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名片:
1973年生,北京人。
“维塔之城”艺术中心创始人。
理想名片:
把中国艺术事业发扬光大并带向规范的先行者。
关于“创业”那些事儿
于迅看创业
第一重要的就是合作伙伴,创业不和人合作是不太可能的,而初期没钱的时候也许能合作愉快的合伙人,有了钱却会出现分裂,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保持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千万不要闷头苦干,把自己封闭,要有开放的心态,多和人交流,才能接受信息。
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来看,诚信是需要灵活的。
也许挣钱有很多手段,但是不要顾“表”舍“里”,被花花世界迷惑。
把画展像奢侈品一样开在高端繁华的购物中心,给驻足的人讲讲艺术,聊聊绘画,这是于迅在2007年创办的维塔之城——闹市中的宁静“小城”。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同年考取哥伦比亚大学工科硕士;做过基金、投资,之后却搞起了艺术,创办“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而今,他要把所有好的艺术作品大胆呈现。
2008年4月,中国画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的个人画展在“维塔之城”展出。不大的空间,黑底白线勾画的墙纸,古旧的漆柜,淡淡的歌曲从房间的角落飘出,墙上一幅幅丝网版画被衬托得更加饱满,这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意,画廊里作品的均价在六万元左右。
这就是于迅创立的维塔之城,除此之外,还有几家维塔艺术馆,雨后春笋般浮出的店都是在2007年7月之后开起来的。于迅不收藏艺术品,不研究古玩,没把自己的角色单一化,他关注的事情很多,更要在和艺术家或是生意人的接触中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很多情况下他在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把握大局。
“他是个特别爱思考的人,除了生意,他更喜欢和人聊‘存在的价值’、‘宇宙的原理’这些看似很不着边际的东西。”他的下属都这样评价他,所以当于迅看了一本《量子物理》他都会把员工召集齐,开个学习和探讨的会议。好在他一点都不迂,甚至有点痞,有那么点“游戏人生”的态度反而让他游刃有余。
今年他35岁,不仅有无数名校的经历,还有三次创业经历,这些是他的财富。“耳朵大大的,一看就是福相。”这是对他最多的评价,他自己也承认,没有过“掉层皮”般的痛苦经历,一路走来都很顺,涉猎的行业很多,都在蓬蓬勃勃发展着。
起于名门之后
小时候于迅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只是记得经常被父亲牵着小手,到长安街上的京伦饭店吃饭;慢慢地,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于学文是西方石油公司中国区的总裁,70年代“熊猫外交”的组织者,曾为哈默成功来华与邓小平会谈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这些耀眼的光环给予于迅除了更严苛的管教,就是更加拮据的待遇。读小学,他和一帮孩子周末跑到天安门去玩,大家一致决定照张照片留念,而最值得炫耀的就是:每个人手中都拿一根冰棍儿,而唯有照片中的于迅是笑呵呵地把手放在别人快融化的冰棍儿腿上,把头歪向那一侧。父母不给他任何零花钱,所以买不起零食,在当时的小于迅看来顺理成章。
没有蛛丝马迹让他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有任何不同,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值得他骄傲的话,那就是他的学习成绩,虽然平时很贪玩,但考试的时候他总能得到前三名,长辈,老师都说这个孩子聪明,听多了,他自己也麻木了,甚至开始反感这个词,“我不聪明,我的记忆力极差,我就是爱想事儿。”
润物细无声,家庭的力量一点点影响着他,四岁开始父亲就教他说英文,九岁学小提琴,老师是煤矿文工团的首席小提琴师张龙;随着一同成长的还有他的逆反心理,初、高中都在北京二中,放学后不愿回家,和几个哥们儿骑着自行车溜达,穿着片儿鞋,有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反叛”到去偷别人的自行车,不为别的,只是觉得很惊险很刺激,几个男孩子凑在一起玩得离谱,可一到考试他还是全班第一,为此,他很得意。
这份得意一直持续到读大学,他考上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他一贯“临时抱佛脚”的功夫在清华却得意不起来了,每门功课也就是通过而已,老师也不会对这个既不异常刻苦,又不喜欢提问的学生有任何印象。他的主要课程变为社交,和学校的“兄弟姐妹”们关系非常好,话题无非是感慨人生,历数风流人物。“清华每天晚上有95%的自习率,我属于剩下的5%,读书五年,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也谈不上用功,但却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在改变着我,并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和创新。毫不谦虚地说,我现在是我们班做得最好的,因为我领悟到的是清华精神。”
