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平等、民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面向未来的唯一途径。据《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显示:被专家评估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仅占被调查者的14.9%。笔者认为,导致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种适于创新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应该注意社会形成创造之风、家庭有创造舆论、学校有浓厚的创造氛围,尤其要创设一种适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即使得课堂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1 创设适于创新的物理环境
1.1 改变传统桌椅的摆放形式传统课堂内的桌椅都是千篇一律的“秧苗式”摆放,黑板前的中心部位放着高大的讲桌。这种摆放与一向的管理原则相统一:整齐划一,统一要求,井然有序,突出教师地位。虽说教育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仍然渗透在无数个相似教室的桌椅摆放中。尽管很多时候教师的讲桌会阻碍学生的视线,但很少有人去想:讲桌为什么一定要放在最前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桌椅环形排列比“秧苗式”排列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及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该力求使课堂桌椅的摆放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甚至让学生感到学生是最重要的。消除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客观障碍,营造平等、民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1.2 为学生直接感知创设动态环境中小学都比较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定期出板报、办展览、挂字画、养花、设图书角和卫生角等。清新整洁的环境的确令师生心情愉悦。可是若细心些就会发现,墙上的字画一挂就是一学期甚至几学期;窗台上摆放的一盆盆花草,许多学生连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它们的习性的理解;存放少得可怜的几本书的书架还经常上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直接感知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的。而上述的这种“静态”环境显然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中小学校应该转变一下观念,去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供观察、感知和动手操作的动态环境。
2 创设诱发创新的信息环境
创造动机的激发对于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激发动机的主要策略是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与创造有关的各种信息。如人类亟须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青少年因创造发明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去的成就的信息,等等,使学生感到羡慕,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深圳市小学生邱文森发现,保姆拖地时总拧不干水,还很费力,望着辛苦的保姆阿姨,他琢磨如何让拖把既能拧干水,又不费力。在辅导教师陈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出一种“拧水拖把”,这种拖把拉一下开关就能轻易地把水挤干,保姆阿姨非常喜欢这个工具。随后,邱文森依靠这个发明获得第一个国家专利。可见,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诱发学生创新的信息环境,诱导学生留心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生活。
3 淡化纪律观念,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心理的沟通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宽松、和谐、活泼、自由的教学环境,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创造的自由。然而今天,小学有许多明确的课堂常规,如上课要端坐静听;有问题须先举手,教师允许后方可发问;不许随便讲话;文具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等等。从省、市各级公开课和电视讲座中可发现更为详细的规定: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双手背其后或两小臂叠放着放在课桌上,举手的高度几乎一般高……这种一刀切似的要求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第一,导致学生倦怠、厌学。
第二,压抑学生的天性。
第三,扼杀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在秩序井然、管理严格的课堂上,的确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但由于精神紧张,思路难于打开,思维就很难活跃起来。正如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所说,丰富的知识并不伤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的障碍。创造力的发展总是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所谓安全,就是消除学生对批评的顾虑。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正是创造力萌发和成长的基础。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学校一年的学习生活,并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就是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当然,适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归根结底要由教师来创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树立“人人有创造禀赋”的观念,具有反叛权威的挑战精神,并将这种挑战和期望通过课堂环境作用于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清晰感到教师时时处处在鼓励好奇、鼓励探究、鼓励创造,从而使课堂成为培植创造之花的一片沃土。■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校)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面向未来的唯一途径。据《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显示:被专家评估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仅占被调查者的14.9%。笔者认为,导致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种适于创新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应该注意社会形成创造之风、家庭有创造舆论、学校有浓厚的创造氛围,尤其要创设一种适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即使得课堂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1 创设适于创新的物理环境
1.1 改变传统桌椅的摆放形式传统课堂内的桌椅都是千篇一律的“秧苗式”摆放,黑板前的中心部位放着高大的讲桌。这种摆放与一向的管理原则相统一:整齐划一,统一要求,井然有序,突出教师地位。虽说教育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仍然渗透在无数个相似教室的桌椅摆放中。尽管很多时候教师的讲桌会阻碍学生的视线,但很少有人去想:讲桌为什么一定要放在最前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桌椅环形排列比“秧苗式”排列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及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该力求使课堂桌椅的摆放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甚至让学生感到学生是最重要的。消除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客观障碍,营造平等、民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1.2 为学生直接感知创设动态环境中小学都比较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定期出板报、办展览、挂字画、养花、设图书角和卫生角等。清新整洁的环境的确令师生心情愉悦。可是若细心些就会发现,墙上的字画一挂就是一学期甚至几学期;窗台上摆放的一盆盆花草,许多学生连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它们的习性的理解;存放少得可怜的几本书的书架还经常上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直接感知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的。而上述的这种“静态”环境显然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中小学校应该转变一下观念,去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供观察、感知和动手操作的动态环境。
2 创设诱发创新的信息环境
创造动机的激发对于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激发动机的主要策略是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与创造有关的各种信息。如人类亟须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青少年因创造发明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去的成就的信息,等等,使学生感到羡慕,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深圳市小学生邱文森发现,保姆拖地时总拧不干水,还很费力,望着辛苦的保姆阿姨,他琢磨如何让拖把既能拧干水,又不费力。在辅导教师陈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出一种“拧水拖把”,这种拖把拉一下开关就能轻易地把水挤干,保姆阿姨非常喜欢这个工具。随后,邱文森依靠这个发明获得第一个国家专利。可见,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诱发学生创新的信息环境,诱导学生留心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生活。
3 淡化纪律观念,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心理的沟通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宽松、和谐、活泼、自由的教学环境,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创造的自由。然而今天,小学有许多明确的课堂常规,如上课要端坐静听;有问题须先举手,教师允许后方可发问;不许随便讲话;文具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等等。从省、市各级公开课和电视讲座中可发现更为详细的规定: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双手背其后或两小臂叠放着放在课桌上,举手的高度几乎一般高……这种一刀切似的要求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第一,导致学生倦怠、厌学。
第二,压抑学生的天性。
第三,扼杀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在秩序井然、管理严格的课堂上,的确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但由于精神紧张,思路难于打开,思维就很难活跃起来。正如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所说,丰富的知识并不伤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的障碍。创造力的发展总是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所谓安全,就是消除学生对批评的顾虑。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正是创造力萌发和成长的基础。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学校一年的学习生活,并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就是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当然,适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归根结底要由教师来创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树立“人人有创造禀赋”的观念,具有反叛权威的挑战精神,并将这种挑战和期望通过课堂环境作用于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清晰感到教师时时处处在鼓励好奇、鼓励探究、鼓励创造,从而使课堂成为培植创造之花的一片沃土。■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