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控制自己的权利交付于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迫型人格常常会给人一种感觉: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无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还是对待生活和情感的一板一眼,都充分说明了他们“过于控制”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从现實层面看是种优势,因为会让事情趋于稳定和落地,令人放心。可从精神层面说,它就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所以当焦虑升高,一切变得不受控时,强迫型人格的内心体系就会崩塌。

控制能降低强迫吗?


  随着对来访者小优(化名)的咨询进行(案例接2021年07期《“只要我动动手,所有的糟糕将迎刃而解”——从防御机制谈强迫型人格》),他的焦虑程度有所降低。也许是因为对“洗手”行为的诠释,让他暂时缓解了焦虑,洗手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可最近出现了一件事,让他的焦虑再次提升。
  导师分别给他和新来的高材生不同的项目,要求他们在一周之内交上去。对小优来说,这个项目简单得很,因为很早之前他就做过,所以这次仅用三天,他就交上去了。而高材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这种项目还不熟悉,所以费了好一番力气才做完,而此时早已超过了预定时间。
  原本这对小优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凸显了他的能力,可小优的焦虑却因此而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高材生曾求助于他,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但小优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
  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不会多想,但小优在事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觉得自己赢得不够光彩,人品也有问题,甚至因此他都无法再去见导师和那个同学,自觉羞愧难当。
  于是洗手的频率再次升高,从之前的每天几次升到了至少十几次,他将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了洗手上。而在终于扛不住的一天,他红着眼睛对我说:“你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还是我并没有问题。只要你说一句我没问题,我就没问题。”
  小优的这句话,就如同一道难题摆在了我面前。
  我意识到他失控了,而单凭自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所以在撑不住的一刻,他把掌控自己的权利交给了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个可以终止的答案。可明知如此,话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因为在当下的场里,我同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被胁迫”的状态,仿佛他的强迫蔓延到了我身上,而我必须服从他,否则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所以,看似是他希望我去控制他,但实际他也在以此控制我。可关键是:控制能降低强迫吗?

被控制与控制是一体两面


  强迫型人格的控制欲往往是可追溯的,因为一般来说他们都有类似的背景:父母性格严谨、追求完美、对待孩子过于严苛。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就像被放在了某种模具中,自然而然就会成长为相应的形状。而他们也不敢轻易越界,因为一旦越界,就会担心自己“形神俱灭”。
  小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是板着脸,仿佛天生就不会笑。母亲则性格内向、谨小慎微。这样组合起来的家庭,气氛是常年冰冷的。至少在小优的记忆里,就从没有过欢快放松的时刻。
  许多人都不明白,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其实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那并非是简单的“跟什么人学什么人”,而是投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投射——我以为这是你的感觉,其实是我的;投射性认同——你将你的感觉放在我身上,而我认同了你;内摄——将你放进我内心,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来解读这三种心理状态,那就是:父母往往会将自己的愿望、理想、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因为需要父母才能生存下去,就会认同他们,甚至将他们的特质“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从这点理解,父母是占有绝对权利的,而孩子因为处于劣势(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发展的程度)几乎没有选择权,他们必然会通过满足父母以期望得到成长环境中更好的照顾。
  小优的“控制”,就是这么来的。
  他的父亲通过长年的不苟言笑、冷酷无情,控制了这个家的主导权。他不说话就没人敢说话,他发布命令就必须被执行。当一个家里有高高在上的“君主”,下面的人也就只有服从的份。如果说父亲是“硬核”控制,那母亲就是那个“软性”控制的人。因为小优的母亲虽然很爱他,相比父亲是足够温柔体贴的,但她的性子里有过度焦虑的部分,总是很恐惧、忧虑,且有高度的道德约束感。这让她这个人始终生活得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容易产生强烈的罪咎和自责。而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对小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这种影响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母亲的恐惧是内在环境,父亲的严酷是外在环境,所以在小优的世界里,他是没有出口的,只能长期处在精神紧张、高压、被一直束缚的状态中。他不能做错事,一旦做错就会面临双重惩罚: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抱怨。同时他也必须做到父母的要求,比如学习至少要考到多少名,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等。所以,小优其实是被高度控制的。但另一方面,为了帮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他只有认同父母的控制,甚至将其内化进自我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他又学会了控制。
  人的成长就是如此复杂,看似小优被控制长大,但当没有人控制他时,他也早将控制内化于心,代替父母继续管控自己。甚至当焦虑过度的时候,他又化身成为父母,通过控制他人来减缓自己的焦虑。所以控制是他学会的、且死死抓住的唯一方式。

