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简略地概括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然而,实际的课堂调查发现这一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课程改革
一、合作不仅是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是合作?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
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案例):在一所学校的课堂中,教师在面向全班集体讲解之后,宣布给学生七八分钟时间开展合作学习。顿时,课堂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谁都不甘示弱。随后进行小组汇报。当一个小女孩汇报发言时,一个小男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挺着胸、昂着头,大声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她讲的东西刚才是我说,不是她的。”然后得意洋洋地坐了下去,而小姑娘则尴尬地羞红了脸。对此,教师未予任何指点与评价。事实证明,学生围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随之就会有出色的合作,上述的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其效果甚至比单干更差。
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正确对待事物的价值观。社会是由無数个能力参差不齐的独立个体组合而成的,有个体就一定会有差异,就一定会有竞争。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提高团体竞争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
二、合作不仅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但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等生不屑于和学困生为伍,他们认为,不停地接受学业低下的同伴的讨教,使自己失去了迎接挑战或加深扩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学困生也羞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他们觉得,和学业成绩突出的同伴在一起没有舒适感,他们甚至担心这会使自己丧失尊严。但是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小组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相互交流。尽管每个人的才智有高下、兴趣有差异,但聪明人有糊涂的地方,才智欠缺的人也有过人之处。学生会从实践中体会到,接纳别人也是在“推销”自己。
其次,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欣赏别人。今天的学生,从他们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氛围的环境中,他们在学校中习惯的是给别人挑刺,而对同伴的长处往往不以为然。试想一下,以这样的心态走上社会,孩子们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但是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彼此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生会逐渐地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单纯的接纳是被动的,它只表明你承认同伴的存在,承认同伴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资格与权利;而欣赏意味着激励和提携。所以,合作学习方式都应该教会学生敞开胸襟欣赏同伴,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再次,通过团体中的合作,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在单干性的学习中,学生关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而同伴的目标实现与己无关。在竞争性学习中,我的失败意味着你的成功,而你的进步就意味着我的受挫,同伴之间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但是,在一个合作学习团体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协同努力,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所以,在一个缺乏合作、过度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而是出于“施舍”。但在合作学习中,机制的作用推动着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谁也不能当“南郭先生”。
三、合作不仅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以往人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仅限于师生合作的层面,看不到教学中的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有效的合作学习一改以往这种单一的互动合作观,把合作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多样性的背景中,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构成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以及生生互动的知识四个组成部分。
只要正确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瑞洪.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21):271.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课程改革
一、合作不仅是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是合作?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
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案例):在一所学校的课堂中,教师在面向全班集体讲解之后,宣布给学生七八分钟时间开展合作学习。顿时,课堂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谁都不甘示弱。随后进行小组汇报。当一个小女孩汇报发言时,一个小男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挺着胸、昂着头,大声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她讲的东西刚才是我说,不是她的。”然后得意洋洋地坐了下去,而小姑娘则尴尬地羞红了脸。对此,教师未予任何指点与评价。事实证明,学生围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随之就会有出色的合作,上述的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其效果甚至比单干更差。
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正确对待事物的价值观。社会是由無数个能力参差不齐的独立个体组合而成的,有个体就一定会有差异,就一定会有竞争。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提高团体竞争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
二、合作不仅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但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等生不屑于和学困生为伍,他们认为,不停地接受学业低下的同伴的讨教,使自己失去了迎接挑战或加深扩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学困生也羞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他们觉得,和学业成绩突出的同伴在一起没有舒适感,他们甚至担心这会使自己丧失尊严。但是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小组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相互交流。尽管每个人的才智有高下、兴趣有差异,但聪明人有糊涂的地方,才智欠缺的人也有过人之处。学生会从实践中体会到,接纳别人也是在“推销”自己。
其次,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欣赏别人。今天的学生,从他们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氛围的环境中,他们在学校中习惯的是给别人挑刺,而对同伴的长处往往不以为然。试想一下,以这样的心态走上社会,孩子们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但是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彼此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生会逐渐地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单纯的接纳是被动的,它只表明你承认同伴的存在,承认同伴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资格与权利;而欣赏意味着激励和提携。所以,合作学习方式都应该教会学生敞开胸襟欣赏同伴,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再次,通过团体中的合作,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在单干性的学习中,学生关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而同伴的目标实现与己无关。在竞争性学习中,我的失败意味着你的成功,而你的进步就意味着我的受挫,同伴之间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但是,在一个合作学习团体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协同努力,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所以,在一个缺乏合作、过度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而是出于“施舍”。但在合作学习中,机制的作用推动着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谁也不能当“南郭先生”。
三、合作不仅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以往人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仅限于师生合作的层面,看不到教学中的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有效的合作学习一改以往这种单一的互动合作观,把合作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多样性的背景中,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构成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以及生生互动的知识四个组成部分。
只要正确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瑞洪.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2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