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对美好的期待来到这个世界的,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烦恼,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阴影”。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为学生的纯洁心灵设立保护屏障,注重心理的“保健”,为他们随时驱散烦恼,解开心结,就能保护学生的心灵。
当前,开设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事实告诉我们,心理咨询室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形同虚设。首先是距离问题。据了解,大部分心理咨询室远离教学区,学生到咨询室并不方便;其次是心理问题。在同学眼中,走进咨询室往往意味着心理有疾病,所以,学生走向心理咨询室的脚步总是很犹豫。
对此现状,学校德育处认真酝酿,积极谋划,组建了“知心姐姐”团队。对于担任“知心姐姐”的人选,德育处进行了精心挑选。德育处广泛调研,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班主任最适合。班主任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最懂学生的心。于是,德育处在每个年级组挑选出一位班主任作为“知心姐姐”,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知心姐姐”团队的成立和启用意味着一个观念的改变——“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学生不主动走过来,我们就主动走到学生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知心姐姐”团队成立后,我们设置了“知心姐姐信箱”。漂亮的信箱上,“请你悄悄地告诉我”几个大字让人倍感温馨。德育处举行全校专题晨会,告诉全校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態,必须学会排除小烦恼。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烦恼,请写信给‘知心姐姐’,‘知心姐姐’会帮助你的。”
“知心姐姐”信箱一开通,不到一周就收到了60多封学生来信。面对一大堆大小不一、花花绿绿的信件,“知心姐姐”既激动又为难。激动的是这是一份怎样沉甸甸的信赖啊!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小小的心里装着多少烦恼啊:有来自学习上的困惑,有来自家庭的烦恼,更多的是来自与伙伴、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激动的同时,
“知心姐姐”愁上眉梢,这么多来信,内容不同,学生班级不同,该怎么帮助他们一一解惑呢?
德育处召集“知心姐姐”商议,大家不断提出方案,不断否定方案,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经过“头脑风暴”的智慧碰撞,最后,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合理的运作方案新鲜出炉了:根据学生来信的内容进行归类,把最突出的一类问题作为当周的辅导主题,在红领巾广播中增加“知心姐姐知我心”栏目,每周请一位“知心姐姐”作专题讲座。其他“知心姐姐”则根据来信中其他方面的问题,分别寻找“迷途的羔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知心姐姐”如一夜春风过山岗,红遍了校园。不到两周,“知心姐姐”便成了校园里人气最旺的“明星”。学生一看到她们,格外兴奋激动,对她们的称呼也不再是“老师”,而是“知心姐姐”,也有调皮学生笑称“知心阿姨”。如此的受欢迎实在出乎“知心姐姐”的意料,这增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和研究动力。
然而,担任全校学生的“知心姐姐”,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份责任。“知心姐姐”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她们虽有多年的任教经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毕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此,学校德育处带领“知心姐姐”,开始了一段积极学习、不断探索的旅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育处请专家来引领和指导。江阴本土的专家来了,他们了解“知心姐姐”的运作模式后,提出了极为细致的指导意见,建议“知心姐姐”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例如:多读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或教案,思考其成功的原因,实现学以致用;要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外省市的专家请来了,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富有启迪的故事,诠释了精辟的理念,传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迪教师从更多的角度来关注学生心理,更科学、更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此,
“知心姐姐”如鱼得水,专题讲座更规范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知心姐姐”的“知心”能力,德育处带领“知心姐姐”开展了沙龙活动。主题沙龙每月举行一次,德育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讨论主题,“知心姐姐”抓住契机,加强自我学习,纷纷发帖,或案例,或策略,或思考。论坛不仅促进了“知心姐姐”自身的专业成长,还促进了互相间的交流。智慧可以流淌,智慧可以传递,智慧可以被激活,一学期下来,“知心姐姐”捧着学生的来信,不再紧皱眉头冥思苦想,而是游刃有余地开展行动,真正成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护神。