打破控制的循环才是治疗


  当小优在治疗室对我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于是他变得迫不及待起来,整个人焦虑不安,在治疗室走来走去,虽然偶尔才看向我,但我能充分感受到在他焦灼目光之下的强大逼迫力。
  虽然这个过程无比难受,可我最终还是顶住了,没有回答他。只是对他说了我被束缚和逼迫的感受,以及我对他的“控制”是怎么理解的。
  小优最初特别痛苦,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话,只是一直以渴求和愤恨的目光看向我,那种眼神既可怜又可怕。但当他感受到了我的坚定,慢慢地、慢慢地就松软下来,直到最后坐回到沙发上,将自己深陷进去。
  而不知过了多久,小优才抬起头来,他对我说:
  “谢谢你的坚持,我好多了。我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控制之下,我无法想象没有它我要怎么生活。我知道自己洗手是没必要的,但就算如此我也没办法控制。也许洗手本身就是控制自己的方式,我沉迷于控制,是因为我害怕失控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今天,我第一次感受到控制失效后的痛苦难耐,但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即便如此也没那么糟……”
  一个人的控制是表象,深层是对恐惧的深深焦虑。正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才会让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去掩藏。小优的焦虑源于他曾经的生活环境和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但当他认同、内化进了控制,甚至发展出强迫,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他更好地生存,可当焦虑升高,控制就会失效,他的人格体系也会随之陷入危机。所以真正能帮助到强迫型人格的并非是加强控制,而是卸下控制,只有耐得住焦虑和恐惧,可怕背后的真相才会呈现,才会让他们打破幻想来到现实,从而意识到:现实没那么好,但一定也没那么坏。
  而他,终究是安全的。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27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13岁小姑娘蹲在路边,对陌生男子絮絮叨叨了一小时,为啥?》的文章,写的是四川自贡一位名叫艾露露的13岁女生救下一名欲跳桥轻生男性的故事。大家都为小姑娘的机智勇敢点赞。  文中提到:“男子被拉回来后趴在地上情绪很低落,不停催促艾露露先走不要管他”。该男子的详细信息及去向文中并未提及,粗略判断是一位中年男性,是长期的压力积累还是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导
期刊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提起父亲,我们可能会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能会想到“父爱如山”—父爱的含蓄和深沉;还有可能想到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实父亲同样不好当,面临来自家庭和事业中的多重压力,往往又缺乏有效的疏解途径。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中
期刊
当今社会竞争强、节奏快,“压力山大”已然成了大众口中的流行语。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中年男性更是一个高压人群,他们一面需要处理本职工作中的繁忙事务,一面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  网络上有人调侃,这个年纪的男人要“洒得了汗水、忍得住泪水、吞得下苦水、交得出薪水”。话虽戏谑,却形象道出了男人之“难”。  重压之下,男性的身心健康也面临诸多危险,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医学统计显示,当今很多男性正受到高
期刊
副标题摘自鲁迅先生1919年著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距今已经百余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世代传承的思想走过了时移俗易,父子亲情也因情随事迁发生变化。然而,当我们阅读《曾国藩家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感叹傅雷的《万金家书》,依然会被触动心弦,可见时间并没有改变父子亲情最根本的那部分,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做好父亲最为生动的指导。健全
期刊
案例一个略显奇怪的求助来电  热线接进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很诡异地低声问到:“姐姐,您多大了?”一听到这种声音,加上喊“姐姐”,声音有气无力,时间又在清晨,不免让人产生“骚扰电话”的联想,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不反对,不质问,我带着这样的警惕,好奇地问回去:“这里是心理热线援助平台,请问我的年龄跟您要求助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吗?”  他声音更小了,还传来叽哩嘎啦的杂音,不知道他在电话那头做什么。等了几秒
期刊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也是一名投身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过去的三年,在精神专科医院陪患者“聊天”是我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与众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务社工感到无比荣耀。我为什么志愿服务于精神专科医院  之所以选择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因为我本人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常常觉得自己“胆大心细”。参与
期刊
高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小王来到心理咨询室,一见面就对我说:“田老师,我快抑郁了,怎么办?”我看他满脸疲惫、神色憔悴,知道这绝不是一句玩笑。  据了解,小王每周的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近期还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而作为一名班主任,德育方面的任务也不轻,学生调皮不好管理,让他感到焦头烂额。近半个月来,他心情低落,食欲下降,屡屡失眠,他感觉有些“顶不住”了。  高二年级的何老师也一脸焦虑地对我说:“田老师,你说我
期刊
一个声称自己能“看见未来”的患癌男孩韦一航,遇见了一个相信“平行世界”的患癌女孩马小远,两人都有着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一个温情且现实的故事,思考和直面了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人生命题—死亡随时都可能到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活着过好每一分钟。沮丧的背后,有着它的故事  在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里,却被病痛的魔爪束缚着,这是多么痛苦与无奈的事情。影片的主角韦一航,本应享受着自己大好的青春
期刊
来到咨询室的父母,很多是因为孩子在校或在家“出问题了”,让家长“着急了”,才无奈前来。谈的是孩子的问题,却不知不觉呈现了家庭的模样和关系。而这些关系貌似比问题更引人关注。  一名初三男生,寒假后不愿意上学,一会头痛,一会胸闷,一会肚子疼,一会心情糟……摆出各种无法上学的理由,然后窝在家里玩游戏。爸爸心急如焚,妈妈忧心忡忡,故夫妻俩前来咨询。孩子他妈,你胡说八道  这是一对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些许的
期刊
每年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之所以定在这个日子,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就是在2008年8月8日开幕并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运动健身的理念扎根于大家心中不断萌发,从未停止。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运动健身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不过你可知道,身体的锻炼对于心理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什么身体锻炼会同时作用于心理层面?健身如何帮人们更好地应对不良情绪和常見心理疾患?高风险运动中哪些心理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