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接与创新中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发展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最重要的就是舞动起长江这条巨龙,激活“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沿江流域的统筹协同发展。而实现长江这条巨龙腾飞的关键是长江“龙身的拱起”,长江“龙身拱起”的关键则主要靠长江中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个省大中小城市和各小城镇的融合互动与协同发展。
  
  关于推动安徽皖江城市带发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从历届安徽省委、省政府到皖江各城市政府、安徽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都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与实施,到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再到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其中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我想是很难统计的。如今,安徽10个皖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就近60%,而且沿江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自主创新特色愈加鲜明,为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家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主流。我国是一个地区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地区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不符合党中央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鉴于此,统筹优化区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所应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上世纪90年代末起,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国家为使这些战略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成效,国务院先后又批复了涉及珠三角、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昌吉图区域、黄河三角洲、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这些区域规划和文件的批复,不仅使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和这些区域地方政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举措,也使我国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这对于多年来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莫大的欣慰与喜悦。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不少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研究和呼吁推动着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京津冀的区域经济发展,到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再到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长江经济带的研究推动,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诸多心血。关于在新时期如何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去年初我们开始了深入研究,分别在武汉、衡阳和上海举办的三次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讨论。通过分析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推动转型发展的新需要、新机遇,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最重要的就是舞动起长江这条巨龙,激活“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沿江流域的统筹协同发展。而实现长江这条巨龙腾飞的关键是长江“龙身的拱起”,长江“龙身拱起”的关键则主要靠长江中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个省大中小城市和各小城镇的融合互动与协同发展。同时,我们在讨论和研究昂起“长江龙头”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问题时,我们一直主张的是大力推进泛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这一观点不仅得到了上海、江苏和浙江不少城市政府领导的认同,也得到了安徽方面的赞同与支持。
  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可以说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为加速中部地区崛起点燃了新的助推器。特别是该《规划》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展明确的四个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发展的6个着力要求(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需要坚持的4个原则(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以及安徽省政府为落实《规划》推出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些既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这一示范区建设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了皖江城市带各项工作任务部署的细致性和可行性。为此,我只从承接和创新的角度,提出以下几个在推进皖江城市带发展中需要重视的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全力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为产业转移和承接扫除区域行政等障碍。在推进皖江城市带和泛长三角区域新一轮发展中,我认为,应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原则,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首先还应继续重点淡化行政区划色彩,打破部门、地域界限,努力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府职能,为产业转移和承接扫除区域行政等障碍,全力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和企业间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携手走共同繁荣的路子应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主流。我希望,泛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全面实施科学发展突破战略,在一体化发展中深入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传统思维束缚,努力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坚决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和谐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全力推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第二,要重视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积极科学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分享外部经济从而降低单个企业支付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创新等自行组织优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应努力使中心城市或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在吸引大量企业进入的同时要注意产业集群的培育,科学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自行组织特性,使其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当然,并非所有区域或产业都适合采用集群化发展战略,有的产业适合产业集群的自行组织模式,而某些产业则适合纯市场组织模式,这主要取决于产业属性和生产特点等因素。为此,皖江城市带只有在仔细研究本地区产业结构、状态和属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才能达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第三,在选择好承接产业转移突破点的同时,要积极利用技术转移提升承接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家知道,在泛长三角区域内安徽和江苏的产业结构联系密切,可这几年江苏的发展领先于全国一步,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和科学战略。皖江城市带及安徽如何整合各种资源,与江苏的产业结构实现对接,其产业结构的定位就成为首要问题。是与江苏及长三角形成互补、还是同步、还是跨越发展,或者说是兼而有之,以及如何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突破点,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安徽相关部门应在这一方面继续加强研究。而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应努力提高技术辨识能力,合理筛选投资项目,创造更有利的技术转让条件和环境,全力争取承接技术转移、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开展集群式技术投入和研发活动,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努力强化本土研发和创新能力,形成技术扩散的集聚效应,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素质,一定要避免形成对外方企业的过度依赖,一定要尽力提升承接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才能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奇瑞汽车制造厂的领导就是本着这样的要求,创造出一条具有本厂特色的路子,使奇瑞这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品牌走出了国门,而且在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在逐年加大。
  第四,要继续着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重点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近些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城市的软硬环境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但是,与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有不少差距。为此,我认为皖江城市带当前还需要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改善方面应有更大突破。如:继续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健全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健全法规和政策,促进产业转移,避免人为障碍。改善城市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除积极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和政府财政筹资投入外,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资本与其他投资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第五,要采取更到位、更优惠的鼓励创业政策,以吸引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回流”创业或就业。过去很多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替代了产业转移,却使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产业“滞移”现象。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却上也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这也是造成我国沿海一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劳动力的紧张。同时,也要实实在在的承认,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学会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广交了朋友,回到家乡将成为本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也是一件好事。这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劳动力的“回流”,其中不少人已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皖江城市带的各级政府应采取更到位、更优惠的鼓励创业政策,以吸引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回流”创业或就业。这样既可以加快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可加快本地区的城市化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劳动力“回流”也有助于发达地区进一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示范区转移,以形成一个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六,要深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全力构建起区域内承接产业转移的智力支撑体系。大家知道,产业高端化的主要特点是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向研发等上游环节和营销等下游环节的扩展与提升,具体则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化,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典型标志的服务业高端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点则在于服务业的高端化,而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其决定因素是这个城市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水平。为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实现其战略定位,肩负起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使命,深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全力构建起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智力支撑体系应是重要环节。只有把实现承接产业高端化和人才高地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构特点,加强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用于对贫困人口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等。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才集聚,才能为皖江城市带的科学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
其他文献
我们必须进一步抓好商标品牌工作,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拉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沿海开放中抢占制高点,叫响“品牌丹东”新形象。利用商标品牌加速企业发展,是企业做大、做精、做强的必由之路。当前,丹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投资的一批重大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推进当中,丹东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热土。加快实施商标战略,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的新实力,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更有利于实
喀斯特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绝大部分喀斯特地区经济基础差,旅游从业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其素质和结构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①的发展演化路径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变迁,是沿着由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由审批制到核准制和备案制再到注册制的路径,渐次接近发展债券市场的客观规律要求。  按照郑先炳(200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演进过程可以2005年5月和2008年4月这两个时点作为划分依据。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企业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开启了企业债券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一个高危险、事故多发的行业。同时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工作环境多变性都决定施工现场容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起源与交易结构  碳金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是指所有与碳减排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与低碳能源项目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碳金融交易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Kyoto Protoco
长春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已经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新的更大飞跃,必须更加重视商标,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文章介绍了麻辣豆豉姬菇的制作工艺与操作要点,以豆豉、姬菇为主要原料,考察了制作过程中豆豉和姬菇的配比、豆瓣添加量以及糍粑辣椒添加量等因素对麻辣豆豉姬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本文首先说明了将Hyper-V虚拟机软件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优点,叙述了Hyper-V虚拟机的配置方法,之后详细阐述了基于ARP欺骗的DNS欺骗的原理,最后以ARP欺骗的DNS欺骗
1.下列关于曲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口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B.力Ⅱ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C.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
【摘要】文章从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强化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的作用,注重成本效益观等成本管理举措,以期实现企业持久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 成本管理 管理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随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管