解读心灵密码,是每一位“知心姐姐”的神圣使命。事实证明,解读心灵密码虽不容易,但也非遥不可及。用心灵呼唤心灵,必能得到心灵的回应。用雅斯贝尔的话来说: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前,开设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事实告诉我们,心理咨询室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形同虚设。首先是距离问题。据了解,大部分心理咨询室远离教学区,学生到咨询室并不方便;其次是心理问题。在同学眼中,走进咨询室往往意味着心理有疾病,所以,学生走向心理咨询室的脚步总是很犹豫。
对此现状,学校德育处认真酝酿,积极谋划,组建了“知心姐姐”团队。对于担任“知心姐姐”的人选,德育处进行了精心挑选。德育处广泛调研,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班主任最适合。班主任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最懂学生的心。于是,德育处在每个年级组挑选出一位班主任作为“知心姐姐”,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知心姐姐”团队的成立和启用意味着一个观念的改变——“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学生不主动走过来,我们就主动走到学生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知心姐姐”团队成立后,我们设置了“知心姐姐信箱”。漂亮的信箱上,“请你悄悄地告诉我”几个大字让人倍感温馨。德育处举行全校专题晨会,告诉全校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態,必须学会排除小烦恼。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烦恼,请写信给‘知心姐姐’,‘知心姐姐’会帮助你的。”
“知心姐姐”信箱一开通,不到一周就收到了60多封学生来信。面对一大堆大小不一、花花绿绿的信件,“知心姐姐”既激动又为难。激动的是这是一份怎样沉甸甸的信赖啊!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小小的心里装着多少烦恼啊:有来自学习上的困惑,有来自家庭的烦恼,更多的是来自与伙伴、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激动的同时,
“知心姐姐”愁上眉梢,这么多来信,内容不同,学生班级不同,该怎么帮助他们一一解惑呢?
德育处召集“知心姐姐”商议,大家不断提出方案,不断否定方案,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经过“头脑风暴”的智慧碰撞,最后,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合理的运作方案新鲜出炉了:根据学生来信的内容进行归类,把最突出的一类问题作为当周的辅导主题,在红领巾广播中增加“知心姐姐知我心”栏目,每周请一位“知心姐姐”作专题讲座。其他“知心姐姐”则根据来信中其他方面的问题,分别寻找“迷途的羔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知心姐姐”如一夜春风过山岗,红遍了校园。不到两周,“知心姐姐”便成了校园里人气最旺的“明星”。学生一看到她们,格外兴奋激动,对她们的称呼也不再是“老师”,而是“知心姐姐”,也有调皮学生笑称“知心阿姨”。如此的受欢迎实在出乎“知心姐姐”的意料,这增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和研究动力。
然而,担任全校学生的“知心姐姐”,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份责任。“知心姐姐”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她们虽有多年的任教经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毕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此,学校德育处带领“知心姐姐”,开始了一段积极学习、不断探索的旅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育处请专家来引领和指导。江阴本土的专家来了,他们了解“知心姐姐”的运作模式后,提出了极为细致的指导意见,建议“知心姐姐”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例如:多读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或教案,思考其成功的原因,实现学以致用;要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外省市的专家请来了,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富有启迪的故事,诠释了精辟的理念,传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迪教师从更多的角度来关注学生心理,更科学、更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此,
“知心姐姐”如鱼得水,专题讲座更规范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知心姐姐”的“知心”能力,德育处带领“知心姐姐”开展了沙龙活动。主题沙龙每月举行一次,德育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讨论主题,“知心姐姐”抓住契机,加强自我学习,纷纷发帖,或案例,或策略,或思考。论坛不仅促进了“知心姐姐”自身的专业成长,还促进了互相间的交流。智慧可以流淌,智慧可以传递,智慧可以被激活,一学期下来,“知心姐姐”捧着学生的来信,不再紧皱眉头冥思苦想,而是游刃有余地开展行动,真正成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护神。
解读心灵密码,是每一位“知心姐姐”的神圣使命。事实证明,解读心灵密码虽不容易,但也非遥不可及。用心灵呼唤心灵,必能得到心灵的回应。用雅斯贝尔的话来说: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