评一评”展现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知识,交流收获与体会。
本学段,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說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生生互评,说一说别人是怎样想的、做得怎样,自己有什么想法与建议.通过自评和互评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虚心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品质.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和引导作用,通过交流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2.第二学段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极其重要,与第一学段相比,本学段的研究问题不只限于数学知识层面,更多的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或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本学段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开发,通过“选一选”“问一问”让学生自主确定实践的主题,体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组织分工,设计方案
“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要求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对策”提出实施方案,与第一学段主要由教师安排实验步骤相比,本学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分工,自研方案,并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修正各自的实践方案。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相对于第一学段的“试一试”“做一做”而言,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外显学段目标,有着更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内涵.要求学生自主经历合作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克服困难,自主得出力所能及的结果,感悟数学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和兴趣。
(4)交流反思,积累经验
本学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反省意识以及交流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相对于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评一评”而言,第二学段要求“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强调“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因此,本学段在交流反思中,除了交流研究成果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交流实践活动经验.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及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对结果与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过程,将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手段,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自我的态度和合理应对他人质疑的品质,形成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和敢于对“结果”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交流反思,与他人分享收获与体会,积累活动经验,提升综合实践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四个部分之一,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为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探索创造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内容,虽然经历多年的实践,多数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还是存在有许多的“不知道”和“不清楚”,加之各种教育期刊对这方面报道甚少,教师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无效。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材特征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并愿与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综合与实践”教材特征分析
1.问题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它把相关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贯穿于实践活动中.这些“问题”可以是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知识而设置的;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设置的。
2.综合性
(1)“综合与实践”的活动重在综合,一方面表现为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另一方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各种能力、方法、工具的综合,综合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
(2)“综合与实践”应当突出实践性。为了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往往需要课内外相结合进行。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综合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它有别于一般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摆一摆学具、画一画图,应当根据教材的问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运用情境、合作、反思、评价等策略组织教学,不同学段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形式、综合程度、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的引领、指导、示范的力度等方面均有所差别。
1.第一学段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的问题大都与数学知识有关,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其研究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出,引导学生通过“选一选”“问一问”明确“数学探究”的问题。
(2)组织分工,确定步骤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更是突显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成员分工尤其重要,只有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方可显现合作学习的高效.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成员分工,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各自任务,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确定实验的步骤(本学段的实验步骤一般由教师安排)。
(3)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必须出示操作的要求,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经历有目标、自主的实验操作活动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交流评价,积累经验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综合与实践”课堂的评价要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一讲”“评一评”展现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知识,交流收获与体会。
本学段,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說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生生互评,说一说别人是怎样想的、做得怎样,自己有什么想法与建议.通过自评和互评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虚心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品质.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和引导作用,通过交流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2.第二学段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极其重要,与第一学段相比,本学段的研究问题不只限于数学知识层面,更多的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或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本学段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开发,通过“选一选”“问一问”让学生自主确定实践的主题,体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组织分工,设计方案
“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要求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对策”提出实施方案,与第一学段主要由教师安排实验步骤相比,本学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分工,自研方案,并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修正各自的实践方案。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相对于第一学段的“试一试”“做一做”而言,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外显学段目标,有着更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内涵.要求学生自主经历合作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克服困难,自主得出力所能及的结果,感悟数学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和兴趣。
(4)交流反思,积累经验
本学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反省意识以及交流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相对于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评一评”而言,第二学段要求“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强调“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因此,本学段在交流反思中,除了交流研究成果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交流实践活动经验.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及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对结果与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过程,将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手段,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自我的态度和合理应对他人质疑的品质,形成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和敢于对“结果”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交流反思,与他人分享收获与体会,积累活动经验,提升综合实践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