毕业后,他又考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工程硕士,不死读书但是会思考让他在那里如鱼得水。掌握学习方法,便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不安分的他甚至研究网上赌博,做了一个赌博咨询的软件,美国人相信他所谓55%的成功率,由此赚来的钱足够生活。毕业后在美国华尔街从事IT行业,成为为白宫提供加密信息的服务商。一切都很好,唯有寂寞。
2000年,于迅被父亲召回北京。
成于灵活开拓
回国后,于迅在父亲投资的世艺在线有限公司的“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全权管理。在艺术类网站林立的背景下去经营这样一个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事业,让于迅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平台很好,于迅不是个只专于技术或某岗位、行业的“螺丝钉”,他有把握全局的才能亟待被挖掘和认可;忧的是这样一份在父亲庇护下的工作让他觉得很轻松就能看到前景,不会声名远扬但也不至于销声匿迹,他说:“虽然网站经营得很不错,但我觉得很不满足。”
2003年,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危机,父亲盈利的公司——楼宇机电设备的纪新机电被釜底抽薪,于迅开始为挽救家族生意而担起了重担,从2003年到2005年,那是他快速成长的两年,从在股东大会争论中因说不过别人而掉下眼泪,到带着羞涩的真诚和极易脸红的笨拙让客户反而在一片巧舌如簧中更加信任他,公司逐渐起死回生。真诚是他学到的经营之道,直到今天依然受用。“那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有想法,有潜能,有时候只是需要外界的环境把它给激发出来,心智成熟比较晚,但最让我高兴的是,我明白了自己想干吗!”
“世纪在线”成为最权威的中文艺术家网站;“纪新机电”是国内机电行业的龙头,2005年,于迅成为长江商学院最年轻的学生之一,有了那些经历后,他的思路开阔,想问题做事就越来越灵活,而这样的状态是最能把事情做好的状态。
读商科这两年,他换种形式创业,和美国两个朋友一同筹划了个艺术基金,他们筹到3600万美元的巨额款项,这些钱用来收购流失在国外多年的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老一辈的名画。这些画用来做以后更有意义的中国文化典藏或是研究。
于迅说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脉,他与人的交情不是认识那么简单,而是能在某种意义上的深交,任何时候,都有人愿意帮助他。于迅既能和从事金融、投资等工作,阳春白雪的“海归”们相处愉快,同时也能和身经百战但没有什么学历的企业家称兄道弟,所以他创业,说不上一呼百应,但至少很有基础。
2007年7月,于迅再一次在艺术领域创业,他做的事业底盘很大,但回报不会很快。公司以专业经纪人的身份通过布展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单纯的买卖赚钱不难,要在这个凌乱纷杂的市场上站住脚却不是那么容易;既做规范艺术市场的奠基石,又要让盈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就更不易,于迅的哲学是:孤注一掷代价太大,他以灵活的万变来应对市场。
“我的创业很复杂,做的事情也很杂,我甚至还投资过牙科医院,做事讲究的是思路,其实具体到任何行业原理相通,而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比现在好很多,但灵活的副产品就是懒惰,我还在努力中。”
期待艺术之春
艺术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让艺术家专心创作,让经营者来搞活和规范市场,于迅要走的路还很长,好在艺术的春天就要来了,也只有这样波澜不惊的真诚心态才能在这个领域中走得更远。
他说,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艺术家为了名利而创作。“投机取巧,得蝇头小利的方式有很多,但捷径不等同于歪路,我才开始,还要脚踏实地……”
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很不成熟,而它的崛起和规范很快就要来到了。练好自己最重要,削尖脑袋往利益里钻在我看来至少不够聪明。”
创业者面对面:
《风尚志》:生命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于迅:离婚。
《风尚志》:最欣赏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于迅:执著,我佩服意志坚定的人。
《风尚志》: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于迅: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
《风尚志》:个性中最大的软肋是什么?
于迅:不够勤奋。
《风尚志》:拥有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于迅:妻子,她比我更优秀。
《风尚志》:你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于迅:既有“游戏人生”的一面,又有非常认真的一面,凡事不会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