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振兴,“小乡村”办起“大学院”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芦溪县紫溪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选优配强领头雁、发展致富带头人、用好群众工作法等,村集体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实现了从省级“十三五”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样板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行村的美丽嬗变,紫溪村党总支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推广“紫溪经验”,赋能乡村振兴,江西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在该村应运而生。
  建好知识“加油站”, 激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是芦溪县实施“強村带弱村”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将紫溪的“发展实例”变成鲜活“教学案例”,让“紫溪经验”推广为带动全县乡村振兴的可行方案。学院按照“校区在乡野、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吃住在农家”的办学思路,面向“三农”干部队伍、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产、学、研”系列教学,打造了三堂专题课、三堂现场教学、三堂体验教学的“3×3”教学内容,形成以紫溪嬗变为引、乡村振兴为魂、社会治理为延伸,佐以互动教学、体验教学的课程体系。
  学院秉承“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党性教育+X”的教学模式,将党性教育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建设了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开放性、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通过“菜单式”“模块化”选课,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学员的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同步提升。目前,学院推出了《坚持群众路线、推动乡村振兴》《“四项机制”激活社会治理一池春水》等课程,拍摄了《百姓致富摆渡人》《范小敏的扶贫梦》等微党课,编写了《嬗变紫溪——党建+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等书籍,开设了打糍粑、手磨豆浆、农事采摘、农活体验等特色课程。
  搭建人才“训练营”,培育振兴“生力军”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学院与甘祖昌干部学院、山口岩秋收起义纪念馆、竹垣现代农业示范园、农科院所等形成“教学微盟”,为“三农”干部、乡土人才、职业农民提供党性教育、电商管理、农村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承办了湖南省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江西省农科院工程所党员培训班、全市互派挂职干部培训班、全市乡镇街道新任正职培训班、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全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县妇女干部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260批次。尤其是紫溪的案例教学课,让学员在听紫溪故事的过程中找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此外,学院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利用紫溪村脐橙基地、猕猴桃基地、花卉基地等20多个现场教学基地,通过专家“手把手”教学,培育了一批果木种植能手;与江西商贸旅游职业学院合作开展农业设备作业、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培训,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批实用人才。
  算好长远“生态账”,跑出振兴“加速度”
  学院把教育培训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将课堂搬到田间、搬进产业,将当地“网红打卡地”融入课程安排,流转土地3000余亩,重点打造了四季花海、花镜基地、研学拓展基地、农耕互动园基地,吸引大批学员、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紫溪村发展壮大、做优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当地群众依靠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产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全村共有10余家农家乐、150余间由民房改造的民宿,直接带动了群众增收,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参与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了。
  紫溪村采用“学院+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在基地周边建立了农产品交易中心,对接县消费扶贫生活馆、社会扶贫网芦溪馆,开设了短视频平台带货项目,实现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形成“吃、住、学、游、购”一条龙服务。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2万元。
  作者简介:陈怡敏、廖雅君,芦溪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朱晨光
其他文献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今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全力促进脱贫人口发展产业增收,全省脱贫地区建成主导产业54个,创建5个国家级、2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基地近2万个,带动93.96%的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增收。  一、以特色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托全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编制《推进
期刊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成功打造粮食、蔗糖、水果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中药材等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水果、秋冬菜、优质鸡、罗汉果、茉莉花(茶)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上半年,全区一产增加值增长7.9%,增速创23年来新高;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5元,同比增长 15.6%,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16.8%。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产业帮扶之路。主要做法有:
期刊
她,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女人却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既要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还要照顾双目失明的丈夫;她,性格開朗、乐观、自强不息;她,就是新余市劳模、新余市巾帼建功标兵、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汪青莲。  面对困境坚韧不拔  无论任何时候见到汪青莲,她的脸上总洋溢着温暖而满足的笑容,这与她黝黑粗糙的皮肤形成巨大反差。十年前,她的丈夫因一场意外不幸双目失明,自此家中没有了“顶梁柱”,这对于从未出去工作过,又一直
期刊
在新余高新区城东办白水塘管理处圳上村小区,提起李星星,人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因为这些年,他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摘掉“贫困帽”,常年无休,埋头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出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  由于母亲过早离世,李星星自16岁初中毕业后便进入社会,开始了冲印、相框和相册制作方面的工作。成年之后,李星星开始走南闯北,吃过的苦、经历的挫折数不胜数。但凭着对工作的拼劲和对生活的热情,终于在
期刊
百丈泉公司秉承“厚道人、地道味”理念,以兴农富农为己任,始终坚持做地地道道的农企,打造踏踏实实的农销平台,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断发挥企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实施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龙头、兴产业,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任  百丈泉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始终以做大帮扶产业为己任,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
期刊
“天气热,一定要保证水分,不然葡萄容易干死。”在鹰潭市高新区小英王家村,60岁的王贵玉在自家葡萄园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介绍种植技巧。虽然腿脚不便,种植面积不大,但是懂技术、热心肠的王贵玉已然是当地公认的葡萄种植能手,经常有村民前来向他请教。  “我们夫妻俩都是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干不了重活,今天能过上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还有四邻八方的帮忙。这些年我种葡萄多少有点经验,传授给大家是应该的。
期刊
“哨前好风光、百亩荷花香,才饮高山茶,又食有机米!”走进哨前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百亩荷塘,微风一吹碧波荡漾,在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九岭山脉衬托下宛若一幅山水画。哨前村地处靖安县罗湾乡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对哨前这个曾经的典型深山贫困村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期间,哨前村深入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2017年底经
期刊
远远望去,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内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乡达村,南来北往的车辆满载着小康生活的幸福喜悦,奔驰在平坦的路上,郁郁葱葱的群山时不时传来汽车鸣笛声,仿佛正在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交响乐章。  近日,我们循着乡道Y787线来到寻乌县南桥镇,跟村民们谈起了乡村道路的变化,大家眉开眼笑,赞不绝口。从过去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到如今四通八达的高标准水泥路,全县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通勤回家的路”更方便了、
期刊
走进赣州市南康区李姑村,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清水潺潺绕村而行,沿路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不时还能看到宽敞大气的小别墅,新修水泥路蜿蜒穿村而过,一垄接一垄金黄稻穗正随风摇曳,山上柚果飘香,茶花点点,水塘中鱼虾畅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委会高耸飘扬的五星红旗总是迎来清晨第一缕署光。  李姑村,位于南康区朱坊乡西南部,地处两山夹一盆的荒凉地带,是江西省“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八年前的李姑村,雨天,村道泥泞不
期刊
一  “它只是一只鸟儿,却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它虽是一只鸟儿,也是生态文明的‘代言人’;一只鸟儿,可以带动一方旅游;一只鸟儿,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今年5月30日,2021中国·婺源首届观鸟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启动。开幕式上,一首爱鸟护鸟诗歌朗诵带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婺源,是一颗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